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信息,基本數據,區位交通,歷史介紹,名稱由來辨析,景區介紹,保全山王陵景區,漢興源景區,陳勝園景區,夫子山景區,芒碭山在建景區,芒碭山景區的漢文化活動,美食特產,景區特點,人文景觀遍布廣、歷史跨度長,神秘性與神奇,文化品位高、影響大,文物多、文化厚重,名山、名人、名城,特色文化、傳統文化豐富,故事史料詩詞歌賦巨多、學價值高,
旅遊信息
漢高祖劉邦斬白蛇起義之地、興漢之地。也是
永城市芒碭山漢文化旅遊區,位於豫、皖、蘇、魯四省交界區,是漢文化旅遊勝地,國家AAAAA級景區,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納入河南省“三點一線”的黃金旅遊帶。
孔夫子避雨處、
夫子廟、
陳勝墓、
張飛寨、
漢高祖斬蛇碑等名勝古蹟不勝枚舉。令人嘆為觀止的西漢
梁國陵墓群,斬山作廓,穿石為藏,結構複雜,氣勢恢宏,宛如龐大的
地下宮殿。
基本數據
| | | |
| | | |
| | | 漢文化、漢禮儀、民俗文化、文物旅遊、風景旅遊、農家樂、地質旅遊、 自駕游、愛國主義基地等 |
歷史古籍記載
《
史記·高祖本紀》:“ 秦始皇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因東遊厭(通“壓”)之。 高祖即自疑,亡匿,隱於
芒碭山澤巖石之閒。”
西漢
劉向《
列仙傳》:“山澤深固,多懷神智。有仙人涓子,主柱隱
芒碭山得道”
唐
李白 《丁都護歌》:“君看石
芒碭,掩淚悲千古。”
唐
韓愈《苦寒》詩:“
芒碭大包內,生類恐盡殲。”
《
水滸傳》 第六十回: “
公孫勝芒碭山降魔 晁天王曾頭市中箭。”
《
三國演義》第十四回:“血流
芒碭白蛇亡,赤幟縱橫游四方。”
“高皇手提三尺雪,芒碭白蛇夜流血;平秦滅楚入鹹陽,二百年前幾斷絕。”
區位交通
芒碭山交通十分便利,東距
徐州約80公里,西距
商丘96公里,南距
永城市區33公里。310國道、永碭公路、商蕭公路、連霍高速公路貫穿其間,把芒碭山文物旅遊區與周邊城市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徐蘭客運專線在芒山鎮設
永城北站更是促進了芒碭山的交通便利。
歷史介紹
芒碭山和中國歷史上的許多名人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猶如一幅歷史的畫卷展現在世人面前,又似矗立於千里平疇上的一座豐牌,處處鑲嵌著美麗動人的故事。春秋時期,芒碭山屬
宋國領土。
孔子去曹適宋,恰好經過芒碭山避雨。
秦代初
秦始皇置
碭縣,又置
碭郡,山南為碭郡治所。秦始皇望東南有天子氣,於是東遊以壓之;秦朝末年,
漢高祖劉邦隱於紫氣岩,斬白蛇起義。而
陳勝起義之後卻被部將呂臣殺害,被埋葬於芒碭山主峰南側山腳下。該處存有
陳勝的墓冢跟
郭沫若手書的石碑。到了
西漢時期,芒、碭二縣分別屬於梁國和沛郡。漢文帝劉恆在此建高祖廟,並親往祭祀;
梁孝王劉武曾在芒碭山左右築東苑,包括落猿岩、棲龍岫、鶴州、雁池、鳧島等風景。在
東漢末年,曹操曾設“
摸金校尉”及“
發丘將軍”盜取及發掘
永城芒碭山山上的
漢梁王墓群72船寶物。
劉備、
張飛等曾與
曹操爭奪
徐州,
張飛敗走後據守芒碭山,並築寨稱王。至今山寨仍存有兩餘米的石牆。
唐代起義軍曾與唐室士兵戰於其中一個山頭磨山之上。高適、李白、杜甫、祝枝山暢遊芒碭山,傳下千古詩篇;水滸英雄樊瑞、項充、李袞芒碭山聚義,宋江、吳用、公孫勝前往收降,《水滸傳》有篇目曰:“公孫勝芒碭山降魔”;
明代末年,流寇
李自成占據芒碭山抗衡明軍。抗日民族英雄魯雨亭血染李黑樓,長眠於芒碭山麓。山以人名,人以山顯,其山溢彩盈韻,其人名燦史章。
名稱由來辨析
芒碭山名稱之由來眾說紛紜。但大多數人較為認可的說法是古“芒縣”與“碭縣”之合稱。“芒”是“芒”,“碭”是“碭”。《漢書》與《史記》中均是此說。
《史記》: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因東遊以厭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隱於芒碭山澤岩石之間。①呂后與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問之。呂后曰: “季所居上常有雲氣,故從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聞之,多欲附者矣。 注①集解徐廣曰:“芒,今臨淮縣也。碭縣在梁。”駰案:應劭曰“二縣之界有山澤之固,故隱於其間也”。《史記》《高祖功臣年表六》中列有 “芒”侯國 。
《漢書》新注中說“秦始皇帝嘗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東遊以厭(壓)之。高祖隱於芒碭山澤間。
《山海經》記載芒碭山“有文石焉,質勝玉,可以為硯”
《說文》解“碭,文石也。從石,昜聲。”
《漢書·地理志》:“碭山出文石”。
《水經注》:“獲水又東逕碭縣故城北,秦立碭郡,蓋取山之名。”訓詁學家顏師古註:“以有碭山故名碭郡,碭,文石也,其山出焉,故以縣名。”
根據芒碭山所在地,芒山鎮秦漢時期歷史沿革:商周有碭邑.春秋屬於宋國,戰國屬於魏國。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滅魏國,在魏國東碭山置碭郡(治碭縣,今永城市芒山鎮山城集),為三十六郡之一。今芒山鎮區有碭郡遺址。碭縣南為芒縣,屬碭郡。可古時“芒碭山”名為“碭山”,至於為何又叫“芒碭山”?眾說紛紜。 按《
讀史方輿紀要》河南卷記,“芒縣”應是“永城縣”前身”
“永城縣府東一百八十里。西北至江南碭山縣百二十里,東南至江南宿州百三十里,西南至江南亳州百十五里。春秋芒邑地。漢為芒縣,屬沛郡。”
“碭山縣北八十里,與徐州碭山縣分界。其北八里為芒山,山有紫氣岩,即漢高避難處。其東南有保全鎮,相傳高祖斬蛇於此。《邑志》云:碭山別名,有磨山、白毛、石洞、黃土、戲山之稱,連亘幾二十里。”
“芒縣”何以稱“芒”史書少有記述,“碭縣”稱 “碭”記述很多。
《明史·地理志》:碭山縣“東南有碭山,其北有芒山。”
景區介紹
芒碭山是豫東平原上唯一的山群,平地突起,如蛟龍騰躍,雖不高峻,然孤峰鶴立,尤顯峭拔,堪稱千里沃野之天然屏障,因此自古即兵家必爭之地,貴族也視為風水寶地。歷史悠久,遺蹟彼豐。尤其是秦漢文化遺存,舉世矚目,被譽為漢文化博物館。芒碭山漢文化景區現對外開放的共四大
景區:保全山王陵景區、
漢興源景區、
夫子山景區、陳勝王陵景區。在建中的景區有劉邦文化主題公園、漢文化博物館、文聖園景區。
芒碭山史悠久,文物薈萃。著名景點有
孔夫子避雨處、
夫子廟、
陳勝墓、
張飛寨、
漢高祖斬蛇碑等。最令人嘆為觀止的西漢
梁國陵墓群,斬山作廓,穿石為藏,結構複雜,氣勢恢宏,宛如龐大的
地下宮殿,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其中
梁孝王王后墓長2l0米,是迄今國內發現的最大石室陵墓。漢墓中出土的壁畫、金縷玉衣、鎏金車馬器、騎兵俑、精美玉器等眾多文物,實屬稀世珍品,藝術瑰寶,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研價值。富有神奇色彩的漢高祖
斬蛇起義紀念碑,夜間光照顯現
劉邦高大威武幻影,堪稱
天下奇觀。
逶迤起伏的芒碭群山,占據茫茫
豫東平原制高點,錯落突兀的十三座山頭,從古至今素有十三座“仙女峰”之美稱。
保全山王陵景區
位於芒碭山保全山中的西漢梁國王陵墓群,是芒碭山漢文化旅遊景區的主要景點之一。這一墓群是我國乃至世界罕見的大型石室墓群。它斬山為廓,穿石為藏,結構複雜而又氣勢恢宏,宛如地下宮殿一般,其規模之大,品位之高是極為罕見的。供遊客遊覽的有三處,即梁孝王王后陵,梁孝王劉武陵,梁共王陵。其中規模最大的是梁孝王王后陵,其規模是北京十三陵定陵的兩倍之多。
1、梁孝王王后陵:
位於保全山北山頭,地宮東西全長210.5米,最寬處72.6米,
地宮內總面積1600多平方米,總容積6500多立方米,是由2條墓道、3條甬道、兩個主室、三十四側室等部分構成的龐大地下宮殿群,其年代早於北京十三陵1300年之久,其規模大於北京明定陵兩倍之多,被中外考古界稱為“天下石室第一陵”。其內部結構是按照漢代王室宮殿的布局而建造的。由前庭、車馬室、甬道、客廳、臥室、迴廊、冰窖、馬廄、兵器庫、壁櫥、糧庫、前庭、後室、洗浴室、廁所、皰廚及隧道、排水系統等構成。
該地宮有四大特點:一是室內有中國最早使用、雕刻精美的石制座便器,與今日的沖水
馬桶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比現在的沖水馬桶早2000多年。二是有貯藏食物的冰窖,相當於現代人用的電冰櫃。三是有一線天奇妙景觀。站在李王后塑像旁,向東望去,可見一線天,其設計精妙,堪稱一絕。四是在梁孝王陵和王后陵之間有一條地下通道,名曰“相思道”,是梁孝王和王后靈魂幽會的通道,可惜的是未及完工,王后就駕鶴西去,留下了千古遺恨。
2、梁孝王劉武陵:
這座陵墓由墓道、甬道、主室、角室、迴廊及排水系統組成,是中國西漢早期“鑿山為室”的橫穴大型石崖墓,系人工在堅硬的崖石中開鑿而成,全長96米,最寬處32米,面積約700平方米。墓道口為“U”形,上部用梯形石板扣壓,極其堅固,至今保存完好。許多建築專家參觀後驚嘆不已,認為可以改寫中國建築史,其設計理念仍值得現代建築工程借鑑。(因為史學界認為拱頂建築應是漢武帝通西域後,從西域傳來。但是漢武帝即位是在前140年,而梁孝王去世是在前144年,比以前認識的年代早了很長時間)東漢末年被曹操引兵伐冢,掘墓破棺,盜走了全部珍寶,得金銀72船,養兵三年,奠定了
曹操爭雄天下的經濟基礎。
3、梁共王陵:
保全山景區最精緻的墓是梁共王陵,於1986年發現,1987年發掘,1991年發掘竣工,被評為“199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屬於大型崖洞墓,它座東面西,系人工在堅硬的岩石中開鑿而成,整個地宮由墓道、甬道、主室、耳室、巷道及排水系統組成,長約70餘米,總面積383平方米,經專家考證,該陵的主人為梁孝王劉武的長子梁共王劉買,距今已2100多年。劉買是梁孝王劉武的大兒子,繼位為梁王,史稱梁共王。該地宮出土了一件轟動全國考古、美術等學術界的國寶級文物——四神雲氣圖彩繪壁畫。
壁畫以青龍、白虎、朱雀為主題圖案,配以繚繞的雲氣和綬帶穿壁加以裝飾,歷經二千多年仍色彩艷麗,被專家學者評價為“敦煌前之敦煌”、“敦煌外之敦煌”。雖然這座地宮遭多次盜掘,但在墓道塞石的下邊還僥倖保存下來錢窖一座,出土漢代“半兩”銅錢225萬枚,重5.5噸。出土鎏金車馬飾物一萬餘件,騎兵俑和待女俑40多件,這些,為漢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漢興源景區
漢興園是為紀念
漢高祖劉邦斬蛇起義開創400餘年大漢王朝功績而建的一處旅遊景點,集中展示劉邦反秦起義、建立大漢王朝的歷史功績。系統展示漢室江山400餘年的輝煌歷史以及漢朝歷代帝王在各自歷史舞台上的是非功過。反映大漢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農耕等對推動歷史進步的輝煌成果。漢興園是一處仿古建築群,分為廣場、牌坊、門廳殿、斬蛇宮、碑亭及東西廂房、線刻碑廊、後大殿等部分組成。
漢興源中最令人嘆為觀止的就是高祖斬蛇紀念石碑,為1982年第三次立碑,1983年3月份,一
駕駛員夜間行路,發現石碑上出現一人的影像,後人竟向觀看。儘管眾說紛紜,但誰也否認不了這塊石碑上出現的“天下奇觀”,每當夜幕降臨,燈光直射碑體,兩米多高的石碑突忽不見,只見一尊金燦燦的帝王形象,分明欲向你走來,他頭戴皇冠,身穿龍袍,腰束玉帶,足登高靴,一手捋黑色鬍鬚,一手按貼身寶劍,極富立體感,恰似畫中人,如同當年戎馬征戰的劉邦再現。
中央電視台《
走進科學》《走遍中國》《發現之旅》、中國旅遊衛視、
鳳凰衛視中文台、福建電視台、湖南電視台、
台灣中天等多家電視台前來對其解密,但至今無解。
陳勝園景區
陳勝園景區是大澤英雄陳勝的魂歸之處。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歷史長河中,每一次改朝換代,總是源於農民起義。因為人民大眾的意志總在決定著歷史的走向。本景點作為歷史唯物主義教育基地,選取了中國兩千多年來封建社會20次聲勢浩大、影響深遠的農民起義事件,以史實資料為基礎,以線刻石碑為載體,為大家展現了眾多扼腕而嘆的故事 。如陳勝、張角、黃巢、朱元璋、李自成、洪秀全等,這些令封建帝王聞風喪膽的名字,這些從泥土與市井中走出的草莽英雄,將在這裡聚會。他們的功過與得失、對當時及後世的影響將在此讓世人評說。
陳勝園景區由門闕、山門、前殿、主殿、石碑、墓冢及東西廂房組成。陳勝墓地現存石券墓冢一座,高5米,周長約200米,周圍用青石圍券。墓前立石碑一通,上刻郭沫若手書“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之墓”。
夫子山景區
夫子山景區位於芒碭山西部,是為紀念孔子周遊列國在此避雨而得名。此山雖不大,但它是全國唯一用“夫子”命名的山體。山因人名,自古以來,到夫子山訪古探秘的人絡繹不絕,留下了許多著名的詩篇和傳奇的故事。夫子山景區的主要景點有文廟、觀音閣、夫子避雨處、郭塔及兩座漢墓等
夫子避雨處夫子避雨處位於芒碭山主峰西南夫子山南坡,為一天然懸崖,下有半覆鍋狀石室,進深6.5米,寬20米,最高處約4米。傳說春秋末年孔子率弟子周遊列國去曹適宋,途徑芒碭山,天降大雨,孔子師徒在此避雨。為紀念孔子,後人雕孔子石像一尊置於石室內,石像面南拱手屈膝盤坐,現面部已殘。洞外石刻甚多,現石室東側僅存明代殘碑二通,碑文字跡模糊,為明萬曆年間所立。夫子崖前有曬書台,傳說孔子帶弟子在此處避雨,雨過天晴,在此台上曬書,故名曬書台。當地人說此台晚上不下露水,曬糧可以過夜。夫子崖為永城古代八景之一的“石崖滴翠”。
文廟亦稱夫子廟。據史料記載:此廟始建於宋代,明末曾遭兵焚,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十年、鹹豐十年(1860年)和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數次對文廟進行重。文廟坐北面南,由大成殿、東西配房和大成門組成。”院內兩株古柏和三通石碑分立兩邊。一為康熙二十八年孔子六十七代孫襲封衍聖公孔毓圻撰文的《夫子廟碑記》,一為康熙三十年縣令周正紀撰文的《夫子崖碑記》和乾隆十五年(1750年)孔子第七十一代孫孔昭煥撰文的《勒石碑記》,西邊的柏樹斜倚石碑,形成了“柏抱碑”的景觀,
觀音閣位於孔子避雨處前,夫子廟西側,為一樓閣式建築。觀音閣面闊2間,室內地面高出室外1米餘,面南辟一門,裡面有觀音、文殊和普賢雕像。觀音閣前現存有三通石碑,
夫子崖東60餘米有三座清代佛塔,互呈三角而立,統稱郭塔,兩座石塔分列於前,一座磚塔在北約10米居中。磚塔通高10米許,系仿樓閣式建築。。東石塔高約7米,五層八角形密檐式,座高1·2米,直徑2米。塔座之上五層,由五個抹角八棱石鼓和五個抹角八邊形石盤問壓而成。西石塔高6米,石瓶為剎。結構和東石塔相似。
芒碭山在建景區
1、漢文化博物館
芒碭山漢文化博物館是為充分展示永城的漢文化,使公眾能夠深入了解漢文化而建的,採用五行、九宮、八卦構成串聯放射式布局,以主體建築為核心集中與分散。設有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四門;主體建築為地下一層地上三層。首層、二層、三層設有兩個中心展廳一個觀光廳、十二個展室。四層為茶座,兩夾層均為設施用房,地下室作藏品庫和設施用。
2、文聖園景區
文聖園,因建在夫子山
孔聖人的文廟東側而命名。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展示夫子山文物,發揮它們的歷史文化價值。提升文物的文化內含,豐富該景區的內容。景觀策劃展示的文化內容主要有四部分:孔子文化、碑刻藝術文化、園林經典小品藝術、文體藝術。
3、芒碭山劉邦文化主題公園景區
為永城上都旅遊投資有限公司在芒碭山投資開發的首期工程,工程預計總投資約3億元,工期為三年,開發主體為芒碭山北峰。主要有:大門景觀有:張飛寨、飲馬泉、劉邦像及配套景觀設施、祭拜台、望祖亭、望日亭、石窟赤帝像、龍興潭、生肖園、三星觀;
野外拓展訓練基地。
芒碭山景區的漢文化活動
打出自己的品牌是芒碭山景區的努力方向,芒碭山景區
漢代物質文明遺存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多最完好的。若能讓漢代非物質文明與之呼應,必將大放異彩。就可以超越博物館式的參觀遊覽,讓景區“活”起來。漢文明是中華文明的核心,繼承了周秦文明,其表征是禮儀文明。打造“漢文化禮儀景區”的品牌為景區打開發展思路和發展空間。景區開展“穿漢服、習漢禮、賞漢舞、食漢宴”的漢代禮儀體驗,有為即將上國小的幼童提供“開筆禮”;為即將步入青少年的學生舉行告別童年的“成童禮”;為高中和大學生行象徵成熟的“成人禮”;為新人成婚舉行“漢婚禮”;為遊客、團體、學校舉行“漢宴禮”;為老年人舉行的弘揚孝道的敬老禮。景區每周末和法定假日還推出了大型情景劇“梁王迎賓”,遊客可以在這裡穿漢服,學漢禮,進行射箭、推環等一系列漢文化體驗活動,定能讓您玩的開心。深受遊客好評,得到了河南省禮儀文化發展促進會的充分認可。
美食特產
當地菜館著名特色美食:老湯五香鹵羊頭、酇城五香糟鯉魚、任湖香汁狗肉、農家野蘑菇燉雞、大塊紅燒羊肉。早點可選擇永城特產牛肉水煎包和原味豆粥、啥湯、媽糊湯、濃香油茶等。永城特產可選擇購買永城豐莊棗乾、小磨辣椒油、飄香辣椒醬、龍崗燒雞、水晶綠豆粉皮、芒碭山山杏、芒碭山酥梨、純正農家紅薯粉條。
景區特點
人文景觀遍布廣、歷史跨度長
芒碭山漢文化旅遊區文化內涵厚重,人文景觀遍布廣,時間長,不同時代的文物古蹟幾乎涵蓋了中國歷史演變的全過程。這裡有春秋時期
孔子周遊列國在此避雨曬書的夫子崖,有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農民起義領袖
陳勝之墓和
郭沫若手書碑文;有三國猛將
張飛在此築寨伐魏的張飛寨;有水滸英雄李袞、項充、樊瑞聚義的三聖殿;更有漢高祖劉邦在此
斬蛇起義後成就大漢四百年帝業留下的眾多遺蹟,如高祖廟、劉邦斬蛇處,御龍泉、紫氣岩、
皇藏峪、赤帝峰等,更有甚著為紀念高祖劉邦斬蛇起義而立的石碑夜晚用燈光直射即可看到高祖的靈光幻影,被譽為“天下奇觀”,還有令人嘆為觀止的是21座西漢梁國王陵墓群,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價值之高、分布之集中,可謂世界罕見,全國獨一無二。
其中柿園漢墓中出土的“四神壁畫”被中外專家、學者讚譽為“敦煌前之敦煌”,西漢梁孝王劉武之妻李王后陵以其龐大的規模及非凡的價值,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該陵墓群199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級旅遊景區。2006年9月,被評為國家級“AAAA”級旅遊景區。
神秘性與神奇
其神秘性主要表現在整個旅遊區群山環抱,可謂
豫東平原的“天然城堡”,自古至今稱此地為“山城”,為兵家必爭之地。以梁王墓與王后墓為代表的漢墓群規模之大,宛如迷宮,在被發覺之後許多人因為闖入裡面就不見蹤影,是中國最大的地下王陵,更奇特的是裡面的岩壁光滑如鏡,裡面建築的石頭經考察非本地產石,具體是怎么運來的不得而知。另外還有堪稱天下奇觀的漢高祖斬蛇碑,有世間罕見的夫子廟“松抱碑”以及高峻奇秀的劉邦隱匿處——紫氣岩等等。眾多奇景為芒碭山增添了神秘和誘人的色彩。
文化品位高、影響大
芒碭山漢文化旅遊區不僅有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農民起義領袖陳勝之墓,墓邊碑文為我國著名的書法家郭沫若手筆,還有建立漢王朝的第一代國君劉邦的起義處。特別是梁孝王及王后墓,宮殿式鑿山為藏,是我國國內發現的最大的地下宮殿,其工程之浩繁,技藝之高超,令人嘆為觀止;其複雜的結構、嚴謹的布局、宏大的規模,不僅在我國,而且在世界上也是極其罕見的,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僖山漢墓出土的金縷玉衣做工精細、質地純正,歷經2000餘年風韻猶存。柿園漢墓壁畫被專家學者評價為“歷史最悠久、篇幅最宏大、保存最完整、藝術價值最高”的稀世珍品。除此之外還有水滸英雄聚義的三星道觀,位居芒碭山峰頂的張飛寨,石崖滴翠的夫子崖,巍峨壯觀的文廟,挺拔秀麗、精雕細刻的郭塔,抗日文化價值極高的抗日民族英雄魯雨亭紀念館等。
文物多、文化厚重
芒山鎮旅遊區是一處漢文化富集區,芒碭山群有10多座山頭,面積約14平方公里,文物景點大小30多處,且在全國有一定的影響的也有10處以上,重要的文物如此集中乃芒山首屈一指。其中價值較高的有梁孝王墓、梁孝王王后墓、柿園西漢壁畫墓、僖山
金縷玉衣墓、僖山西漢梁王墓、漢代梁王室陵墓群、僖山畫像石墓等,皆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其陵墓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從規模上都在國內漢代陵墓中都名列前茅。同時這裡還有眾多的漢代傳說故事,可謂漢文化富集區。
名山、名人、名城
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為芒山鎮芒碭山留下眾多的藝術瑰寶和名勝古蹟,作為名山,芒碭山其秀美險峻的風貌也是平原上的“仙女”,美麗動人。這裡有面積達數千畝的柏林景觀;再次發生的歷史故事豐富多彩,與此相伴的有孔子、劉邦、陳勝、梁孝王,水滸三聖等歷史名人、更有李白、李賀、
韓愈等文人墨客的到訪留下許多壯美詩篇;芒碭山位於中原與徐淮的交匯處,一馬平川的大平原上兀立而起,是豫東平原制高點,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同時這裡又號稱“天然城堡”,自古至今,這裡稱為“山城”,至今秦漢“碭山”遺址尚存。當年,民族英雄
魯雨亭將軍在
抗日戰爭時期就是依據芒碭山地勢積極參與抗日救國鬥爭。
當今芒碭山所在的芒山鎮更是以獨一無二的“秦風漢韻”的風格吸引著更多的海內外名人與政治人物到訪,例如
張震、
遲浩田、
二月河、
劉雲山、
劉淇、
徐光春、
盧展工、
大山等等,旅遊資源集名山、名人、名城三位一體,相互烘托效應明顯,可謂旅遊一絕。
特色文化、傳統文化豐富
芒山廟會:芒山古
廟會起始於唐而興於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廟會會址位於芒碭山風景區保全山南麓,是一處以物資交易、旅遊觀光、信息交流、文化傳播為一體的綜合性廟會。廟會一年兩次,分別在農曆三月二十日和十月初五開始,會期十天左右。古代廟會以敬神上香、求子祈福為主要活動,現在的廟會主要是文化旅遊活動,廟會上各種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品、土特產品、民間特色小吃、民間絕活等古漢文化性質的娛樂活動,廟會期間推出各種漢文化禮儀展演活動。
芒山廟會不僅為各路商賈、遊人、香客提供了一個增進友誼、交流合作的平台,在蘇、魯、豫、皖四省具有較大的影響,對於傳統漢家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也有很大的幫助。
劉氏祭祖:每年農曆四月初一。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在永城芒碭山斬蛇起義,創立了
楚漢之爭及兩漢400多年的帝業,芒碭山歷來為天下劉姓之朝聖聖地。
漢文化傳揚:漢朝的建立使華夏族有了另外一個名稱——漢人,漢朝是中國第一次經濟文化全面強盛的大一統多民族朝代,促進了民族的融合與漢人的壯大,而作為漢朝的發家之地——芒碭山,歷來保持這傳統的漢禮與傳統文化:漢家禮儀、漢服、漢語、漢字、民俗、姓氏等等一系列的華夏文化的民族符號芒碭山有理由與義務傳承與發揚,不忘本的民族才是優秀的民族,勇於發揚華夏精神。在此可以著漢裝、行漢禮、了解我漢家文化禮儀,更有一年一度的成年禮和成童禮召開,影響甚大。
特色農業文化旅遊:芒碭山周邊春遊花,夏賞景,秋有果,冬有雪。春天漫山遍野的杏花梨花、槐花、桐花、油菜花、山花爛漫,夏日小麥成熟、山杏採摘、草莓採摘、黃桃品嘗,喜歡品嘗自娛自樂,秋天賞落葉,品酥梨、蘋果、石榴等等,秋天更是適合農家樂、賞雪景、逛年會,一年四季都有的玩,有的學,有的經歷。賞田園風光,學漢家文化。還可以品嘗當地特色菜:羊頭狗肉、水煎包、地鍋雞等。
芒山石雕:芒山石雕是當地特色之一,採用芒山石雕刻而成,有大有小,麒麟、仙鶴、獅子、大象、人物栩栩等栩栩如生,是收藏與送禮之首選。
芒山王氣:“永城八景”之一,有詩云:“長堤一道去悠悠,隋帝遺蹤今尚留。柳色空餘天子恨,煙光難庶綰民愁。登臨不盡興亡感,盛事須懷逸樂憂。鳳輦龍舟竟銷歇,行人猶唉綠蔭稠。”紫氣岩乃劉邦斬蛇之後,在芒碭山的隱身之處。其名起於《史記·高祖本紀》:“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東遊以厭(壓)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隱於芒碭山澤岩石之間。”呂后與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問之,呂后曰:“季所居上常有雲氣,故從往常得季。”《水經注》云:“(芒碭)山有紫氣岩,為漢高祖隱處。”清光緒二十九年篡《永城縣誌·古蹟》載:“至今有洞,摩崖刊紫雲洞。”紫氣岩歷來為芒碭山之名勝,吸引很多仁人志士來此懷古,留下了許多不朽詩篇。唐代高適在遊覽紫氣岩後寫道:“朝臨孟諸上,忽見芒碭間。赤帝終已矣,白雲長不還,時清復何有,禾黍滿空山。”明朝永城詩人張星在《碭山》中寫到:“高峰占紫氣,帝子此中分”。
巴河夜月:”永城八景“之三,詩云:“青山背郭固金甌,山下清流景最幽。瀼水雙環擬夔國,長橋廿四比揚州。添詩興三宵月,消受閒情兩岸秋。漢代循良難再得,河渠疏浚政宜修。” 巴河即今王引河自北向南繞芒碭山過,最終在江蘇注入洪澤湖。
石崖滴翠:“永城八景”之七,詩云:“石岩深邃幾星霜,偶此停驂仰素王。 四海盡尊夫子學,空山猶辟聖人堂。曬書台古石階老,習禮庭空草色荒。 屢沐春風拜遺像,書帷詩社兩想望。”石崖滴翠即芒碭山“夫子避雨處”。
“逐鹿中原,閒沐巍巍芒碭帝子王氣之盛;雄踞徐淮,敬品泱泱華夏漢家禮儀之大。”
故事史料詩詞歌賦巨多、學價值高
芒碭山有陳勝、“劉邦斬蛇起義”的發生、芒山寺、水滸傳三聖聚義、李自成斬伙夫、芒山盜以及睢園、曹操盜墓、張飛紮營等歷史事件與故事,也有李白、李商隱、高適、秦觀等名人的詩詞描寫,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唐代高適在遊覽芒碭山時寫道:“朝臨孟諸上,忽見芒碭間。赤帝終已矣,白雲長不還,時清復何有,禾黍滿空山。”明朝永城詩人張星在《碭山》中寫到:“高峰占紫氣,帝子此中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