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街道位於江蘇省連雲港市海州區,為江蘇百家名鎮之一。街道面積33平方公里,1.5萬餘人(2011年)。西距市政府所在地3.5公里,東臨連雲港港口20公里,離民航連雲港機場30公里,寧連一級公路、新墟一級公路、隴海鐵路縱橫境內。2011年,街道共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66億元。2014年底,街道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3億元,稅收總收入3.8億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花果山街道
- 別名:花果山
- 行政區類別:街道
- 所屬地區:江蘇連雲港
- 下轄地區:大村、新村、小村、新華、前進村等8個村民委員會
- 政府駐地:花果山北路26號
- 電話區號:0518
- 郵政區碼:222000
- 面積:33平方公里(2011年)
- 人口:1.5萬(2011年)
- 方言:連雲港話
- 氣候條件:海洋性濕潤氣候
- 著名景點:花果山風景區
- 車牌代碼:蘇G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地貌,氣候,自然資源,水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交通,獲得榮譽,旅遊景點,
歷史沿革
七千年前,新石器早、中時期,花果山地區,為以鳥為圖騰少吳氏族郁夷生活地。
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天下為36郡,花果山地區先屬薛郡,後屬郯郡。
漢時,屬東海郡。
西漢時,花果山地區即有建置(每里百戶),曾有榮成里、西長里、宣梁里、衙滿里、永昌里和利成里。
三國時屬魏,仍屬東海郡。魏黃初年間,文帝曹丕把東海郡改為東海國。
西晉,花果山地區為東海郡國的贛榆縣地。南北朝時,為南朝宋、齊所控,屬青州之東海縣。
五代,花果山地區時為吳控,時為唐占,時為周屬,州縣沿舊。
宋,仍屬海州的東海縣。
金,為海州東海縣,屬山東路。
元,花果山地區先後屬海州路、海寧府、海寧州管轄。
明,屬海州。1661年,被裁為界外,1677年,復為內地,仍屬海州。
清末,州下設鎮,鎮設董事主管政務。雲台山東為東路鎮,雲台山西為西路鎮,花果山地區屬西路鎮。
1912年,民國建立,裁撤海州,建東海縣。不久東海、灌雲分治,將東海縣東部的鎮析為灌雲縣,花果山地區劃歸灌雲縣管轄,仍屬西路鎮。
1927年,灌雲縣知事公署(前為民政長公署)改為縣政府時,花果山地區方建鄉,名為灌雲縣鬱林鄉,鄉公所駐地大村。今新灘村屬灌雲縣駐南城的蒼梧鄉。
1929年,灌雲縣劃為10個區,新灘村的隸屬鄉劃為駐南城的第九區公所;鬱林鄉劃為駐新縣的第十區公所。
1930年,第九區和第十區合併為第七區,區公所仍駐新縣,花果山地區隸屬第七區。
1935年1月18日,江蘇省政府委員會決議析灌雲縣駐新縣的第七區公所所轄3鎮17鄉及東海縣大浦鎮,建置連雲市,以加強港口建設。4月23日在墟溝成立連雲市籌備處,管轄4鎮17鄉。花果山地區雖屬17鄉之內,但其政務仍為灌雲縣第七區公所管轄。
1939年2月27 日,國民黨守軍放棄連雲港,連雲市籌備處主管駐新縣的第七區公所。隨灌雲縣政府遷往灌河南北農村,張洪儀在新縣組織維持會,後改為日偽海州東海縣第六區公所,花果山地區為該區公所管轄。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翌年1月,連雲市政府在連雲港組建辦公,下分四區,由原區鄉制改為區保制,大村地區及小村屬其駐新縣第二區,當路、新灘兩村屬駐南城第三區。
1947年2月1日區劃調整,四區改為三區,花果山地區則屬第三區。
1948年11月境內解放,同年12月16日,花果山地區建立隸屬雲台辦事處的第一個人民政權-前雲區,區駐地大村.下轄大村、當路、溫水3個鄉。
1949年8月,溫水鄉改名為前雲鄉。
1956年3月、1958年2月前雲鄉、當路鄉先後撤併於大村鄉,建立大村鄉人民委員會,仍駐地大村,隸屬雲台區人民委員會。
1958年10月,大村鄉入民委員會撤銷,成立前雲、小村、大村、當路、新華5個生產大隊,隸屬雲台區人民公社。
1961年6月,雲台區人民公社撤銷,花果山地區建立市屬雲台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
1967年3月,“文化大革命”期間,成立三結合(人武部、幹部、民眾)雲台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
1969年11月,改組了公社革命委員會,一批有工作經驗的老幹部進入領導崗位。
1981年10月,撤銷公社革命委員會,復名雲台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3年4月,撤銷公社管理委員會,建立花果山鄉人民政府和花果鄉經濟聯合委員會(1997年6月撤銷)。隸屬新組建的南城區。7月,南城區與鹽區合併成立雲台區,鄉即屬雲台區。
1996年1月,成立花果山鄉人民代表大會。
2011年,花果山鄉劃歸雲台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管理。
2012年,原隸屬雲台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管轄的花果山鄉,正式劃歸新浦區管理。
2014年,撤銷花果山鄉,設立花果山街道辦事處。
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下轄小村、新村、前雲、大村、前進、飛泉、當路、新灘8個行政村和1個花果山社區。花果山街道辦事處駐連雲港市海州區大村居民委員會花果山北路26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花果山街道位於江蘇省連雲港市海州區,面積33平方公里。 西距市政府所在地新浦3.5公里,東臨連雲港港口20公里,離民航連雲港機場30公里,寧連一級公路、新墟一級公路、隴海鐵路縱橫境內。
花果山街道
地質地貌
花果山街道地質基礎是前震旦紀變質岩。岩石的形成過程至少在19億年前就已經開始,那時地殼運動頻繁,並伴有火山噴發,形成一系列的海相沉積物、火山溶岩和火山碎屑物。這些物質形成岩層以後,又發生了變質用,在變質過程中,有的岩體還受晚期岩漿活動的影響,其中注入了富含鈉質的熱液,於是就產生了如今雲台山的變質岩、片岩、片麻岩、花崗岩及混合花崗岩等岩石。在漫長的地質過程中,還有一些以泥沙質為主夾有碳酸鹽、磷酸鹽的淺海沉積物。在這些含磷地層形成以後,其上又形成了厚厚的泥沙質岩石。由於變質作用,使它具有明顯的晶粒及片理構造,結晶為細粒磷灰岩及雲母磷灰岩礦層。在震旦紀初期受呂梁運動的影響,地殼褶皺上升,以後即進入了漫長的侵蝕時期的風化作用,海水時進時退,以及山崩地震,使堅硬的岩石形成山峰,鬆軟的岩石侵蝕為低丘和廣谷,因此山體的形成,可歸納為沉積一變質一隆起一侵蝕這樣的一個地質過程。
花果山街道的地貌形成與變態,是受岩石性質、地質構造、地殼運動強度與形成決定,全境山地海拔一般為300~600米,比較陡峭,受斷裂活動的影響,是東南向與西北向的節理。有大塊岩體崩塌,形成陡壁,又因岩石比較堅硬,受縱橫節理切割,山脊高低不一。
地貌從形態上看,東連雲台山大小山嶺,西臨鹽河。從地表由西界東延,逐漸升高,依次形成山下平原一微斜平地一山根坡地。
氣候
綜述
花果山街道屬海洋性濕潤氣候,因靠近海岸,受陸地和海洋的共同作用,具有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適中,無霜期較長的特點。由於逐年之間季風有強有弱,來臨或早或遲,造成氣候年際變化較大,雨量不均和溫度的反常現象。
日照
花果山街道平均年日照時數為2501.4小時。年日照百分率為56%,1952年最少為2099.5小時,日照百分率為47%。1959年最高為2900.5小時,日照百分率為65%。各月份分布中以5,6月份日照時數最長,計達248.4小時,2月份最少,平均為170.4小時,1月份平均為190.1小時,4月份平均為234.4小時,7月份平均為214.7小時,10月份平均為211.2小時。年太陽能幅射總量平均為122.2千卡/平方厘米,12月份最少為6.2千卡/平方厘米,5月份最多為14千卡/平方厘米。
氣溫
平均氣溫為14℃,1月份最低,平均為-0.2℃,8月份最高,平均為26.73℃。全年低於-8℃的平均為13.1天,極端最低氣溫為-18.1℃,發生於1969年2月5日。平均日較差為9.31℃。3-5月份日較差最大。年極端最高氣溫多出現於6-8月。
自然資源
水資源
花果山街道水資源,主要來自大氣降水,平均年降水量為936.6毫米,但年降水量變化較大,多雨年降水量多達1321.3毫米,乾旱年降水量僅有494.5毫米。四季的降水量分布不均,以夏季降水量偏多,冬季降水量只占全年的4.6%。每年降水產生的徑流損失很大,大村水庫攔蓄能力為750萬立方米,小水庫可攔水50.7萬立方米,各農田圩溝的蓄水為16萬立方米,合計年蓄水量為816.7萬立方米,大部分雨水流人大海。
另有花果山優質礦泉水在1981年被開發利用。另外還有各村各戶的泉、井水,使豐富的地下水直接為日常生活服務。
植物資源
薇科中有桃、梅、李、杏、梨、蘋果、木瓜、玫瑰、山楂、月季、櫻花、仙鶴草等。屬於喬木、灌木和草木植物。自成科種的柳、柏、石榴、柿、銀杏、葡萄等。另有鼠李科的、小毛櫸科的栗、桑科的無花果等。最多的是赤松:另有杉木、水杉、炮桐、法桐、梧桐、本槐、洋槐、楸樹、毛竹、茶等。
動物資源
養殖獸類:水牛、奶牛、馬、騾、驢、山羊、綿羊、奶羊、豬、狗、貓、水貉、彩狐、長毛兔等。
人口
1998年,在冊總人口為16056人,其中男性8307人,占總人口的51.74%;女性7749。占總人口的48.26%。男性人口與女性人口的比例為107.2:100,比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時的104.45:100,男性上升2.75%。從目前街道性別比情況看,男多女少懸殊仍有發展趨勢。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04人。家庭人口平均每戶2.8人。1998年出生人口為128人(男80人,女48人),出生率為7.97%;死亡91人(男54人,女37人),死亡率為5.66%;自然增加37人,增長率為2.3%。1998年出生的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32人;1998年死亡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17人。
人口民族全為漢族。1998年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558人。新中國成立後,人口增長較快。1950~1990年,共增人口10211人,年均遞增255.28人。1990~1998年增長較慢,只增103人,年均遞增12.88人。戶均人口減少,1998年底為28人,比1948年減少0.84人,比1990年減少1.15人。
2011年,人口1.5萬餘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共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66億元。2014年底,街道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3億元,稅收總收入3.8億元。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4.5億元。全社會工業投資完成3000萬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投資完成2000萬元。引進內資4.6億元,註冊外資到帳額500萬美元。
第一產業
2010年,示範區生產蔬菜優質種苗500萬株以上,生產洋蔥、花椰菜、淺水藕、甘藍、辣椒、西瓜、甜瓜等各類瓜果蔬菜2.85萬噸左右,產值3400多萬元。參觀學習人員560人次,帶動300多人就業,輻射周邊市縣區面積達5萬餘畝,帶動農戶2000多戶計4000多人,帶動農民增收1100萬元以上。
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人1180元。2014年底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9278元,增長19.9%。
盛產水稻、小麥、大豆、棉花等農作物外,還出產大量的桃、杏、梨、銀杏、板栗等經濟果品。
第二產業
1997年,全鄉工業總產值為26068.8萬元,其中鄉辦工業11688萬元,占44.83%;村辦工業13472萬元,占51.68%;個體工業908.8萬元,占3.49%。鄉辦集體工業起步於1958年,組建農具、加工、縫紉、採石、製藥、木工等廠。70年代興建磚廠、陶瓷廠。80年代興辦建材、化工、標準件、鑄造、紙品加工、拉絲製釘、礦泉水、汽修等企業。職工326人,產值3100萬元;90年代增加職工65人,產值7940萬元。村辦集體工業有制茶、磚瓦、採石、水泥預製、飲料等,個體手工業有養殖、製冰、飲料、制盒、糧食加工、鋁製品諸項。
全鄉以基礎工地與消費工業為主導的工業體系已經形成,興起輕工、機械、建材、化工等許多新的工業產品門類。2014年底全社會工業投資完成3000萬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投資完成2000萬元。
第三產業
1949年,花果山地區的飲食服務行業僅有小吃鋪、修鞋、縫紉、洗染、理髮、豆腐、客棧及流動挑販等。1954年開始,私營做豆腐的有7戶、理髮8戶、修鞋1戶、村辦縫紉組1家、客棧3戶。1983年,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花果山地區各行各業形成了坐商和行商格局,理髮業、賓館、加工廠、修理業、縫紉業、飯店酒館等。
1998年,全鄉經營小商業90戶、飲食業64戶、修理業18戶、縫紉業17戶、照相業2戶、酒館15戶,其中一家較高級的賓館及糧食招待所能接待360人就餐和190人住宿。
2011年,服務業完成投資9.1億元,引進外資500萬美元。
社會
教育
花果山地區明、清兩代設有學官施教化之職。
民國元年(1912年),屬灌雲縣,其教育科管理地方教育。
民國四年(1915年),灌雲縣廢教育科,設勸學所,負責基層教育事宜。
民國一十二年(1923年)灌雲縣廢勸學所,成立教育局。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灌雲縣改教育局為教育科,主管地方的教育行政。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鄉內教育隸屬連雲市籌備處教育科。抗戰時期,偽東海縣教育科過問鄉內教育。抗戰勝利後,屬連雲市,其教育科負責鄉內教育領導。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1月,花果山地區解放,教育隸屬新海連特區雲台辦事處文教科領導。爾後,雲台辦事處改為雲台區,區內只設一名文教助理處理教育行政。1956年設文教股。
1958年,雲台區改為雲台區公社,文教股改為文教部。
1961年成立雲台花果山地區公社,公社設文教助理。
1983年成立雲台區,區設文教局,鄉內有一名副鄉長分管教育,教育屬區文教局和鄉雙重領導。
2012年,建設連雲港實驗學校位於連雲港市新海新區的核心區域,杏壇路東、銀杏路西、青峰路北,總用地面積9.30公頃,為初級學校,24軌72個班,計畫招生3500人,總建築面積約43500平方米。
文化
淮海戲也為地方戲,俗稱“小戲”,流行範圍不廣。淮海戲的班子不大,特別在建國前,通常五六個人湊成一個戲班子,便於走莊串戶。樂器只有鑼鼓、三弦、柬板,道具服裝只有為數不多的刀槍馬鞭、小紙扇、圍裙和手帕(稱“手帕捏子”)。
僮子戲運用方言作為舞台語言。僮子戲傳統劇種有三十目四大本,六十八單出。許多劇目雖然名稱不同,但基本主題大體一樣,用神話傳說的形式,勸人為善。
世紀50年代,市電影放映隊經常到花果山地區放映,繼而台北鹽場電影隊亦常到農村放映。60年代,鄉內駐軍定期為民眾放映電影。其間,均為露天電影。1975年建起會堂,除各村放映露天電影外,鄉駐地電影都在會堂內放映。1984年,花果山會堂購置35毫米座機,配備2人,由市電影發行公司供應影片,形成了正常放映。90年代,隨著電視機進人農戶,電影放映相應受到影響。
20世紀50年代,市、鹽區電影放映隊在放電影前都要放映幻燈,宣傳黨的各項中心工作和任務。20世紀60年代幻燈有了很大改進,由單鏡頭到多鏡頭,出現自動幻燈和投影幻燈。20世紀90年代,不光電影放映前放幻燈,就是中國小課堂上也出現了幻燈,以助教學。
1979年,為迎接建國30周年,市文化調演,由王統彩、孫敏釗合編的淮海戲《悟空探家》獲創作三等獎,演出一等獎;《拾錢包》獲市文藝會演一等獎。江堯吉自編《家庭風波》獲區文化會演一等獎。20世紀80年代,農村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農民忙於發家致富,人民民眾生活水平提高,電視機進入農戶家庭,收看方便,節目豐富多彩,藝術水平高,民眾的欣賞能力增強,各村文娛活動逐漸減少。1998年,前雲村農民業餘劇團開始活躍,首先推出小花船。以舊的傳統形式,配合當前形勢,穿插新的內容,大力宣傳尊老愛幼,孝敬老人、勸人戒賭、勤勞致富的新風尚。應邀演出16場。
2015年5月23日,民盟連雲港市委組織書法、戲曲和音樂等部分文藝工作志願者,到海州區花果山街道當路村進行慰問演出。
2015年6月17日,江蘇省連雲港市海州區花果山街道購買糯米、蜜棗、粽葉、調料等,組織街道“愛心”擁軍服務隊來到駐連73682部隊,開展“進軍營、品粽香”迎端午活動,現場與官兵們一起包粽子,話家常。
衛生
1955年創建大村聯合診所,後改為鄉衛生所。
1961年,各村建醫療站。
1964年鄉內建立初級衛生保健委員會,在婦幼保健和計畫生育工作中起到積極作用,開展了上環、取環、人工流產、結紮等醫術服務。
1983年更名為花果山衛生院,屬集體性質,有床位20張,臨床科室有內科、兒科、外科、中醫科、五官科、婦產科,醫技科室有放射科、化驗室、心電圖室、B超室、藥劑室,專業醫術人員21人。
1989年成立花果山鄉防保所。
1998年,新灘、當路、新村、前雲、小村、花果山居委會均建有衛生室。
體育
1949年後,鄉內各國小先後建有籃球場、沙塘、跳箱、雙槓,大村中心國小還有排球場、足球場、桌球室、200米標準環形炭渣跑道,對球類、田徑活動器材一應俱全。中學建水泥混凝土籃球場2個,排球場2個以及足球場,於1997年投資10萬元修建300米標準環形炭渣跑道。1998年添置了聯合器械。花果山中心幼稚園有桃形搖船、轉圈飛機、四組合玩具、滑梯、三組合水車等大型玩具,還有1300平方米的運動場地。鄉文化站設定了棋類、球類活動室。於1994年,鄉老幹部黨支部開僻了老幹部活動室,使離退休人員老有所樂。
交通
1. 連雲港蘇欣汽車客運站(當地人稱蘇欣快客站)邊上坐游1路,10路,到“花果山風景區”站下。
2. 連雲港火車站門口坐BRT11路(即b11路)、游2路到終點站“花果山風景區”站下。
2. 連雲港火車站門口坐BRT11路(即b11路)、游2路到終點站“花果山風景區”站下。
獲得榮譽
2014年,街道成功創成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並完成了“國家生態街道”驗收工作。大村中心國小獲評區“文明單位”,飛泉村、前進村獲評省級“衛生村”,飛泉村獲評“全市先進社區”。街道已連續5年榮獲區級年度目標考核一等獎。
2015年,前進村被評為江蘇省特色農業示範村、江蘇省文明村與江蘇省最美鄉村榮譽稱號。
旅遊景點
花果山風景區面積84.3平方公里,層巒疊嶂136峰,其中花果山玉女峰是江蘇省最高峰,海拔624.4米。花果山風景區裡有水簾洞,三元宮,迎曙亭等。
水簾洞是花果山上最有特色、最有代表性的景點。這是《西遊記》中孫悟空的老家水簾洞的原型。早在《西遊記》成書之前,水簾洞已名聞遐邇。
處於花果山三元宮建築群的中心,雕樑畫棟,殿宇森羅。據載,它發跡於唐,重建於宋,敕賜和擴建於明,香火兩萬家
迎曙亭
據《雲台補遺》記載,唐建望日樓,後倒塌。明萬曆年間,在原址建海曙樓。修葺於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