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茄子(茄科植物))

茄(茄科茄屬植物)

茄子(茄科植物)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茄(Solanum melongena L.),別名茄子、吊菜子、落蘇、矮瓜等,是茄科茄屬一年生草本植物;茄為直立分枝草本至亞灌木,莖圓且直立,呈紫色或綠色;直根系;葉片較大,呈卵圓或長卵圓形,紫色或綠色;花單生或簇生,顏色一般為白色或紫色;果實形狀有長有圓,顏色一般有白、紅、紫等;種子呈黃色腎形。花期6-8月,花後結果。

茄起源於亞洲東南熱帶地區,後在世界範圍內廣泛栽培,由以亞洲、非洲、地中海沿岸、歐洲中南部以及中美洲種植廣泛。茄喜溫,不耐霜凍,耐旱能力弱,生長期長,適合生長於保水保肥性強的土壤中。繁殖方式主要包括播種繁殖和嫁接繁殖。

茄含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多種微量元素和多種食物鹼等營養物質,具有很高的食用效益。茄是重要的蔬菜作物,經濟價值較高。茄含在抗癌、抗衰老、防止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炎症等具有潛在效果;茄的根、莖、葉可入藥,能夠清熱、活血、消腫等。茄的品種繁多,果色豐富,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茄
  • 拉丁學名:Solanum melongena L. 
  • 別名:茄子、吊菜子、矮瓜、落蘇等  
  • :植物界(Plantae) 
  • :維管植物門( Tracheophyta) 
  • :木蘭綱( Magnoliopsida) 
  • :茄目( Solanales) 
  • :茄科(Solanaceae) 
  • :茄屬(Solanum) 
  • :茄(Solanum melongena L.) 
  • 分布區域:在世界範圍內廣泛栽培,由以亞洲、非洲、地中海沿岸、歐洲中南部以及中美洲種植廣泛。 
  • 異名:Solanum melongena var. serpentinum、Solanum melongena var. depressum  
植物學史,栽培起源,栽培歷史,形態特徵,根,莖,葉,花,果實與種子,分布範圍,世界分布,中國分布,生長環境,生長習性,繁殖方式,播種繁殖,嫁接繁殖,栽培技術,定植,田間管理,採收,病蟲防治,栽培品種,主要價值,觀賞價值,食用價值,經濟價值,藥用價值,植物文化,

植物學史

栽培起源

關於茄的栽培起源存在諸多爭議,通常認為其起源於印度和中國東南部,於大約公元8世紀向東傳播到日本,於公元7-11世紀向西傳播到地中海沿岸、歐洲中部、非洲以及美洲。也有研究認為茄起源於非洲,後經中東地區傳播到亞洲。茄的馴化發生於印度西北部,至今印度仍有茄子的野生種和近緣種。對於茄的栽培起源缺乏直接有力的考古證據。

栽培歷史

中國栽培茄的歷史悠久,類型品種繁多。在中國,茄由成都平原向長江中下游地區傳播,在公元5-6世紀傳播到黃河中下游地區,到宋朝時期,茄已經遍布中國。通過馴化,茄由刺多、果實小、味道苦的野生種逐漸向刺減小、果實變大、味道變甜的高級栽培種演化。
茄傳入日本後,由於日本當時的蔬菜種類少,曾在日本蔬菜中占據重要位置。日本於1596-1614年已經對茄進行早熟栽培。歐洲在13世紀栽培茄, 16世紀中葉根據茄果實的形狀和顏色區別品種,到17世紀後,茄已經流傳頗廣。

形態特徵

茄為直根系,根的深度約50cm,橫向伸展範圍約120cm,主要根系分布於30cm耕層內。根易木質化,發生不能定根能力弱。

茄為直立分枝草本至亞灌木,莖圓且直立,植株高約80-100cm,呈紫色或綠色,莖的木質化程度強。小枝一般呈紫色(野生的一般有皮刺),漸老則毛被脫落。
茄
茄的莖

茄為單葉互生,長約8-18cm,寬約5-11cm,先端鈍,邊緣具有波狀圓裂,基部不相等,呈卵圓或長卵圓形,紫色或綠色,上下兩面均有星狀絨毛,側脈每邊4-5條,上下兩面均被星狀絨毛且下面較密,中脈的毛被與側脈相同(野生種中脈與側脈兩面均有小皮刺),葉柄長約2-4.5cm。
茄
茄的葉

花單生或簇生,花柄長約1-1.8cm,萼片基部合生筒狀,直徑約2.5cm。花萼與花冠各約5-6枚,花冠呈白色或紫色,花冠筒長約2mm。雄蕊5,著生於花冠筒內側,雌蕊1,單生花多為長柱花,簇生花中第一朵花多為長柱花,其餘為短柱花,以長柱花座果,短柱花一般不能座果。
茄
茄的花

果實與種子

果實形狀有長有圓,顏色一般有白、紅、紫等。果肉呈白色,為海綿狀胎座組織,由薄壁細胞組成。種子近似腎形,扁平,黃色具光澤,千粒重約4-5g。
茄(茄子(茄科植物))
茄的果實
茄(茄子(茄科植物))
茄的果實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

茄在世界各地廣泛分布,尤其以印度、日本、摩洛哥、義大利、土耳其、伊朗、埃及等亞洲和地中海沿岸的國家種植廣泛,此外,茄還分布於非洲、歐洲中南部和中美洲。

中國分布

茄在中國分布廣泛,且不同區域的茄品種有所差異。東北三省、華北內蒙、新疆、青海、甘肅主要種植早熟長茄和早熟長卵茄;黃河流域、寧夏、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山東、河南主要種植中熟圓茄和中熟圓卵茄;長江流域以及浙江、上海、江蘇、安徽及四川主要種植中熟和中晚熟的條茄和長茄;珠江流域和華南地區主要種植中熟、中晚熟和晚熟長茄、白茄等。雲貴高原除種植長茄、圓茄外,還有半栽培種和野生種。
茄(茄子(茄科植物))
茄中國分布範圍

生長環境

不同栽培品種的茄生長環境略有差異。圓茄屬北方生態型,適應於氣候溫暖乾燥、陽光充足的大陸性氣候。長茄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及東北、華北、西北地區,耐陰濕環境。卵茄適應性較強,能在高溫下栽培。

生長習性

茄喜溫,不耐霜凍,耐旱能力弱,生長期長,適宜生長於保水保肥性強、土層深厚、pH5.8-7.3的壤土或粘壤土中。宜栽植於平畦或高畦土地中。

繁殖方式

播種繁殖

溫湯浸種後催芽,待約50%的種子露白後,播於苗盤或苗床。出苗前保持基質濕潤,控制好晝溫和夜溫。出苗後,適當降低溫度,控制水分。

嫁接繁殖

茄嫁接方法主要有劈接法、斜切接,其嫁接成活率均達90%以上。在進行茄幼苗嫁接時,選擇的砧木應與接穗有較好的共生和嫁接親和力,且具有更強的耐蟲病、耐寒暑及較強的吸水吸肥能力等特性;嫁接時保證砧木與接穗在莖粗、生理年齡及木質化程度相近,利於嫁接後傷口癒合。

栽培技術

定植

定植前,應選擇平坦、土壤肥沃、保水保肥能力強、排灌方便的土地,施一定量的腐熟有機肥或商品有機肥,翻耕耙細,覆蓋地膜。定植時應注意定植密度適宜。定植後澆透水,並注意覆蓋保溫。

田間管理

定植後根據不同種茄進行不同程度中耕,控制好晝夜溫度,施加腐熟有機肥和磷鉀肥。座果前保持土壤濕潤;果實膨大期應增大澆水量;座果後,施一定量茄果類複合肥。及時清理打杈、老葉、病葉,防止落花落果。對於大棚越冬茄類來說,應在定植後覆蓋地膜注意保溫越冬、防止凍害和冷害;越冬茄栽培期延長,需肥量大,應重施基肥。

採收

花後50-60天採收,應及時採收,採收時間宜選擇早晨或傍晚。

病蟲防治

病害
茄的主要病害包括立枯病、猝倒病、綿疫病、褐紋病和黃萎病等,其中立枯病、猝倒病、綿疫病、褐紋病和黃萎病屬於真菌病。防治立枯病、猝倒病應噴灑百菌清、乙磷鋁、防毒礬等;防治綿疫病應噴灑乙磷鋁、瑞毒霉、防毒礬等;防治黃萎病應噴灑多菌靈、托布津等;防治褐紋病應噴灑百菌清、代森錳等。
蟲害
茄的主要蟲害包括紅蜘蛛、茶黃蟎和茄白翅野螟等。在紅蜘蛛發生初期使用三氯殺蟎醇、硫磺粉懸浮劑、菊殺乳油、克蟎特、滅蟎猛等藥劑防治。針對茶黃蟎使用的藥劑有克蟎特、三氯殺蟎醇、環丙殺蟎醇、滅蟎猛等;同時做好冬季溫室防治並及時除去田邊雜草。防治茄白翅野螟應使用樂果、馬拉硫磷、殺螟松藥液噴灑。

栽培品種

植物學將茄分為3個變種,圓茄、長茄和矮茄。
變種
特徵
主要品種
圓茄
植株高大;果實大,呈圓球、扁球或橢圓球形狀,皮色紫、黑紫、紅紫或綠白;不耐濕熱;中國北方栽培較多;適應於氣候溫暖乾燥、陽光充足的夏季大陸性氣候;多數品種屬中、晚熟。
北京大紅袍、六葉茄、九葉茄;山東大紅袍;天津二敏茄等。
長茄
植株長勢中等;果實呈細長棒狀,長達30厘米以上,皮色紫、綠或淡綠;喜溫暖濕潤多陰天的氣候條件;中國南方普遍栽培;多數品種屬中、早熟。
南京紫線茄;北京線茄;廣東紫茄;成都黑茄等。
矮茄
株較矮;果實小,呈卵或長卵形;適應性較強,露地栽培和設施栽培均可;種子較多;品質劣;多為早熟品種。
濟南一窩猴;北京小圓茄等。

主要價值

觀賞價值

茄的品種繁多,果色豐富,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近年來,觀賞茄逐漸成為一種新興的觀賞花卉,逐步進入人們的視線。

食用價值

茄含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多種微量元素和多種食物鹼等營養物質,具有很高的食用價值。茄的製作方式除蒸、炒、燒、煮、油炸、涼拌鮮食外,還可以加工、醃製,食用方法多樣。

經濟價值

茄易於栽培,適應性強,栽培面積廣,產量高且供應時間長,是重要的蔬菜作物,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藥用價值

茄的根、莖、葉可入藥,為收斂劑,有利尿之效,葉也可以作麻醉劑。種子為消腫藥,也可作為刺激劑,但易引起胃弱及便秘,果生食可解食菌中毒。

植物文化

茄在中國的栽培歷史悠久,在許多古代書籍詩文中也有所體現。《齊民要術》中就有關於茄的兩處記載,主要包括茄的栽培方法和食用方法介紹。此外,梁朝孫元晏的七言絕句《蔡撙》:
紫茄白莧以為珍
守任清真轉更貧
不飲吳興郡中水
古今能有幾多人
詩中體現太守清貧,將栽培的紫茄和白莧“以為珍”,說明茄在當時已經是百姓家的普通蔬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