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坑村(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坪山街道竹坑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茜坑村,位於坪山街道東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7千米。相鄰自然村有上壩村及田頭社區馬安嶺村。地處深圳東北部坪山盆地;南靠田頭山,海拔683米;村南有坪山河流過;村附近有茜坑水庫和聚龍山水庫(原雞籠山水庫)。始建於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江姓立村。原名茜坑圍村,後改稱茜坑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茜坑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坪山街道竹坑社區
  • 地理位置:坪山街道東北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坪山公社;1979 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坪山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山公社;1983年7月,屬坪山區;1986年10月,屬坪山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山鎮;2004年,屬坪山街道;2009年6月至今,屬深圳市坪山新區坪山街道竹坑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江姓、鄧姓、肖姓、方姓、張姓。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江姓先祖從福建遷移至廣東河源,清康熙五十五年從河源遷至此地建村。後來鄧姓、肖姓、方姓、張姓的族人陸續遷至此地。
2015年末,戶籍人口300人,其中男性160人,女性140人;80歲以上3人,最年長者89歲(男);實際在村人口約200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1萬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台同胞約10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有10戶(具體人數不詳),主要分布在美國。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花生、番薯、甘蔗、龍眼、石榴等。1998年以前,部分村民在茜坑圩內經商謀生,後老圩逐漸被拆除,只有部分店鋪保留至今。以前的江生記茶棧發展成現在的江生記飯店,有近百年歷史。1998年,引進"三來一補"加工企業,實現村經濟轉型
2007年,成立深圳市坪山竹坑股份合作公司茜坑分公司,村民成為股東。現村集體經濟以工業房出租為主,出租廠房5棟,2015年租金收入約330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和工資性收入等。
金牛東路、茜坑路經過該村。1969年通電,1994年通電話,1997年通自來水,2000年通網際網路,2010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村內建有籃球場、桌球台、健身路徑。村內另有濕地公園和茜坑公園,還設有居民小組圖書室,藏書約150冊。曾建有茜坑國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校教學資源被分流至坪山第二國小和坪山實驗國小。
該村現存由廣東江氏文化研究會修纂的《江氏族譜》。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約20座,大部分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所建,均為土木石結構,一般為一進三開間或一進兩開間。
江氏宗祠,始建於清末,於1992年重修,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為單開間三進兩天井格局,保存較為完好,現仍作為宗祠使用,有門聯"賜書世澤;諫草家風",有匾額"三聘堂""祖德流芳"。
張氏宗祠,始建年代不詳,於1995年重修,位於茜坑村46號,長約15米,寬約12米,占地面積約180平方米,為單開間三進兩天井格局;有門聯"青錢萬選;金鑒千秋",現保存較為完好。
方氏宗祠,始建年代不詳,占地面積約100平方米,為兩進一天井格局,現保存較為完好。因方姓族人大多外出工作生活,該宗祠已不再作為宗祠使用。
大王爺廟,始建於清朝中後期,於2010年重修。茜坑村古井,始建於清末,於1992年重修。
每年農曆八月初一至九月三十,該村江姓族人選一日到坪山赤坳墓園祭拜先祖。每年除夕和正月初二早上,江姓族人到江氏宗祠祭拜祖先。
每年正月十五,村民到大王爺廟祭拜,祭拜前兩三天,村民開始準備雞、豬、魚、水果、素菜、客家茶果等祭品。每逢冬至、春節,每月初一和十五,若家有結婚、喬遷入伙、孩子滿月等喜事,村民會準備雞、魚、素菜、果品等前去祭拜伯公伯婆。
代表性人物∶
江水(1917—1989),1938年10月參加惠東寶抗日游擊總隊。曾任茜坑、馬安嶺抗日自衛隊隊長;港九大隊武工隊中隊長;兩廣縱隊司令部作戰參謀,獨立第十六團參謀長、副團長。曾參加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航空兵某團副團長、空軍司令部科長;海軍後勤部軍械部水中兵力處處長、裝備部修理部副部長、後勤部軍械部副部長。1963年獲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上校軍銜。後主要負責海軍水中兵器的技術攻關工作。
李兆華(1924—1999),江水之妻。出生於馬來西亞吉隆坡暗邦,港九大隊民運員。1944年參與營救美國飛行員克爾的行動。1946年參加東江縱隊北撤山東。曾參加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