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補氣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東垣試效方》卷九。具有補肺理氣,通經活絡之功效。 主治肺氣不足,氣虛不行,血行緩滯,皮膚麻木或下肢疼痛痙攣。症見肌肉麻木,四肢沉疼。臨床常用於皮膚間有麻木等症。
基本介紹
- 名稱:芍藥補氣湯
- 別名:補氣湯(《蘭室秘藏》卷下)
- 出處:《東垣試效方》卷九
- 功用:補肺理氣,通經活絡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運用,文獻摘要,各家論述,
組成
白芍藥一兩五錢,黃芪、陳皮、甘草(炙)各一兩,澤瀉五錢。
用法用量
每服一兩,清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功用
補肺理氣,通經活絡。
主治
肺氣不足,氣虛不行,血行緩,皮膚麻木或下肢疼痛痙攣。
方義
白芍養血和營;黃芪補氣固表;陳皮下氣,調中,化痰;甘草益氣補中,瀉火解毒;澤瀉泄熱通淋。諸藥合用,則補氣養血,化痰利濕。
運用
本方以肌肉麻木,四肢沉疼為診斷要點。
臨床常用於治皮膚間有麻木等症。
文獻摘要
原方選錄
《李東垣試效方》:“丁未年,九月間,李正臣夫人病。診得六脈俱中,得弦洪緩相合,按之無力,弦在其上,是風熱下陷入陰中,陽道不行是證。合目則渾身麻,晝減而夜甚。開目則麻木漸退,久則絕止。常開其目,此證不作。懼其麻木,不敢合眼,致不得眠。身體皆重,時有痰嗽,覺胸中常似有痰,而不利時有躁作。氣短促而時喘,肌膚充盛。飲食大小便如常。惟畏其麻木不敢合眼為最苦。觀其色脈,形病相應。而不逆黃帝針經寒熱病第三陽盛瞑目而動輕,陰盛閉目而靜重。又雲“諸脈皆屬於目”。嫘經又雲“開目則陽道行”,陽氣遍布周身。閉目則陽道閉而不行,如晝夜之分,知陽衰而陰旺也。且麻木維生盛,三尺之童,皆以為然。校之有區別耳。久坐而起,亦有麻木。謂如繩縛之人,釋之覺麻作,而不敢動,良久則自已。以此驗之非有風邪,乃氣不行也。何可治風?惟補其肺中之氣,則麻木自去矣。知經脈中陰火乘其陽分火動於中,麻木也。當兼去其陰火。時痰嗽者,秋涼在外,在上而作也。當以溫劑實其皮毛。身重脈緩者,濕氣伏匿而作也。時見躁,當昇陽助氣益血。微瀉陰火,與濕通行經脈,調其陰陽則已矣。非五臟六腑之本有邪也。補氣昇陽,和中湯主之。”
方論選錄
《靈樞》:“衛氣不行則為麻木。東垣治麻痹,必補衛氣而行之,蓋本諸此。渾身麻木不仁,或左或右,半身麻木,或面或頭,或手臂,或腳腿,麻木不仁,並神效黃芪湯。皮膚間有麻木,此肺氣不行也,芍藥補氣湯。如肌肉麻,必待瀉營氣而愈。如濕熱相合,四肢沉痛,當瀉濕熱。”
各家論述
王肯堂:皮膚間有麻木,此肺氣不行也,芍藥補氣湯。(《證治準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