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軍(元末鎮壓起義軍的非蒙元官方組織)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0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苗軍,是在元末反元復宋中鎮壓起義軍的非蒙元官方組織,蒙元官方文書中多使用「答剌罕軍」的稱呼,漢地居民則常用「苗軍」的稱呼,突出答剌罕軍「非漢族群」的屬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苗軍
  • 拼音:miáo jūn
簡介,史料記載,

簡介

苗軍,是漢族表達「答剌罕軍」族群屬性的稱呼。在元末反元復宋大起義中,進入漢地鎮壓漢族起義軍的非蒙元官方武裝,蒙元官府文書中多使用「答剌罕軍」的稱呼,漢族居民通過「苗軍」的稱呼,突出答剌罕軍「非漢族群」的屬性。
「答刺罕軍」在蒙元建立之初就已經出現,《經世大典》記載:「應募而集者曰答剌罕軍,此不給糧餉,不入籍帳,俾為游兵,助聲勢,擄掠以為利者也」,此言表明了「答刺罕軍」的來源、錢糧供給、管理方式和影響。
在元末的河南和江南地區,「答剌罕軍」的稱呼多出現於官方文書或文人的獵奇筆記中,而「苗軍」卻是為漢地居民普遍使用的稱謂,甚至到明朝建文永樂年間編修《明太祖實錄》時,依舊延續「苗軍」、「溪洞兵」等稱呼。這種現象可以從語言使用習慣的方面加以解釋。
答剌罕軍」這一蒙古辭彙,雖然可以更準確地表達這支軍隊的性質,以及蒙元政府對它的政治定位。但還需要考慮一點,即蒙古語雖是蒙元國語,蒙元也設「蒙古字學」教習蒙古語,但蒙古語在民間社會的影響力依舊很低。對於漢地居民,尤其是江南地區居民來說,陌生的蒙古語辭彙「答剌罕軍」,遠不如「苗軍」等漢語辭彙更為具象和實用。
所謂「苗軍」,只是漢地居民對「他者」族群的簡單且籠統的概括。漢地居民只需要利用「苗」一詞來區分「我族」與「他者」。余闕認為苗軍「不通政化,不可使窺中國,將為後患」,拒絕苗軍屯駐淮西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中亦言:「苗入華夏,民之不幸,亦國家之不幸。」余闕和陶宗儀對苗軍的態度,反映出了當時漢地居民的心態,是利用「苗」的概念,構建出一個不同於「華夏」或「中國」的族群,從而突出華夏文化禮俗的中心地位和自我認同,至於官方對於「苗軍」的定位和稱呼,以及內部族群構成等問題,他們並不關心。

史料記載

權衡庚申外史「至正十五年,湖廣苗軍聽調營於汴梁東,其帥吳天保死」。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苗軍恣肆檢刮,截人耳鼻。城中女婦,多為淫污。房舍間有存者,皆為焚毀,靡有孑遺。居民兩遭鋒鏑,死者填街塞巷,水為不流。」
王逢梧溪集》:「上海縣陷,苗軍復縣大掠。」
趙汸東山存稿》:「至中途,見東行者皆卻走,言苗軍且至。」
王褘《王忠文集》:「苗軍縱火大掠,倉卒避不能,遠同舟十數人悉為所虜,烈婦即抱八歲幼女投水死。」
元史》:「苗軍素無紀律,肆為鈔掠,所過蕩然無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