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該種為大型游蛇,蛇體全長一般為120厘米,最長可達200厘米。其頭背部橄欖綠色,枕部兩側有一對較大的鮮明橘紅色或橘黃色斑,唇部污白色,鱗溝黑色;頭腹面黃白色。軀幹及尾部背面橄欖綠;腹面灰白色,幾乎每一腹鱗都有1-4個略呈三角形的粗大黑色斑,有的其間還散以黑點。
眶前鱗1(2)枚,眶後鱗3(4),顳鱗1+2;鼻前鱗前端不特別窄;上唇鱗7,2-2-3式,通常有2枚入眶;下唇鱗9-11,前4-5枚鱗切前頷片。背鱗19-19-17行,最外一行平滑,其餘均具棱;腹鱗雄性175,雌性171-173;肛鱗二分,尾下雄性70對,雌性60對。
棲息環境
棲息地海拔高達3060米。生活於各類水體,如池塘、湖泊、溪流、沼澤、溝渠等。此類地點通常有充足的陽光並未水游蛇提供了棲息之處。在開放性林區、草場、濕潤的荒野、花園、公園及灌木籬牆也有該種出現。
生活習性
水游蛇移動迅速,性格謹慎。由於其體溫均依靠外界供給,其在清晨睡醒後會立即去溫暖的地方曬太陽以達到足夠的體溫去正常移動或消化食物。冬季氣溫寒冷,水游蛇不能活動。該種便會尋找不會有冰霜積存的地方,如岩石堆或較深厚的落葉層進行冬眠。冬眠期為每年十月至翌年的三月或四月。
獾、狐狸、貓、豪豬及部分鳥類為水游蛇的天敵。該種依靠裝死來進行自我保護,騙過部分捕食者。但萬一被捕食者獵獲,水游蛇會儘可能大地發出嘶嘶聲,從肛腺釋放出惡臭及刺鼻的物質,並且會頻繁用力地用頭部撞擊捕食者,但不會進行噬咬。
分布範圍
該種自然分布國家有: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白俄羅斯、比利時、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中國、克羅地亞、賽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喬治亞、德國、希臘、匈牙利、伊朗、義大利、哈薩克斯坦、拉脫維亞、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摩爾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荷蘭、挪威、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塞爾維亞、斯洛維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敘利亞、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英國。
繁殖方式
該種是英國唯一的一種卵生蛇。其求愛和交配期為3月至6月。繁殖期間雄性水游蛇會盤曲身體,圍住雌蛇,並用頭部揉搓其身體。隨後雄蛇將尾巴緊緊地纏繞在雌蛇的身體上,然後開始進行交配。交配結束後雌蛇離開雄蛇,去尋找孵卵地點。雌蛇每次產卵10-52枚。因孵化需要溫暖的環境,其地點通常為麥堆或者有植被腐爛的地方。
幼蛇會用卵齒鑿破卵,破殼而出。雄性水游蛇3歲時性功能成熟,但雌蛇需要到4-5歲時才完全具備生育能力。雄蛇成年後每年蛻皮2次,雌蛇開始繁殖前每年蛻皮1次。該種壽命約15年。
亞種分化
拉丁學名 | 中文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
1 | Natrix natrix algirus | 水游蛇北非亞種 | Fide Sochurek, 1979 |
2 | Natrix natrix astreptophora | 水游蛇伊比利亞亞種 | Seoane, 1884 |
3 | Natrix natrix calabra | 水游蛇卡拉布里亞亞種 | Vanni & Lanza, 1983 |
4 | Natrix natrix cetti | 水游蛇撒丁島亞種 | Gené, 1838 |
5 | Natrix natrix corsa | 水游蛇科西嘉島亞種 | Hecht, 1930 |
6 | Natrix natrix cypriaca | 水游蛇賽普勒斯亞種 | Hecht, 1930 |
7 | Natrix natrix fusca | 水游蛇華南亞種 | Cattaneo, 1990 |
8 | Natrix natrix gotlandica | 水游蛇哥得蘭島亞種 | Nilson & Andren, 1981 |
9 | Natrix natrix helvetica | 水游蛇條紋亞種 | Lacépède, 1789 |
10 | Natrix natrix lanzai | 水游蛇蘭薩亞種 | Kramer, 1970 |
11 | Natrix natrix natrix | 水游蛇指名亞種 | Linnaeus, 1758 |
12 | Natrix natrix persa | 水游蛇波斯亞種 | Pallas, 1814 |
13 | Natrix natrix schweizeri | 水游蛇米洛斯島亞種 | L. Müller, 1932 |
14 | Natrix natrix scutata | 水游蛇鈍圓亞種 | Pallas, 1771 |
15 | Natrix natrix sicula | 水游蛇西西里島亞種 | Cuvier, 1829 |
(來源:)
種群現狀
水游蛇主要受到的威脅有地區性的水污染、棲息的濕地被排乾(在瑞士已有90%的濕地被排乾【Andreas Meyer pers. comm.】)。該種的很多棲息地被農業耕作破壞;在米洛斯島,開礦行為也威脅到了水游蛇的種群安全(Alexander Westerström pers. comm.)。同時人類侵占自然資源日益加劇,很多水游蛇甚至會在過馬路時被開來的汽車軋死。
該種在許多國家受到良好的法律保護,因此在其保護區內水游蛇種群繁盛。1985年荷蘭開始實施該種的棲息地重建,並輔助性地進行物種引進,使得該種種群數量自2000年起就有顯著提升(Cornelius C. De Haan pers. comm.)。部分地區在馬路下建造供蛇通過的管道,也大大地減少了該種的死亡率(Juan M Pleguezuelos pers. comm., October 2008)。
保護級別
水游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9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