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角村(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坪山街道湯坑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樓角村,位於坪山街道西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5千米。相鄰自然村有油社村石樓圍村茜坑村。地處深圳東北部坪山盆地,地勢平坦。據林氏族譜《欽才公總錄》記載,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林姓遷移至此定居而形成。因樓角老村曾叫湯泉世居,世居四角有4座角樓,故取名樓角村,並一直沿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樓角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坪山街道湯坑社區
  • 地理位置坪山街道西南部
明清時期,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坪山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坪山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山公社;1983年7月,屬坪山區;1986年10月,屬坪山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山鎮;2004 年,屬坪山街道;2009年6月至今,屬深圳市坪山新區坪山街道湯坑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林姓。林姓先祖自福建開始遷移,經過廣東長樂縣(今五華縣)、於明朝遷移至此。
2015年末,戶籍人口79人,其中男性36人,女性43人;80歲以上6人,最年長者102歲(女);實際在村人口18人;海外留學1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300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台同胞約2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300人,主要分布在美國、日本、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國家。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20世紀90年代前為農業村,主要種植水稻、花生、番薯、甘蔗和豆類等。隨著"三來一補"企業的引進,村經濟開始轉型。現村集體經濟以房屋出租及工業廠房出租、物業管理為主,廠房出租面積約2萬平方米,2015年租金收入約200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房屋出租和村集體經濟分紅等。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粽子、年糕、圓籠粄、喜粄等。
省道S356線橫坪公路、省道S359線東縱路、同裕路經過該村。20世紀60年代末通電,70年代末通自來水,80年代初通電話、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1世紀初通網際網路。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1座,為湯泉世居。世居始建於清末,朝向北偏西25度,面寬60 米,進深40米,占地面積2400平方米。三堂兩橫四角樓布局,由前排屋和禾坪、半月池等組成,圍屋牆體為夯土構成,角樓高2層,兩邊有封火牆,前後有女兒牆,木樑架,灰瓦頂,是一處大型四角樓客家圍屋。世居內的房屋因無人居住且年久失修,許多已坍塌。世居中的4座角樓、1座門樓和3口古井,均存在不同程度破損。
該村無宗祠,每年年末和正月初二,林姓村民會到湯坑社區油社村內的林氏宗祠祭拜先祖,並宣告族中重大事件。每年農曆八月初一,樓角村林姓村民會到坪山赤坳墓園掃墓。
清末,村中曾有一支10人左右的麒麟隊。所舞麒麟骨架用竹篾紮成,麒麟外皮用各色彩布做成,分成頭、尾明截,中間穿孔。舞者站在穿孔處將麒麟系在身上,一般由一個男青年舞動麒麟頭,另一個男青年舞動麒麟尾。他們隨著打擊樂奏出的輕、重、緩、急各種節奏,表現麒麟的活動過程以及喜怒哀樂情緒。舞麒麟活動一般在春節、喬遷、婚嫁、慶豐年等重大日子表演,也可用來習武強身。每逢春節和農曆八月初,該村麒麟隊會到祠堂和坪山街道主要道路上表演,拜年祈福。隨著時間推移,此傳統技藝已逐漸消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