芪芍湯主要藥物組成為黃芪、赤芍,防風、銀花、紫花地丁、菊花、甘草、柴胡,夏枯草、元參、昆布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芪芍湯
- 主要材料:黃芪,赤芍,防風,銀花,紫花地丁,菊花,甘草,柴胡,夏枯草,元參,昆布
芪芍湯主要藥物組成為黃芪、赤芍,防風、銀花、紫花地丁、菊花、甘草、柴胡,夏枯草、元參、昆布等。
芪芍湯主要藥物組成為黃芪、赤芍,防風、銀花、紫花地丁、菊花、甘草、柴胡,夏枯草、元參、昆布等。方藥組成黃芪12g、赤芍9g、防風10g、銀花20g、紫花地丁20g、菊花20g、甘草2g、柴胡12g、夏枯草10g、元參9g...
黃芪芍藥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蘭室秘藏》卷中。主治①《蘭室秘藏》:衄血多歲,面黃,眼澀多眵,手麻。②《濟陽綱目》:濕,身重,臥起不能。用法用量 上?咀。每服三錢,水煎,溫服。組成 黃芪三兩,甘草(炙)二兩,升麻、葛根、白芍藥各一兩,羌活半兩。主治 ①《蘭室秘藏》:衄血多歲,面黃,眼澀...
芍藥黃芪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備急千金要方》卷三。具有養陰清虛熱之功效。主治產後心腹痛。組成 芍藥四兩,黃芪、白芷、桂心、生薑、人參、川芎、當歸、乾地黃、甘草各二兩,茯苓三兩,大棗十枚。用法用量 上㕮咀。以酒、水各五升,合煮取三升,去滓,食前服一升,每日三次。功用 養陰清虛熱。主治 產...
柴枳芪芍湯是一劑中藥,原料有柴胡、甘草、枳殼等,具有疏肝和胃、益氣健脾的功效,適用於膽汁反流性胃炎。柴胡10克,甘草6克,枳殼10克,鬱金10克,延胡索10克,雞內金10克,麥芽10克,白朮10克,黃芪15克,丹參克,白芍30克,山藥20克,大黃3克。水煎取汁300克。每日劑,分3次溫服,30日為1個療程。一般...
芍藥補氣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東垣試效方》卷九。具有補肺理氣,通經活絡之功效。 主治肺氣不足,氣虛不行,血行緩滯,皮膚麻木或下肢疼痛痙攣。症見肌肉麻木,四肢沉疼。臨床常用於皮膚間有麻木等症。組成 白芍藥一兩五錢,黃芪、陳皮、甘草(炙)各一兩,澤瀉五錢。用法用量 每服一兩,清水二大盞,煎至...
黃芪湯採用黃芪意在扶正祛邪,托膿解毒,且現代藥理證實黃芪也有較強的抗菌作用,選用大黃是根據中醫學肺與大腸相為表里的原理,以通瀉的方法來排除體內的邪熱、痰濁、瘀血、癰膿。方歌 生芪赤芍丹皮桔,大黃瓜蔞魚腥草。氣虛便秘亦可用,補氣健脾潤腸通。臨床套用 [功能主治] 功能益氣托膿,瀉火解毒。主治肺膿...
補虛芍藥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普濟方》卷十五。具有滋陰養血,祛風化痰之功效。主治肝勞不足。組成 芍藥、牡丹皮各三兩,熟乾地黃(炮)、黃芪、甘草(炙)、白茯苓(去黑心)、青葙子、白附子、防風(去叉)各一兩半,細辛(去苗葉)半兩,山梔子仁(炒)一兩半,枳實(去瓤,麩炒)、荊芥穗各三兩。用法 上銼,...
附方1 補氣黃芪湯 組成:黃芪(銼)、芍藥、桂(去粗皮)、麥門冬(去心,焙)、五味子、前胡(去蘆頭)、白茯苓(去黑皮)、當歸(切,焙)、人參各半兩,甘草(炙)一分。主治:傷寒後骨節煩疼,不欲食,食即氣脹、汗出。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一 附方2 補氣黃芪湯 組成:黃芪15g,黨參15g,茯苓15g,...
大補內黃芪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千金翼方》卷五。主治婦人七傷,骨髓疼,小腹急滿,面目黃黑,不能飲食;諸虛不足,少氣,心悸不安。組成 黃芪、半夏各三兩(洗),大棗三十枚,當歸、乾地黃、桂心、人參、茯苓、遠志(去心)、芍藥、澤瀉、五味子、麥門冬(去心)、白朮、甘草各二兩(炙),乾薑四兩。用法 上...
歸芍二黃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女科指要》卷四。具有補血益氣,昇陽攝血之功效。主治婦人漏下不止,其色鮮紅,先由勞役,脾胃虛損,氣短氣逆,自汗不止,身體發熱,大便泄瀉,四肢無力,不思飲食。組成 黃芪一錢五分(4.5g),白朮、蒼朮、當歸、白芍、陳皮各一錢(3g),熟地五錢(15g),生地、炙甘草各三...
湯品介紹 配方:原方:黃芪一兩半、桂枝、生薑各三兩、芍藥六兩,炙甘草二兩、大棗12枚(擘)、膠飴(飴糖)一升。黃芪、白芍、桂枝、生薑、炙甘草、大棗(擘)、膠飴(飴糖)。功效:溫中補虛,緩急止痛。用法:煎湯取汁,兌入飴糖,再以文火緩緩溶化,分2次溫服。功效:中焦虛寒之虛勞里急證。證見腹中時...
竹葉黃芪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聖濟總錄》卷一三一。具有養陰清熱,益氣生津之功效。主治①癰疽發背(有頭疽);②一切惡瘡(諸般疔腫),陰虛熱盛或氣陰兩傷,症見高熱、口乾,大渴喜冷飲者。組成 淡竹葉一握,黃芪(銼,炒)、甘草(炙,銼)、黃芩(去黑心)、麥門冬(去心,焙)、芍藥各三兩,當歸(切,焙)...
芪藤湯主要藥物組成為黃芪、忍冬藤等。方藥組成 黃芪30g,忍冬藤30g,五靈脂10g,蒲黃10g,延胡索15g,香附10g,桃仁10g,雞內金10g,赤芍15g,丹參15g,白芍15。功效主治 益氣養血,活血行氣。適應證 幽門螺�菌感染(氣滯血瘀證)。症見:胃脘隱痛或灼痛,反酸嘔惡,口中異味,食欲不振,舌暗、苔薄白,脈弦澀弱。...
如小便淋澀,加澤瀉五分,一服去則止;如有大熱證,加酒洗黃柏三分;如麻木不仁,雖有熱不用黃柏,只加黃芪一兩,通三兩也;如眼縮急,去芍藥;如麻木甚者,加芍藥一兩,通二兩。使用注意 眼縮急者,忌酒、醋、面、大料物、,蔥、韭、蒜辛物。附註 本方方名,《中國醫學大辭典》引作“神功黃芪湯”...
白朮黃芪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宣明論方》卷九。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補血活血,除煩止咳,溫中散寒,益氣補中,健脾養胃之功效。主治五心煩熱,自汗,四肢痿劣,飲食減少,肌瘦昏昧。組成 白朮、黃芪、當歸、黃芩(去皮)、芍藥各半兩,石膏、甘草各二兩,茯苓、寒水石各一兩,官桂一分,人參、川芎各三分...
黃芪當歸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濟陰綱目》卷十四。具有補氣益血之功效。主治婦人產後膀胱損傷,小便不禁,面目浮腫,午後微熱。組成 黃芪、當歸身、當歸尾、芍藥各4.5克,白朮3克,人參、陳皮各1.5克,炙甘草少許。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溫服。每日1劑。功用 補氣益血。主治 婦人產後膀胱損傷,小便不禁,面...
黃芪健中湯是一種中藥湯劑,主要藥物組成為桂枝、甘草、大棗等。【組成】 桂枝(去皮)9g,甘草(炙)6g,大棗十二枚,擘(4枚),芍藥18g,黃芪9g,生薑(切)9g,膠飴60g(即小建中湯加黃芪9g)【用法】 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內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現代用法:五味水煎二次...
第三和劑湯,中醫方劑名。出自《產論》。具有補氣溫陽,化飲降逆之功效。主治妊娠下利,產後自汗、身痛、泄瀉及腹滿水腫因於脾虛飲停、氣虛不攝者。歌訣 第三和劑術姜苓,芪芍桂夏甘草行,補氣溫陽且化飲,產後汗利腫滿靈。組成 白朮、黃芪各一錢(3g),乾薑五分(1.5g),芍藥一錢(3g),桂枝一錢(...
調中二陳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外科正宗》卷四。具有調中理氣,化痰祛瘀之功效。主治跌扑損傷,或從高墜下,以致瘀血流入臟腑,昏沉不醒,大小便秘;及木杖後瘀血內攻肚腹,膨脹結胸,不食噁心,乾嘔,大便燥結,已服行藥之後。歌訣 調中二陳湯枳殼,芪芍芎歸烏藥芩;青皮紫蘇防風實,桔紅蘇木腹檳靈。組成 ...
第一和劑湯,中醫方劑名。出自《產論》。具有補氣和血,健脾溫陽之功效。主治妊娠心下滿悶,或產後血暈,產後脫肛,及胎死腹中陰道下黃汁或如赤豆汁者。歌訣 第一和劑湯歸芪,苓術草附芎芍宜,產後血暈脫肛證,產前脘痞桂姜齊。組成 附子、白朮、黃芪、芍藥各一錢,當歸、乾薑、川芎、茯苓各五分,桂枝,甘...
氣淋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醫學衷中參西錄》上冊。具有昇陽益氣,滋陰利水之功效。主治氣淋,少腹常常下墜作疼,小便頻數,淋澀疼痛。歌訣 氣淋小腹墜脹疼,溲頻淋澀濕熱成;芪知乳沒柴芍用,升提疏利溺暢通。組成 生黃芪五錢(15g),知母四錢(12g),生杭芍三錢(9g),柴胡二錢(6g),生明乳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