芼

芼,mào,本指可供食用的野菜或水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芼
  • 拼音:mào
  • 筆畫數:7
  • 部首:艹
漢字釋義,部首筆畫,古籍解釋,

漢字釋義

可供食用的水草或野菜:芼羹(用菜雜肉為羹)。
草覆地蔓延。
詳細解釋
“芼”本指可供食用的野菜或水草。這些野菜或水草祭祀時被用來覆蓋牲體,故而有“覆蓋”之意。《禮記·昏義》:“教成祭之,牲用魚,芼之以苹藻”。
說文解字注》:“覒,擇也。玉篇引詩:左右覒之。按毛詩作芼,擇也。蓋三家詩有作覒者。”此說可以參考。蓋“芼”本應作“覒”(讀音同“芼”)。未能尋得“覒”有“擇取”之義的古文例句。或者,“覒”為“毛”與“見”的會意,即視力不好,引申為“摸索”貌,則釋作“擇取”之義也恰。
máo
菜〖vegetables〗。指可供食用的野菜或水草
芼, 草覆蔓也。從艸,毛聲。——《說文
鍘芼置於豆南。——《儀禮·特牲禮》。注:“菜也。”
芼菜者, 菜是地之毛。——《禮記·少牢禮》疏
雉兔皆有芼。—— 《禮記·內則》。注:“謂菜芼也。”
又如: 芼羹(用菜和肉做成的羹)
mào
【動】
用手指或指尖採摘〖pick〗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詩·周南·關雎》
芼鮮:鮮采。南北朝齊梁間人劉峻(461-521)《送橘啟》:“南中橙橘。可以熏神(一作袖)。可以芼鮮。可以漬蜜。氈鄉之果。寧有此耶。”

部首筆畫

筆順編號:1223115
芼:覆蓋;摸取。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莫報切,音耄。《說文》草覆蔓也。
《爾雅·釋言》芼,搴也。《注》皆擇菜也。
《五音集韻》武道切,音媢。用菜雜肉為羹也。《禮·內則》芼羹。《疏》芼菜者,按《公食大夫禮》三牲皆有芼,牛藿、羊苦、豕薇也。《韻會》謨袍切,音毛。《柳宗元詩》野蔬盈傾筐,頗雜池沼芼。《注》芼,
草也。
音莫。《詩·周南》左右芼之。葉下樂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