行政轄區
該村下轄趙家、河外山、浦家、劉家坡、劉家、平田、彭家、大倉房、費家、街頭、街子、街中、街腳、周家、陳家、麻力平等16個
村民小組。
自然資源
據有關資料顯示,全村有
耕地總面積874.3畝(其中:田581.25畝,地293.05畝),人均耕地0.37畝,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82畝,有效灌溉率為53.3%,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98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4畝,主要種植玉米、水稻、小麥等作物;擁有
林地4711.89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725畝,其中:茶園面積1725畝,其中可採摘面積1688畝、橡膠面積0畝、核桃面積2572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73畝,主要種植茶葉、核桃等經濟林果,其中:新種植核桃500畝;水面面積20畝,其他面積3223.51畝。
民族人口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有農戶554戶,共有
鄉村人口2383人,其中男性1222人,女性1161人。其中
農業人口2293人,
勞動力1064人(從事
第一產業人數883人)。該村以
漢族為主,其中漢族有2325人,
布朗族19人,
彝族11人、
拉祜族28人。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
電視,通
電話,有路燈。全村有554戶通
自來水,有554戶通電;有490戶通
有線電視,擁有
電視機農戶507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88.45%和91.5%;安裝
固定電話或擁有
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7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63戶,分別占總數的66.79%和47.47%。該村到鄉道路為水泥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5公里,建有集貿市場1個。全村共擁有
汽車37輛,
拖拉機42輛,
機車177輛。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
沼氣池農戶55戶,裝有
太陽能農戶221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42戶。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77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71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3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76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文化教育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建有
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擁有
教師32人,距離茶房鄉中學0.5公里,
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95人,其中
小學生216人,
中學生179人。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圖書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1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基層組織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建有
黨支部1個,下設6個黨小組,共有
黨員48人,
少數民族黨員1人,其中男黨員44人、女黨員4人。該村黨支部2006年被評為茶房鄉先進基層黨組織。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村內有1個婦女組織,1個治安聯防隊。
團支部1個,共有
團員8人。
農村經濟
2006年,該村農村經濟總收入830.6萬元,其中:
種植業收入144.5萬元;
畜牧業收入202.1萬元,(其中出欄肉豬399頭,
肉牛53頭,
肉羊30頭);
林業收入86.2萬元;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收入397.8萬元;工資性收入6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85元,農民收入以第一產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6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08人,在省內務工52人,到省外務工56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等,主要銷售往雲縣縣內。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44.5萬元。該村正在發展“三樹一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泡核桃產業。擁有企業2個。
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該村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新農村建設前農民人均純收入2048元,新農村建設後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385元;人均有基本農田0.37畝;人均有經濟林果多少0.73畝;有51院安居房、有347個科技明白人、有2個好的發展項目、有55個以沼氣為主的潔淨能源;有1個黨群致富聯合體,有1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有16個新農村建設理事會;有14條進村入社硬板路;村級建有社會事業發展規劃3個,有村容村貌整治規劃10個,有產業發展規劃2個。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一是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工藝相對落後,農業發展總體較低;二是村容村貌、基礎設施建設亟待加強;三是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科技發展、社會保障社會各項事業發展水平有待提高。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茶房村今後的發展重點主要是增加泡核桃特色產業種植面積2000畝,養殖業方面發展牲畜1203頭,想盡一切辦法增加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