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燈戲(玉溪花燈戲)

花燈戲(玉溪花燈戲)

花燈戲(玉溪花燈戲),雲南省玉溪市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玉溪花燈戲源於民間花燈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流行於雲南的地方戲曲。玉溪花燈戲革新較早,所以被稱為“新燈”,其劇目及演出形式受滇劇的影響較大。 在演出的藝術形式上,玉溪花燈戲多以兩個人的歌舞和兩個人以上的群舞為主,載歌載舞,內容不拘,代表劇目有傳統劇《梁山伯與祝英台》《回生棒》《莫愁女》《小刀會》,近代劇《夜半歌聲》《家》,現代劇《洪瀕赤衛隊》《南海長城》等。

2006年5月20日,雲南省玉溪市申報的花燈戲(玉溪花燈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7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花燈戲(玉溪花燈戲)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 申報地區:雲南省玉溪市
  • 遺產編號:Ⅳ-78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演出形式,音樂曲調,代表劇目,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傅友德和沐英率大軍出征雲南,在滇中設澄江府。位於滇中的玉溪,土地平坦寬闊、環境優越,地理上具有重要的軍事意義,明軍在新興州玉溪大河兩岸駐兵屯田。明軍士兵,不少是南京後裔,軍隊平時為農,戰時為兵。閒暇、逢年過節及祭祖拜神時,這些中原漢族經常結隊嬉戲玩耍,載歌載舞以演唱江南小曲為主,其歌舞的主要形式就是花燈歌舞。這種花燈歌舞與玉溪土主神祭祀結合後,成為了玉溪“社火”活動的主要內容。
花燈戲(玉溪花燈戲)
玉溪花燈戲
清初的玉溪花燈戲已有演劇活動。主要是在土主出巡歸殿期間進行,即每年農曆從正月初一起,至二月十五,後延續至三月二十二日止。土主出巡至歸殿,在玉溪成了一特殊過節方式,即“米線節”。白天村裡的燈會隨龍燈、獅燈等遊行祝唱迎送土主,晚上則正式演出,讓各村來過“米線節”的親友及玉溪本村人觀看。後來白天的演出隊伍中還加入了“打虎饒兒”的鐵叉舞,晚上則加請滇劇班子唱戲。由於過“米線節”是依土主出巡日子地點在各村輪流過,除小村子外各村都有自己的燈會,村村都按時迎送土主,演出花燈。活動中,各村相互競爭、比較、交流,普及了花燈,並形成各自的特點。
清代後期,玉溪花燈戲從鄉村小範圍演出到州城遍街演出,與彝族老秧鼓燈等活動一起成了正月十三日“唱戲五日”的重要內容,遊行表演花燈在玉溪已經興盛。
20世紀初,玉溪經濟迅速發展,市民階層演唱花燈之風更盛。辛亥革命護國運動,以及五四運動所帶來的民主思想,推動了玉溪花燈戲的變革。玉溪花燈戲藝人從滇戲等其他劇種中吸取養分,改造花燈,使花燈發生了很大變化。創作了一大批新燈劇本,如上山頭創作演出的花燈劇《雙接妹》,梅園燈會改編演出的《出門走廠》等。隨著具有戲劇情節的劇目出現,演出內容不斷豐富,逐漸出現了“教燈”師傅,出現了由各燈會中比較愛好而又有一定水平者跨燈會而組成的“斗湊班”。這些已具半專業的性質了。
民國初年(1912年)以後,軍閥割據,玉溪農民的土地不是被強占,便是被迫出賣,莊稼又遭天災,農村經濟解體,大多數農民和城市貧民以做泥工等到各地另找生活出路,他們的足跡幾乎遍及雲南的大城、小鎮。這些勞動人民將玉溪花燈戲帶到各地,也把各地的花燈、民歌、舞蹈帶回自己的家鄉。這種自發的傳播交流,年深月久,就起了作用。玉溪花燈戲被傳開了,並且在不斷地豐富和衍變著。民國十一年(1922年),便有人推薦玉溪上山頭燈會賀家才、段安國等,到昆明參加唐繼堯慶賀復辟成功的遊行表演,玉溪花燈戲首次在昆明演出。玉溪花燈戲傳入昆明後,雖然有受昆明花燈影響的痕跡,但玉溪花燈戲表演的內容突破了舊燈劇講述陳舊內容。另外玉溪花燈戲在形式方面也一改調子繁、曲文長短參差的舊燈劇形式,形成曲文整齊,對話、動作接近現代生活方式,容易練習和記憶的形式。
花燈戲(玉溪花燈戲)
玉溪花燈戲
20世紀30年代,玉溪花燈戲班會逐漸解體,在原來玉溪農村業餘名角組成的“斗湊班”基礎上建立了專業的戲園子,使花燈走向了專業的營業性演出。這些情況的出現,不但促進了舞台藝術的發展,而且推進了劇目的生產,使花燈有了更多適合劇場演出的本子戲、連台本戲,有了較齊全的角色行當,以及必需的服裝道具,使玉溪花燈戲臻於完善。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前後,王旦東等人組織了以玉溪花燈戲藝人為主要成員的農民救亡燈劇團,創作了《張小二從軍》《茶山殺敵》等宣傳抗日救國的現代戲。農民救亡燈劇團到昆明、滇西、滇南等部分地區巡迴演出,擴大了玉溪花燈戲在雲南省內的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等方針的指引下,玉溪花燈戲得到了迅速發展,雲南省建立了不少專業花燈劇團。20世紀50年代,玉溪、新平、峨山、華寧等縣出現了以表演花燈現代戲為主的文化工作隊。熊介臣等玉溪人成為雲南花燈劇團的主創人員。一些玉溪花燈戲老藝人與新文藝工作者共同整理、改編出一批內容健康,藝術性較高的傳統劇目。另一方面,雲南省許多專業工作者曾先後深入玉溪各地,對花燈進行收集整理,加工了一些花燈教材,並經過教學實踐,提高了花燈的普及率和專業化程度。
21世紀,通過演出、學術交流、教學等形式,將玉溪花燈戲文化傳播到海外。

文化特徵

演出形式

在演出的藝術形式上,玉溪花燈戲多以兩個人的歌舞和兩個人以上的群舞為主,往往是載歌載舞,內容不拘,有時數花鳥魚蟲,有時唱歷史人物,還有小演唱型;此外是小折子戲,如《繡荷包》《駝子回門》《雙接妹》等,演出本子戲不多。現代玉溪花燈戲除了保持原來演歌舞小戲的特點之外,已經發展到可以演出各種大型戲劇,不論演古裝劇或現代戲都能比較好地塑造各種人物。

音樂曲調

玉溪花燈戲音樂,原有一百多個曲調。從藝術表現功能上看,大約可以分為抒情性的、說唱性的、敘事性的等。抒情性的燈調,聽起來情摯意濃,柔情似水;說唱性的燈調則娓娓動聽,有板有眼;敘事性的燈調又是繪聲繪色,韻味無窮;歌舞性的燈調能載歌載舞,生動活潑,節奏感強;悲哀性的燈調,哀婉動人,催人淚下。如《出門板》,以前的唱法雖然是節奏感很強,但聽起來卻比較粗糙、生硬,通過學習吸取滇戲和別的劇種的潤腔方法後,改唱的《出門板》的燈調,不僅有放腔、緊唱、慢唱之分,而且還有五字、七字、十字等不同的演唱方法。以前演唱花燈,樂器主要是二胡、三弦、月琴,很少用打擊樂。現代演唱的玉溪花燈,在原來的樂器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南胡、琵琶、洋琴、笛子等。武場還使用了戲劇常用的打擊樂器,這樣就使花燈音樂,既保持原來的傳統風格,又使它比以前更動聽。
花燈戲(玉溪花燈戲)
玉溪花燈戲

代表劇目

玉溪地區花燈團先後改編、移植、整理、創作演出了許多大型花燈,如傳統劇《梁山伯與祝英台》《回生棒》《莫愁女》《小刀會》,還有近代劇《夜半歌聲》《家》,現代劇《洪瀕赤衛隊》《南海長城》等。花燈小戲《鬧菜園》《三訪親》《新彩禮》也較受民眾歡迎。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玉溪花燈戲不但開啟了花燈變革的先河,更對整個雲南花燈的發展產生了影響。在發展中,玉溪花燈戲已經與玉溪文化融為了一體,成為與玉溪人精神世界血脈相聯、息息相關的文化現象。
花燈戲(玉溪花燈戲)
玉溪花燈戲《半把剪刀》演出劇照
傳承狀況
當代玉溪花燈戲面臨著與其他傳統戲曲藝術同樣的困境,劇場演出日益減少,劇團經費短缺,新劇目編排上演困難,年輕一代的編創演出人員後繼乏人,急需採取措施對玉溪花燈戲進行搶救、保護。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玉溪市文化館(甘南藏族自治州美術館)獲得“花燈戲(玉溪花燈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該項目保護單位玉溪市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09年7月,玉溪市花燈團參加了在日本東京舉辦的亞洲第十三屆中國·日本·韓國三國舞蹈文化交流演出。
花燈戲(玉溪花燈戲)
玉溪花燈戲《山茶花紅》演出劇照
2010年1月,玉溪市花燈團訪問伊朗並在德黑蘭的團結宮劇場上演出花燈劇《典妻》。
2018年2月6日至8日19:30,由玉溪市花燈劇院復排的經典劇目、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的大型花燈劇《半把剪刀》在玉溪市花燈劇院進行惠民演出。
2019年3月1日,由玉溪市花燈劇院打造,獲國家藝術基金2017年度大型舞台劇和作品創作資助項目、雲南省文藝精品創作專項扶持資金資助項目——大型革命歷史題材花燈戲《山茶花紅》文化惠民演出走進宣威,在宣威市文化藝術中心進行了首場演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