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術語,茶事引導,又稱茶道引導。
茶事引導是茶道這一普遍概念下的子概念。
茶事引導,是‘有修行的茶人’著書立說、用以規範茶事活動,對飲茶人群進行禮儀、藝術等精神方面教育以及身體滋養的一系列的方法的中心思想和理論概括。
含義,正名,釋義,核心本體,內涵,意義,方向,茶人方向,方向錯誤的人,名家概念之爭,中心之心,
含義
茶道術語,茶事引導,又稱茶道引導。
茶事引導是茶道這一普遍概念下的子概念。
茶事引導,是“有修行的茶人”著書立說、用以規範茶事活動,對飲茶人群進行禮儀、藝術等精神方面教育以及身體滋養的一系列的方法的中心思想和理論概括。
正名
陳香白認為: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事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
負水齋居士研究茶道體系時,發現茶道之中最形上學的核心部分,就是關於提倡廉簡育德的茶人思想和引導飲者走向人格完善的方法論。在研究前人的茶道思想時,居士批判地繼承了陳香白的“七義一心論”,將其中的七義理中的“茶德”與“茶道引導”兩概念合二為一,提出“茶事引導”這一概念,並給以定義及闡釋。
居士認為:茶事引導,是‘有修行的茶人’著書立說、用以規範茶事活動,對飲茶人群進行禮儀、藝術等精神方面教育以及身體滋養的一系列的方法的中心思想和理論概括。茶事引導,是茶人的認識論的體現,是茶人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體現。儘管它常用抽象的方式來暗喻事理,但它依賴於茶人的行為產生的茶器(包括茶葉或茶飲等等)、茶藝、茶理、茶禮乃至茶情、茶學說等物質或精神現象及方法論而存在。茶事引導既需要從茶事實踐中總結理論,又反過來指導茶事實踐。
釋義
核心本體
負水齋居士說:茶道是建立在客觀事物上的茶人的觀念,茶道是建立在以飲茶養身和茶事修身兩大目的為基礎的愛茶人群專有的專業知識體系,它的核心內涵就是“飲茶養身”和“茶事修身”這兩個緊密聯繫的中心目的和思想。當茶人們追求和強調茶事活動中的“飲茶養身”和“茶事修身”這兩大功能的作用和意義的時候,就發現這本就是相互依存的緊密聯繫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這是引領、指導愛茶人群(眾多涉及茶事的相關人,包括種茶的、採茶的、造茶的、喝茶的、品茶的)走向完善人格的方法論體系——這是茶道的二元制核心本體——茶事引導。
內涵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因為有著茶事引導這個二元制的核心本體,茶道的內涵就像原子核中的質子與中子一樣緻密的結合,由此中產生的引力吸引著“茶理、茶器、茶藝、茶禮、茶情、茶學說”等六義理以及天下飲者圍繞著它們永不停歇的運轉。整個茶道體系就是以養身與修身為其內涵,六義為其外延的“哲學”。可以借用偉大的設計師鄧小平的一句話把對茶道哲學體系的理解高度概況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以智養身與以仁修身。
茶事引導就是廣大愛茶人群在走向至善的漸進式修煉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懷仁啟智的方法。(茶道是什麼?道即是引導方法,過程即是茶事。合二為一,茶道就是引導茶事過程的方法。)
那是什麼?
就是:“仁智相權的中庸之道及由此中折射出來的觀念集合——閃耀著的人性的光輝!——放射著、閃亮著,閃亮著光芒!
當大宗師與茶人們用智慧來轟擊茶事活動的時候,茶道就爆發出驚人的能量(自古及今,從未間斷的連鎖的鏈式反應),足以讓茶成為世界流行三大飲料之一;當大宗師與茶人們用道德來滋養、溫暖茶事活動的時候,茶事引導就醞釀出驚人的能量(自古及今,從未間斷的熾熱太陽的核聚變反應),足以讓天下飲者都身心愉悅而容光煥發。
意義
茶事引導既存在於‘茶學說’中,也存在於茶事活動中,還存在於茶人的心中。
茶事引導如同燈塔,它是茶道中央最高處的光之所在,是一切茶人所趨向的目標;也是無所不在的明亮與溫暖,遍及每個茶人直達人心。就如日本人倉澤行洋所說“茶道是茶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茶事引導就是一座又一座的燈塔,它在彼岸,它在此岸,它接引天下飲者走上幸福人生的旅程。
茶事引導的主要外在體現是人在茶禮、茶藝過程中的肢體語言及與茶器並其中的茶葉、水、火等物象共同構成的秩序的美及由此中產生的新的美的物象,此外還有古往今來的詩人們對茶事過程那些美、這些美的讚揚。秩序美來自於一部分茶人們的修煉,其本質是茶人智慧與愛心的體現,當眾人在秩序的美的環境及相處過程中感受、領悟到他人(還有,在此時此地不要忘記山中人)的德行而愉悅的時候,即是茶事引導乃至茶道內在精神的體現。(茶葉等物象的美來自於另一部分茶人們的修煉,其本質是也茶人智慧與愛心的體現。)
茶事引導,就是指導你行之有效的修煉,指導你學會“量己之力,盡己之心,成就美好茶湯,與人分享。”
如果,修行讓你成就了美好茶湯並使你快樂,那么,與人分享美好茶湯即是與人同樂;而且,與人同樂的時候不會帶給其他人任何的人所不願,那么,就是說,你即是在行道。
茶事引導是同時有著物質與精神兩個方面的支撐(一撇一捺寫個人),百年樹人需茶道,立身行道成茶人。
茶事引導的本質就是一部分人在滿足另一部分人的特定物質欲望(對茶葉的形色味香之欲)的同時開啟他們的智慧並向他們灌輸思想道德,以使眾人在共同的審美環境下產生更多的精神趨同意識。
方向
茶人方向
茶事引導就是借茶說事兒,借題發揮。茶是事先預備好了的,題目也是準備要說的。如果誰不懂,就著給他說道說道,關鍵是要有互動。如果,你是愛茶、懂茶的人,如果你對於茶事有著非凡見解,你就可以借喝茶之事、喝茶之時引導別人。不過,他須是跟你有大致相同的價值取向。如若不同,則需藉助很多的茶飲、茶事甚至茶事之外,去慢慢的同化或感化。(成就美好茶湯,與之分享。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的觀自在則是不需茶飲而進入菩薩的境界的。我們不能喔,我們要經常在一起喝茶一起感悟才能向菩薩的境界接近一點點。)方向相同才有可能成為志同道合的同道中人。反之,則是“道不同不相為謀”或是擦肩而過。道不同的原因與人們、人群之間的觀念不同(甚至傲慢與偏見或執拗)有關。因此,見解、觀點和觀念是個問題,不小的問題。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與茶人的視角、眼界、境界有關,在一定的時空環境內,觀點會隨著立場的改變而改變,觀點取決於立場,從立場出發到觀點可以確定一個方向。沿著這個方向的視野可以遠觀,走近可以近觀,也可更進一步的集中視野成焦點以便微觀。此外還有面面俱到的面面觀或是坐山袖手冷眼壁上觀。
茶人的世界觀的不同會導致茶道方法論的不同。有唯心主義的世界觀,就必定有唯心主義的茶道;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就必有唯物主義的茶道。茶人唯心到極點,導致出輕視茶理的“非物”的茶道方法論;茶人的物質主義,導致出重茶理、輕道德的功利性茶道方法論。茶人茶道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的不調和必將導致出分裂的人格乃至矛盾的民族性格。如果有不是茶的茶道,那就等於畫餅充飢了。這世界真的有人能夠畫餅充飢嗎?
第三比喻:***這裡但有一比:茶是一輛汽車,茶是茶道的載體,人是駕駛員。坐上一輛性能良好的汽車,強勁的動力,帶給你超邁的激情,向著目標進發,一路風光無限,使人陶醉。但究竟是汽車帶你到了你想要的地方呢?還是你把汽車開到了你想要的地方呢?或是沒想去哪兒,只是沒事兒逛逛。在這輛車中,有人是乘客,有人是駕駛人,駕駛人隨身攜帶一乾什物,包括路線圖——就是茶藝、茶理、茶器、茶禮、茶情、茶學說)。那個人究竟會把同行的人,帶向何方呢?是地域呢還是天堂呢?著書立說的人啦!你將意欲何為?聽!大雁在天上飛過。
茶事引導既可以成為完善茶人品格的靈丹,也可以成為塑造民族性格的奇方。
方向錯誤的人
一個故事***說到禪悟,這裡順帶講一個參禪打坐走火入魔的故事:某君在網上衝浪發文章,先是看見別人寫著“茶引導”,這個某君不知別人引用陳香白“茶道引導”之說時,那個別人漏掉一個字,信手拈來,放進自己的“文章”中,跟著還在“茶引導”後面加一破折號解釋其為“茶氣功”。真是囫圇吞棗、不求甚解、人云亦云、將錯就錯、以訛傳訛。風馬牛不相及,笑煞人也。此君真會聯想,想到古人的導引術那裡去了!看來是武俠小說看多了,總想有奇緣,得成一種驚世武功。正是:“日思情人不得見,夜夢牝牛嫁牡馬。神交不妨刑和律,千山萬水涉黃沙。恍惚呢喃纏綿意,醒來唯見濕桃花。莫道馬牛不相及,牛B急了還說啥。”——陰陽交合是天經地義嘛。
名家概念之爭
陳香白所謂中國茶道精神核心的“和”與其七義理之一的“茶道引導”其實說的就是茶事引導,既是給茶人的共同精神指引,也是茶人的共同精神趨向。
茶事引導為茶道之首腦,“和”乃心中所想而非茶道體系的核心。儘管陳香白立很明確的為太籠統的東東,似乎可以包羅萬象。又拿“茶德”與其它諸義理相提並中國茶道精神的立一個核心“和”,他卻是要了一個很籠統的東東——論則是明顯的關乎形式邏輯的問題,那是概念的屬性不同:其它義理多屬於反映涉及茶事活動的各類事物的數量範圍的“具體概念”;而其所謂“茶德”之“德”太抽象,太模糊,與其所言中國茶道精神核心的“和”都是是從屬於茶道引導的反映茶人們的精神活動的屬性的“抽象概念”。過分的強調“和”或是“茶德”則勢必會導致茶道太過於的“形上學”,也就是崇末息本、本末倒置。
無論是考本末,還是舉形神,或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研究茶道作哲學思考的人們必須藉助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來弄清事物的整體與局部的關係。因此,我們離不開概念,這對知識的積累和套用至關重要。
《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格物致知”就是:窮究事物的原理法則總結為理性知識。“格物致知”的要領是分類研究,分析、比較、綜合、歸納、總結、演繹,再分析、比較、綜合、歸納、總結、演繹……循序漸進的奧秘就是方法的不斷循環而不厭其煩。
在“格物致知”的過程中,在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中,如果沒有一種“通過使用抽象化的思維方式從一群事物中提取出來的反映其共同本質屬性的思維單位”就想要“窮究事物的原理法則”,那是不可想像的。人類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質特點抽象出來,加以概括,就成為概念——它的語言形式是最簡單的詞或詞組或其符號。
人類智慧的高妙難道不是觀察事物發展的規律之後化繁為簡的加以靈活運用來解決人生之所求?《易傳·繫辭》就曾說過——“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
無論是在本書還是全部科學界,我們都可以根據大量的事實來認識到人們對概念的重視,還有概念對於科學和哲學來說是多么的重要。
“茶道是茶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天下飲者何其多!天下茶事何其多!不把“概念”搞清楚,我們又怎么能夠“在事實的紛擾的糾纏中找到我們的道路”?
我們如何在紛擾的糾纏中立定坐標重建茶道體系?其實這些紛擾的糾纏的事實中有兩點原本就該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只是因為幾千年來的逐步堆積的附綴,又有眾多人來生拉硬拽,試圖將它們分離,以至於它們都已面目全非。故而,我們要重新認知它還需時間。但我知道:“心在物焉、物在心焉;一切進程都跟一定的空間和時間有關。”
誠然,能夠抽象,可以讓我們的思維變得通暢和高效;但是,抽象的概念在我們的語言表達中出現的過多,將會讓人理解困難,造成思想交流的障礙。
“我們的思維進行抽象的程度越高,我們捨棄的就越多,因而留給思維的東西就越少。最高的抽象,即最一般的概念,也就是最為空洞貧乏的直至最後完全成為一個外殼,如存在、本質、事物、變化等等,就是這種概念——順便問一下,僅以這類概念編織出來的、僅以這種脆弱的思想外殼為其本質的哲學體系究竟有什麼用處?它們必定極端的虛無、貧乏,因而,也就特別令人厭倦。”
如果一個學術或思想體系,它的核心本質是一個高度抽象的概念,並且又有諸多的抽象概念將之團團包圍,就像是一個人朝著空中用力呼出的一口一口的氣,哪怕它再有一個、必須有一個由一些具體概念組成的外殼——總要有一個外延把它們限制、固定住,以便人們可以在廣大的虛無縹緲中看到它們。即便如此,它如同一個氣球一般的只需輕輕一紮便只剩下一個皮囊而已。
在我看來,一個空空如也的“和”字,是無論如何也難以充滿中國茶道的本心。何況茶道早已屬於全人類而非僅為中國獨有。茶道不僅要有一個健康的心臟,而且還得有一個強大的內心,充滿了智慧的博愛之心。
心與“心”不同,前心是心臟,後心是大腦及其心中所想。有了大腦做基礎,才有產生出意識的可能。人沒頭腦不聰明,人無心臟不能活。沒有心臟和大腦的茶道怎樣生存?放進手術室中靠著體外循化和手術存活?需要器官移植嗎?換一個頭顱及大腦怎么樣?或是像個腦殘的人一樣的活著?緊急呼救:茶道已經不省人事!
抽象不如形象,形象不如具象,最形象、最具體莫過打比方。
第四比喻: 茶道體系就像有著中樞神經系統的最高級的生命體。如果把茶事活動比作是軀殼,把‘茶藝’比作是肌肉與六腑,茶器就是骨骼系統,茶禮就是五官臉麵皮膚,如果把茶葉比作是心臟,茶理就是血管中循環的血液,那‘茶事引導’就等於是最複雜的神經系統,遍及茶道體系之全身。它當有神經、有大腦(如同人之首腦),在大腦中還有很多的想法,並不只是一個“和”字,它傳送指令,你聽——(千利休曰:和、敬、清、寂;莊晚芳曰:廉、美、和、敬;林治曰:和、靜、怡、真;負水齋曰:內心真誠、儀態恭敬,行為適度、神情怡然,茶純、火矜、器潔、水清,茶事活動凡此八諦。)給茶人,讓人們利用各種的表現形式和方法來實現營養(精神和物質)的獲取。這樣的機體中難免會有一些寄生蟲般純粹的喝茶的人,但他們絲毫也不能阻礙強健機體的壯大。在這樣的茶事活動中,智與仁就是一對好夫妻。他們的結合孕育出的合子含有全部的養生與修身的遺傳密碼,必將會發育成長誕生為新的生命。生生不息。茶情是什麼?茶情就是他們精氣神。茶學說就是造血幹細胞,或是給他們做飯用的菜譜,做茶用的,也可以說是他們的畫像或照片。
中心之心
智與仁是中心之心
茶事引導是茶道之心、養生修身是茶事引導之心、智與仁是養身修身之心。
把握不住核心是古今茶人通病:高揚茶道卻又言之無物,以致茶德無所依,而成為無本之木的千年空談,至於茶藝則如折楊皇荂易入俚耳。(折楊皇荂fū,典出《莊子·天地》:“大聲不入於里耳,折楊、皇華,嗑然而笑”,意思同宋玉說的下里巴人等低俗小調。)譬如:鳳凰三點頭。
豈不知韓文公在《原道》中所言:“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譬如:主席、委座、團座、毛主席、毛委員、蔣委員長、我的團長我的團,雖有其座在堂其席在地俯仰可臥疊趺坐可坐然其座席在中虛位以待,須待威望有名之人坐而實之然,上位之人或出農家、革命家、或出草莽、或出豪強。道通何方?德將何往?這是立場的問題,這是大是大非的問題。
茶道、茶德虛位,仁義禮智為之定名,則茶道方能實有所指。不應是萌妹當家而成糊塗茶道,糊塗的萌妹自然是會阻礙茶道乃至人類發展的進程。萌妹真的能夠阻礙人類發展的進程嗎?我不知。但是,我知道,茶道是方法論而不是激情論!也不是理想狀態論。它是含有未知數的方程式,它是求解過程方法論。它不是乘除剩餘結果論,更不是簡單的加法求和論。
第五比喻:“和”不定然會產生,然無“和”則沒有之追求。有原因才有結果——有花方有果,花從何處來?花從枝間開,枝從幹上分,乾從根上生,根豈憑空生,需有播種人。對“和”之追求,就是對某種狀態之追求,猶如對“幸福”之追求,不求幸福則不必愛,不求和則不必修煉;愛也不一定就能幸福,修煉不一定就能和(有句俗語叫:人算不如天算。愛情不能當麵包。)可是,不愛、不修煉則必無“和”。因為,茶道是一個從播種到收穫的過程,有耕耘才有收穫,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有句俗語叫:人定勝天。悠著點兒,別鑽牛角尖。)
茶道重過程,就像是登山,一路上風光無限,一切美麗景色好心情都屬於你,但你永遠也不可能把崗嵐林澤、瀑布流泉搬到你家裡。你家太小放不下,不必沮喪,因為一切美好盡在你心中,在我們心中。
有仁心方有慈愛,有慈愛方有團結,有團結方有和諧。
播下愛的種子,走向全人類共同的幸福與和諧,是茶道的真諦。
茶道,既不是目標論,也不是口號論,更不是吹響了小號就上陣。 茶道是成體系的方法論,是教會人們學會從耕耘到收穫的方法論。茶道是合併了很多單方、偏方組成的複方——茶道就是守護人性的良方。
還要打比方嗎?最後比喻:
強調和就是喊口號,猶如大人們經常說“好好學習”、努力加油!要考100分喲”。學生問2*5=?;家長老師踢皮球,“爸爸2*5+等於幾?”,“問你媽”;“媽媽2*5+等於幾?”“問老師去”;老師說“要聽講!背口訣”;學生問校長,校長伸出左手“幾個指頭?”,“5個”,“校長伸出右手晃晃“幾個指頭?”,“5個”,“幾個手?”,“2隻手”,校長兩手合掌“幾個指頭”,學生“10個”,校長“2*5等於幾?”學生“2*5=10,二五一十”。這就是方法論勝過口號論。
小假派攀比喊“和”喊了五百年,大東亞也沒見共榮。喊也沒用,打也沒用。想“和”也不能霸道強和。人家不願意,就是你的方法行不通。大中華禮不往教,想學習的,須帶乾肉三條、自備馬扎兒一個,三八大蓋挑膏藥的不要。
發現有錯別字的歡迎來雅正。爭鳴的、正名的、證明、爭名的請自己搭台、另起爐灶、新建詞條,闡述自己的思想。定當拜領高教。自己建樹勝過給別人添枝增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