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俗(白族三道茶)

茶俗(白族三道茶)

茶俗(白族三道茶),雲南省大理市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白族的“三道茶”在白語為“紹道兆”,最早見載於徐霞客所著的《滇游日記》。白族大凡在逢年過節、生辰壽誕、男婚女嫁、拜師學藝等喜慶日子裡,或是在親朋賓客來訪之際,都會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款待。

2014年11月11日,茶俗(白族三道茶)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Ⅹ-10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茶俗(白族三道茶)
  • 批准時間:2014年11月11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雲南省大理市
  • 遺產編號:Ⅹ-107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文化特徵,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保護措施,社會影響,文化軼事,

歷史淵源

“三道茶”是大理白族人民的一種茶文化,歷史悠久。早在南詔時期即作為南詔王招待各國使臣的飲茶禮,是對賓客的最高禮遇。後流傳到民間,保留並發展延續至今。
白族三道茶起源於唐朝,當時南詔國的白族人民就有了飲茶的習慣,尤其是每逢有重大祭祀、作戰凱旋、迎接國賓、南詔王出巡等各種盛典,都要舉行“三道茶歌舞宴”。唐代天寶年間,西南節度使鄭回奉命出使南詔國,南詔王就以盛大的“三道茶歌舞宴”為鄭回接風。而且南詔王為了強健身體,延年益壽,每天清早都喝三道茶。三道茶在南詔中期,才開始從宮廷流傳到民間的大戶人家。最初專供長輩60歲生日時在壽宴上飲用,以祝老人吉祥。後來,也用於婚禮。到了宋元時期,白族民間普遍風行三道茶,用來招待遠道而來的客人,三道茶的沖泡方式,也漸漸形成了一套程式。
茶俗(白族三道茶)
白族三道茶

民俗內容

白族三道茶,即:頭道苦茶、二道甜茶、三道回味茶,“一 苦,二甜,三回味”就是三道茶的特點。
白族三道茶中第一道“苦茶”,就是烤茶,是把曬青毛茶放在砂罐中烤煨,讓茶葉在砂罐內翻滾,待茶葉嫩莖發泡,沖入開水即可飲用。這種烤茶的方式,自古沿襲至今,也是白族三道茶禮儀的核心。頭道茶其味酣苦,生津止渴,醒腦提神,寓意人生首先要敢於吃苦,方可獲得興旺與發達。
第二道“甜茶”,在烤茶的基礎上,在茶湯中加入乳扇片、核桃仁、芝麻、紅糖等配料,清香可口,品味豐富、寓意甜滋滋。樂融融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往前走,前程似錦。
第三道“回味茶”,即在茶水中加入肉桂末少許、花椒數粒、生薑數片、蜂蜜數滴、紅糖少許。其味甘甜,還有肉桂和花椒的氣息,很有回味感。此道茶寓意人生和事業,對前進的道路要經常反思與回味,有溫故而知新的含義。

文化特徵

白族三道茶也稱三般茶,是雲南白族招待貴賓時的一種飲茶,屬於茶文化的範疇。白族三道茶,以其獨特的“頭苦、二甜、三回味”的茶藝早在明代就已成了白族待客交友的一種禮儀。白族三道茶,以前,一般由家中或族中長輩親自司茶;現今,也有小輩向長輩敬茶的。製作三道茶時,每道茶的製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樣的。
茶俗(白族三道茶)
白族三道茶
白族三道茶的製作要求嚴格。概而言之,有 “三道”“六則”“十八序”。其中“三道”指眾所周知的一苦、二甜、三回味;“六則”則為烹茶過程中需要遵守的準則:選上等好茶、道道皆烤、銅壺燒水、木炭生火、砂罐焙茗、專用佐料;而“十八序”則是從製作到品茗應遵循的十八道順序,即:賓主就座、主賓寒暄、品嘗點心、賞茶觀形、精心焙烤、佐料製作、備水燒煨、分道沖泡、進具溫杯、分盅沖茶、按客奉獻、主賓互敬、觀其湯色、聞其香氣、品其滋味、論茶述藝、祝福吉祥、拱手道謝。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白族三道茶是中國茶文化中不可分割的具有鮮明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理白族三道茶在包括接待外賓、歡迎遊客等方面,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表征而使得世界人民印象深刻,為白族文化的弘揚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大理白族三道茶,在堅持和弘揚區域民族文化上,以茶為媒介,引導各族人民及世界人民來到大理白族,感受當地獨特的民族文化,促進旅遊業等文化相關產業的發展,作出了其特有的重要的貢獻。

傳承狀況

白族三道茶的傳承方式以家庭傳承為主,這種傳承方式的顯著特點是口傳身授。老一輩圍繞三道茶的原材料選取、生產加工過程和制茶敬茶時需要注意的禮節習俗等各方面進行全面地講解示範。而學習者則通過不斷的練習和體會總結使這項技能熟練,主觀能動性較強,會在教授和學習的過程中因個體差異而產生變化。其次,傳承人的數量較少,老齡化嚴重,分布區域較為聚集等問題較嚴重。再次,白族三道茶的開發利用仍沒有一個很好的模式,政府實施的政策也很難確保執行到位。雲南省大理白族三道茶被重視的時間不長,易受外來文化、社會變革和經濟變動的影響,易變同質化。
茶俗(白族三道茶)
白族三道茶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大理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所獲得“茶俗(白族三道茶)”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該項目保護單位大理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所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01年4月5日,在中國雲南首屆春茶交易會上,大理蒼山感通旅遊有限公司茶藝表演隊把改編後有茶、有食、有歌、有舞的白族三道茶奉獻給了與會代表,贏得了代表們的一致好評。謝幕後,當即就有馬來西亞以及俄國和香港、台灣、山東等地的朋友相邀前去獻藝。
榮譽表彰
2003 年11月11日,白族三道茶在中國武夷山首屆茶文化藝術節上奪冠。

文化軼事

關於三道茶的來歷,還有一個傳說。很久以前,在大理蒼山腳下,住著一位老木匠。一天,他對徒弟說:“你要是能把大樹鋸倒,並且鋸成板子,一口氣扛回家,就可以出師了。”於是徒弟找到一棵大樹便鋸了起來,但還未將樹鋸成板子,就已經口渴難忍了,徒弟只好隨手抓了一把樹葉,放進口中解渴,直到日落,才將板子鋸好,但是人卻累得筋疲力盡。這時,師傅遞給徒弟一小包紅糖笑著說:“這叫先苦後甜。 ”徒弟吃後,頓時有了精神,一口氣把板子扛回家。此後,師父就讓徒弟出師了。分別時,師父舀了一碗茶,放上些蜂蜜和花椒葉,讓徒弟喝下去後,問道:“此茶是苦是甜?”徒弟答:“甜、苦、麻、辣,什麼味都有。”師父聽了說道:“這茶中情由,跟學手藝、做人的道理差不多,要先苦後甜,還得好好回味。”
自此,白族的三道茶就成了晚輩學藝求學時的一套禮俗。隨後三道茶的套用範圍日益擴大,成了白族人民的一種風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