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介紹
苗寨吊腳樓,
穿斗式木結構
歇山頂。一般四榀三間,或五榀四間,個別六榀五間。前
檐柱吊腳,“
吊腳樓”因此而得名。底層多用於圈養牲畜和家禽,堆放柴草、農具和貯存肥料等。第二層為全家人活動的中心。正中堂屋外側安有苗語稱為“階息”的“美人靠”。堂屋又是迎客廳,佳賓親朋到來,常在此間擺上長桌,設宴款待。第三層一般用作存放糧食、雜物,大戶人家也用1—2間作客房或女兒的臥室。有的還利用吊腳樓邊搭架木板作曬樓,夜間可納涼休息,觀星賞月。
苗寨吊腳樓主要分布在平寨、東引、羊排、南貴4個行政村,10個自然寨中。
歷史淵源
貴州苗族是由生活在長江中下游的
苗蠻族團演變而來的,
三苗時代就形成了。苗族人到黔東南入住西江,包括民居建築工藝在內的各種古老的苗族文化也隨之帶到了這裡,並在此地繼承和發展。 在中國歷史書上有“北人穴居,南人巢居”之說。
中國建築分為南北兩大系。南方從巢居發展為
乾欄式建築,已發現的最早遺存是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西苗寨吊腳樓正是其先民傳承下來的古老建築工藝在適應山區新環境下經過逐步完善的重要體現。
基本特徵
苗寨吊腳樓,富於活力,
天人合一。苗家人遷入這裡後,為了留下平地作耕種用田,為了適應這裡的自然條件,為了自己的繁衍生息,在建造住居時,選在30—70度的斜坡陡坎上,在傳承傳統的
乾欄式建築的基礎上,創建了
穿斗式木質結構
吊腳樓。這種結構形式具有以下特點:一是結構簡單而穩固性強,它是以柱、枋為基本構件,通過穿斗形成完整空間。二是充分利用當地木材及其強度。由於採用的是穿斗結構,用小材可以蓋大房。三是既節約了耕地,又適應于山地斜坡建屋,並具有良好的通風防潮效果,典型的天人合一。 房子框架全系榫卯銜接。一棟房子需要的柱子、屋樑、穿枋等等有上千個
榫眼,木匠從來不用圖紙,僅憑著
墨斗、斧頭、鑿子、鋸子和各種成竹在胸的方案,便能使柱柱相連、枋枋相接、梁梁相扣,使一棟棟3層木樓巍然屹立於斜坡陡坎上,足見
苗族民居建築工匠的工藝水平。 不識漢文的苗族木匠在建造民居中,運用高深的力學建築原理和普通的幾何圖形。
吊腳樓的造型從巨觀上看,它是
長方形和三角形的組合,是穩定而莊重的普通幾何圖形,給人以一種既有典雅靈秀之美又有挺拔健勁之美的感覺。無論柱、枋、梁、檁,都互為垂直相交,構成一個在三維空間上相互垂直的網路體系,從而奠定了長方形結構的基礎,然後逐個延展組合而成整個屋體。屋面由於排水的需要,必須是兩面或多面,這樣就確定了它的三角形最穩定的結構。從橫向觀看,房屋的上部、中部和下部由一個三稜體和兩個長方體組成。這樣的建構,除了結構上的穩定得到保障之處,在藝術感覺上顯得端莊穩重。
吊腳樓在虛實對比關係上,顯現了和諧統一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斷面纖巧的木結構
穿斗式構架已極輕靈,苗居半邊吊腳樓突出“輕”的效果。“懸虛構屋”,架空而立,上實下虛,對比強烈。 建房習俗有濃厚的民族傳統宗教色彩,備料、發墨、
上樑等都要祭祀而且有很多禁忌。
建築特點
苗寨吊腳樓,飛檐翹角,三面有走廊,懸出木質欄桿,欄桿上雕有萬字格、喜字格、亞字格等圖案。懸柱有八棱形和四方形,下端常刻有繡球和金瓜等裝飾。 大多數
吊腳樓在二樓架設懸空走廊,作為進入大門的通道。堂屋外的懸空走廊,安裝有獨特的S形曲欄靠椅,人們稱之為“美人靠”,這是因為姑娘們常在此
挑花刺繡,向外展示風姿。
主要價值
苗族吊腳樓是苗族先民從長江中下游流域輾轉遷徙所帶來的古老
乾欄建築工藝在適應山區新環境下逐步完善的,是苗族建築文化的載體。在民居建築中,吊腳木樓有著悠久歷史和獨特地位,它是苗族等少數民族安身立命、繁衍後代、延續民族歷史的根基。
西江千戶苗寨規模之大,氣勢之恢宏,是自然環境、民族、歷史、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等的綜合體,對研究
苗族歷史文化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學術研究價值,對苗族人民來說,它又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一個民族的民居建築是其經濟、文化、藝術、家庭、社會和宗教觀念等歷史積澱的集中表現。它以傳承的物質形態方式表達其文化內涵。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
梁思成說過:“建築是人類一切造型創造中最龐大、最複雜的。所以它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藝術更顯著、更強烈,也更重要。”苗寨吊腳樓是深入研究苗族和南方兄弟民族民居建築歷史與文化的“
活化石”。 苗寨吊腳樓是人類古建築遺蹟和南方少數民族在山區環境下繼承和發展
乾欄建築提供的實物見證,對於啟迪人們充分套用現代科學建築技術,用其他建築材料替代木材,保護森林的同時,又要保持各民族傳統建築的風格,去發展現代建築文明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瀕危狀況
隨著
農村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
西江千戶苗寨吊腳樓的實物保護與建築文化的延續都面臨著極其嚴峻的挑戰。 1、由於吊腳樓建築工藝以師傳方式進行傳承,人的因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其傳承方式相當脆弱。在西江千戶苗寨,木匠師傅現在已為數不多。 2、地質易
崩塌、滑坡,民居建於斜坡陡坎之上,加上建築年代久遠,乾燥易燃,火災隱患大,生產生活用火,都是導致建築實體毀損的危險因素。 3、
外來文化的衝擊,思想觀念改變,缺乏民族認知感和認同感,許多年輕人已經不願意住陳舊的木房,認為居住木質結構的房屋是一種落後與倒退,喜歡上高大整潔的樓房,根本不願意去學習這種古樸建築的技藝。 4、新式建築的介入,造成
西江千戶苗寨的建築風格的嚴重失調,文化內涵變得很不協調,特別是交通建設和辦公樓、民居房的建設給西江千戶苗寨
吊腳樓建築藝術的保護帶來很大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