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英華書院為香港歷史悠久的傳統男校,對華人教育、傳教及出版事業、中國西文化溝通貢獻良多,包括發行香港首份華文報章《遐邇貫珍》,以及最先將《十三經》翻譯成英文出版等。 最初的學校是由馬廄改建的教室,由中國教師授課。1818年英華書院正式開學,學制並不嚴格,分成三個班,實行中英雙語教學;中國學生沒有宗教限制,學校還提供住宿以及其它生活費用。該書院還為中國學生設立了助學金,其主要目的是吸引當地的華僑青年入學、信仰基督教,然後為傳教士業服務。
英華書院校史館 英華書院是近代來華傳教士最早創辦的學校之一,1818年由第一位新教來華傳教士馬禮遜和米憐創辦於馬六甲。
1843年,書院從馬六甲遷移到香港,不久改為神學院,專門培養傳教人才。該書院的最後一任校長是著名的來華傳教士理雅各,他也是著名的漢學家,他在擔任英華書院校長期間,致力於把中國的儒家傳統經典翻譯為英文,陸續出版了大量著作,受到西方的極大歡迎。
歷史 馬六甲時期
(1818年-1843年)
英華書院是由來自倫敦傳道會的蘇格蘭傳教士馬禮遜計畫創辦,創辦人也包括第一任院長米憐,當時學校的英文名稱定為“Anglo-Chinese College”。1818年,英華書院在馬六甲開始建基,並於同年11月11日進行奠基禮,此日現被校為定為學校的校慶日。1820年英華書院建成。1822年,院長米憐病逝,由曾在英華書院修業的宏富禮接任。
首任院長米憐 1833年,傳教士戴爾在馬六甲和新加坡的布道站建立鑄造中文活字陽文鋼模、陰文銅模、以便鑄造金屬活字。
1839年,英國蘇格蘭傳教士、漢學家理雅各接任為校長。
1843年,院長理雅各把英華書院和附屬印刷廠遷至香港,包括從新加坡運過來的將近3900箇中文活字鋼模。
香港堅道時期
(1843年-?年)
1843年,院長理雅各將英華書院由馬六甲遷到香港島的堅道。1853年,香港首份以中文為主的報章《遐邇貫珍》創立,是用英華書院的漢字活版印刷廠印刷發行。
王韜在1862年《香海羈蹤》一文中報導,當時香港共有三間書院,上環大書院,校長史安,中環保羅書院,校長宋美,上環、中環交界處的英華書院,校長理雅各,“皆有子弟肄業,教以西國語言文字,造就人才,以供國家用。英華書院兼有機器活字版排印書籍。”當時英華書院鑄造的中文活字,世界聞名:俄國沙王欽差大臣、法國巴黎學會、新加坡政府、太平天國、兩廣總督、上海道台、清廷總理衙門等,都先後購買過英華書院鑄造的中文活字,或全套活字銅模。
除了英華書院外,剛才提到的兩間書院,至今仍然存在。
香港中西區半山般鹹道時期
(1873年-1930年)
1873年英華書院遷往新地址中西區半山般含道。同年,校長理雅各返回蘇格蘭的家鄉;王韜買下英華書院舊址的印刷廠,在荷李活道29號,創立中華印務總局;1874年創辦世界上第一家華資中文日報:《循環日報》。
香港九龍旺角區弼街時期
(1930年-1963年)
弼街校舍位於香港九龍旺角弼街 56 號,現址為中華基督教會望覺堂基督教大樓。
香港九龍九龍城區九龍塘牛津道時期
(1963年-2003年)
牛津道校舍位於香港九龍九龍城區九龍塘牛津道 1 號 B,現址為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國小 (九龍塘)。牛津道時期是英華書院達到高峰的一個重要階段。
現時位於深水埗英華街的英華書院校舍 1964年,校報“火炬”創刊,為全港最早期擁有校報的學校之一
1971年,奪香港校際體育運動比賽最高榮譽“玫瑰杯”
1991年,恢復社制比賽
1997年,出現該學校的首位香港中學會考10A狀元曾申翹
2000年,英華書院計畫選址籌建新校
2003年9月,遷校至西九龍深水埗。新校所在街道被命名為英華街。
香港九龍深水埗區長沙灣英華街時期
(2003年-現在)
2004年 學界手球十連霸(因此隊衣上出現一顆星,此後每十年冠軍便增添一顆星)
2005年 設立校史館
2008年 轉為直資中學
歷任校長 停辦前 1818年至1822年 米憐(Rev. William Milne)
1822年至1824年 宏富禮(Rev. James Humphreys)
1824年至1828年 高大衛(Rev. David Collie)
1828年至1832年 修德(Rev. Samuel Kidd)
1832年至1834年 湯雅各(Rev. Jacob Tomlin)
1834年至1840年 伊雲士(Rev. John Evans)
1839年至1867年 理雅各(Rev. James Legge)
復辦後 1913年至1922年 曉士(Rev. Arnold Hughes)
1922年至1924年 腓力士(Rev. L. Gordon Phillips)
1924年至1930年 沈維昌
1930年至1938年 舒活(Rev. Frank Short)
1938年至1964年 紐寶璐(Herbert Noble)
1964年至1972年 艾禮士(Terence Iles)
1972年至1978年 京力士(Rex King)
1978年至1990年 梅浩濱
1990年至2003年 楊寶坤
2003年至2011年 李志華
2011年至今 鄭鈞傑(代理)
社制 英華書院在1960年代已有社制,惟一度停辦直至於1991年起復辦,五社名稱以對該校歷史有重要影響力人士的名稱命名,分別為何福堂社、梁發社、米憐社、馬禮遜社及紐寶璐社。
學生在入學時便會被分派成五個會社。五社在每年都會分別競逐校內文才(文化及音樂)武略(體育)各項比賽的錦標。總分最高之一社更會成為總冠軍。在此制度下,比賽競爭更為激烈,同學參與也更加熱情,校內的氣氛也更為高漲。
何福堂社 (Hoh Fuk Tong House)
何福堂社的命名乃來自曾大力協助英華書院創校的何福堂牧師。
何福堂社的社色是藍色,吉祥物是鷹,鷹的雙翅正好就是代表著自由。
梁發社 (Leung Faat House)
梁發是中國的第一名牧師,梁發社也是以他的名稱命名。
梁發社的社色是啡色,吉祥物是公牛。
米憐社 (Milne House)
米憐社的名稱乃來自英華書院的第一任校長米憐牧師,他自1812年起來到中國傳教。
米憐社的代表顏色是黃色,而吉祥物是獨角獸。
馬禮遜社 (Morrison House)
為紀念英華書院的創校始祖馬禮遜牧師,其中一社便命名為馬禮遜社。馬禮遜牧師於1782年出生,16歲時獻身傳道,後來更在馬六甲創建該校。
馬禮遜社以綠色作為社色並以龍作吉祥物。
紐寶璐社 (Noble House)
紐寶璐社的名稱來自英華書院遷校往弼街後的第二任校長紐寶璐太平紳士。
紐寶璐社以獅子作為吉祥物,以紅色作為社色。
學術成就 英華書院一向在公開考試成績優良。英華書院之大學入學率亦維持於高水平,當中三大(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之入學率亦逾五成。 此外,英華同學更在其他學界學術範疇比賽中屢奪獎項。
傳統 英華書院的校色為綠色,不論牛津道舊校舍或是英華街新校舍皆是以綠色為主體。
英華書院的校呔亦為綠色,領袖生呔與一般學生校呔圖紋上有分別,以方便記認。
英華書院年每年都會舉辦“Inter-class hymn singing contest”。
英華書院每年中七last day都會有“中七惜別會”,全體師生都會進入禮堂,觀看三班中七同學所預備給全校師生的節目,場面往往都會聲淚俱下,此告別禮年年舉行以帶給中七生最後一個難忘的回憶,可謂英華書院一大傳統。
口號 英華書院流傳著名為“Ying Wa Cry”的口號,由前校長艾禮士所創作,在學校的重要活動(如:畢業禮、水運會、陸運會等)中由學生自發叫喊。Ying Wa Cry也在學界賽事中作打氣之用,可謂英華仔間默契的記認。
“ TWO, FOUR, SIX, EIGHT,
WHAT DO WE APPRECIATE?
YING WA YING WA WA! WA! WA! ”
火炬 學生報火炬於1964年創刊,為全港最早期擁有校報的學校之一。據創刊號解釋,其意思為“薪火相傳”,寓意借著校報以文會友,並將此精神延續下去。
知名校友 何福堂:中國第一位華人基督教牧師,早年入讀馬六甲英華書院
何崑山:大嶼山銀礦創辦人
陳耀南博士:前副校長、後成為名譽校友、學者、香港大學中文系榮休教授
陳耀聲神父
許冠傑:香港流行曲歌手、作曲及填詞人,於1970年代入讀中六預科,畢業離校後考入香港大學。
梁錦松:香港前任財政司司長,現任百仕通大中華主席,於1970年代就讀,畢業離校後考入香港大學。
樂鞏南:前民航處處長。
蕭炯柱:前規劃環境地政局局長,香港青年音樂訓練基金創辦人兼董事局主席。
廖長城:資深大律師、前行政會議成員、全國政協委員
胡國興:香港高等法院抗訴庭副庭長、截取通訊及監察事務專員、前選舉管理委員會主席、前與香港教育學院有關的指控調查委員會主席
張舉能:香港高等法院首席法官、抗訴法庭庭長
關啟昌:和記電訊國際有限公司及中華藥業有限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
潘佩璆:香港立法會議員
陳岳鵬:行政長官特別助理、匯賢智庫政策發展總監、前南區區議員。
鐘定一:著名音樂人,現職新力音樂有限公司。
方道生:著名腦科醫生。
蘇慶和:嘉里建設有限公司非執行董事、前領匯管理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黎文業:已故活學教育創辦人之一,補習名師Amanda Tann的丈夫
張欣欣:活學教育首席中文科名師
邱逸博士:歷史學者、《孫子兵法》專家、評論員、文化人
唐基明:TVB監製,作品有《銀樓金粉》《東方之珠》《鐵咀銀牙》等
湯禎兆:香港作家、文化人
王子謙:效力傑志的足球運動員。
古偉牧:綠色和平項目主任及主要發言人。
李日升:香港童星
校詩 School Hymn words by Sebastian W. Meyer (1908)
1 We build our School on Thee, O Lord, To Thee we bring our common need; The loving heart, the helpful word, The tender thought, the kindly deed: With these we pray Thy Spirit may Enrich and bless our School always. 2 We work together in Thy sight. We live together in Thy love; Guide Thou our faltering steps aright, And lift our thought to heaven above: Dear Lord we pray Thy Spirit may Be present in our School always. 3 Hold Thou each hand to keep it just, Touch Thou our lips and make them pure; If Thou art with us, Lord we must, Be faithful friends and comrades sure: Dear Lord, we pray Thy Spirit may Be present in our School always. 4 We change, but Thou art still the same, The same good Master, Teacher, Friend; We change, but, Lord, we bear Thy name, To journey with it to the end: And so we pray Thy Spirit may Be present in our School always.
學術成就 英華書院之大學入學率亦維持於高水平,當中三大(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之入學率亦逾五成。
此外,英華同學更在其他學界學術範疇比賽中屢奪獎項。
音樂 英華書院紐寶璐禮堂放置了一部Roland電子管風琴,每逢早會,當老師進出禮堂時由學生風琴師彈奏進場和離場曲。
英華書院之學生屢次在Hong Kong Youth Music Interflows及
香港校際音樂節 等重要學界音樂賽事中獲獎無數。
體育 英華書院除了曾在1971年在香港校際體育運動比賽奪最高榮譽“玫瑰杯”外,在現今的中銀香港紫荊杯(前稱玫瑰杯)中亦在近年連續多次拿下季軍及最佳進步獎,另外亦有多位英華運動員多次拿下在手球及籃球上的“最佳運動員獎”。
此外,英華書院分別在2001-2002,2006-2007以及2008-2009年度拿下“精英隊際最佳表現學校大獎”。
2013年,英華在學界足球精英賽中一路殺退遵理,體藝等勁敵,首次躋身決賽。在5月19日的決賽中,憑前鋒吳擎天一戰定江山,一舉擊敗素有“學界巴塞”之稱的仁濟醫院董之英紀念中學。賽後門將王子聰及馮冠鳴分別成為賽事最有價值球員及最佳防守球員。
傳統 英華書院的校色為綠色,不論牛津道舊校舍或是英華街新校舍皆是以綠色為主體。
英華書院的校呔亦為綠色,領袖生呔與一般學生校呔圖紋上有分別,以方便記認。
英華書院年每年都會舉辦“Inter-class hymn singing contest”。
口號 書院留傳名為“Ying Wa Cry”的口號,由前校長艾禮士所創作,本來是為在學界體育賽事中為同學打氣。現時在學校的重要活動中,如畢業典禮、校慶日、水運會、陸運會等,學生都會自發叫喊。
“
TWO, FOUR, SIX, EIGHT, WHAT DO WE APPRECIATE? YING WA! YING WA WA! WA! WA!
”
火炬 學生報火炬於1964年創刊,為全港最早期擁有校報的學校之一。據創刊號解釋,其意思為“薪火相傳”,寓意借著校報以文會友,並將此精神延續下去。
著名校友 何福堂 :中國第一位華人基督教牧師,早年入讀馬六甲英華書院
陳耀南 博士:前副校長,曾在1980年代擔任中華民國立法委員、後成為名譽校友、學者、
香港大學 中文系榮休教授
邱逸 博士:歷史學者、《孫子兵法》專家、評論員、文化人
胡國興 :前高等法院抗訴庭副庭長、截取通訊及監察事務專員、前
選舉管理委員會 主席、前與香港教育學院有關的指控調查委員會主席
葉升瓚:無線新聞主播
許冠傑 :香港流行曲歌手、作曲及填詞人,於1970年代入讀中六預科,畢業離校後考入
香港大學 。
莫冠業:科智環球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主席。
李永權 :曾任香港資本市場公會主席。御風而行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財經專欄作家,信安信託(亞洲) 有限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亞太證券化公會有限公司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