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學史,形態特徵,分布地區,生長環境,溫度,水分,光照,土壤,風力,主要品種,繁殖方法,播種,壓條,嫁接,栽培技術,選地,選種,種植,幼樹管理,結果管理,病蟲防治,病害,蟲害,主要價值,食用價值,經濟價值,觀賞價值,藥用價值,化學成分,植物文化,傳說,詩詞,文化,縣樹,保護現狀,
植物學史
杧果的名字來源於
印度南部的泰米樂語。野杧果樹的果實不能食用,印度人最先發現這種樹,並栽培成可吃的杧果,還用它來遮蔽熱帶的驕陽,已有4000多年的栽培歷史。中國最早是從印度引入,已有1300餘年。
據一些統計數據來看,印度的確是世界上最大的杧果種植地,其杧果年產量在1000萬噸左右,約占世界杧果總產量的一半。全世界1000多個杧果品種,在印度可以找到絕大部分。
形態特徵
常綠
大喬木,莖幹較細,高10-20米;樹皮灰褐色,小枝褐色,無毛。葉薄革質,常集生枝頂,葉形和大小變化較大,通常為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12-30厘米,寬3.5-6.5厘米,先端漸尖、長漸尖或急尖,基部楔形或近圓形,邊緣皺波狀,無毛,葉面略具光澤,側脈20-25對,斜升,兩面突起,網脈不顯,葉柄長2-6厘米,上面具槽,基部膨大,,深綠色
圓錐花序長20-35厘米,多花密集,被灰黃色微柔毛,分枝開展,最基部分枝長6-15厘米;
苞片披針形,長約1.5毫米,被微柔毛;花小而多,雜性,黃色或淡黃色;花梗長1.5-3毫米,具節;
萼片卵狀披針形,長2.5-3毫米,寬約1.5毫米,漸尖,外面被微柔毛,邊緣具細睫毛;
花瓣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3.5-4毫米,寬約1.5毫米,無毛,裡面具3-5條棕褐色突起的脈紋,開花時外卷;花盤膨大,肉質,5淺裂;
雄蕊僅1個發育,長約2.5毫米,
花葯卵圓形,不育雄蕊3-4,具極短的花絲和疣狀花葯原基或缺;子房斜卵形,徑約1.5毫米,無毛,
花柱近頂生,長約2.5毫米。核果大,腎形(栽培品種其形狀和大小變化極大),壓扁,長5-10厘米,寬3-4.5厘米,成熟時黃色,中果皮肉質,肥厚,鮮黃色,味甜,果核堅硬。
分布地區
原產於
喜馬拉雅山、印度、孟加拉、中南半島和馬來半島。在中國海南、雲南南部、福建、廣東、台灣、四川、廣西南部及西南部等地有栽培。
全世界大約87個國家有杧果栽培。從地理位置上看,北自中國四川南部,南至美洲南部,橫跨南北緯30°以內的地區都有杧果栽培,其中以亞洲杧果栽培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約占全世界產量的80%,主產國有印度、泰國、中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家。其次為美洲,產量約占全世界的15.2%。非洲約占6.3%。
中國海南全省都有杧果種植,其中以東方、昌江、樂東、瓊中等地栽培最多;廣東省除粵北山區外,其餘各地都有杧果種植,而主產區集中在湛江、茂名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區;廣西杧果主要產區集中在
百色、欽州、南寧、玉林及柳州的南部等地區;雲南省杧果主要分布在紅河、思茅、玉溪、西雙版納等地;福建省杧果主要產區集中在安溪、莆田、福州等地;四川省杧果主要分布在攀枝花市及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會東、會理、寧南縣等地;台灣省杧果主要分布在台灣的東南部地區和台南一帶的大內、左營、新化、玉井等地。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200-1350米的山坡,河谷或曠野的林中。杧果是熱帶和南亞熱帶常見的水果之一,適生於年平均氣溫22℃以上的地區,不耐低溫。年降水量約800-1600毫米,分布較集中。喜光樹種,要求有充分的光照。抗風力較弱,對土壤要求亦較嚴格,適生於土層深厚而排水良好的疏鬆砂壤土或壤土。
溫度
杧果樹起源於熱帶,有喜溫畏寒的特性,一般年平均溫度21℃以上,最冷月平均溫度不低於15℃,終年無霜的地方較適宜栽培杧果。杧果營養器官對氣溫適應性廣,在平均氣溫20-30℃時生長良好,18℃以下時生長緩慢,10℃以下時停止生長,當氣溫低於3℃時幼苗受害,至0℃時會嚴重受害,氣溫低至-2℃以下時,葉片以致側枝會凍死,至-5℃時,幼齡結果樹的主幹也會凍死。溫度影響杧果花芽分化的數量、質量和進程。一般來說,低溫乾旱(月平均溫度16.5℃,月降雨量小於或等於50毫米)、或高溫乾旱(月平均溫度大於或等於20℃,月降雨量小於或等於50毫米),有利於花芽分化。但花芽分化後氣溫較低時,花序發育緩慢,有利於雄花形成。氣溫升高能縮短花序發育時間,並提高兩性花形成比率,但氣溫驟然升高,易萌發混合花序,使剛開始分化的花芽又轉向枝葉生長。在豐亡果花期和幼果生長期溫度高,降雨量不太多時,則豐產而優質。如果花期遇低溫多雨,會影響昆蟲活動,妨礙授粉受精和影響幼胚生長發育,無胚果比率高,果小而低產。遇較長時間低溫陰雨,花穗會霉爛,往往造成失收。
水分
杧果是一種根深的果樹,比較耐旱,特別是花芽分化期更需要適當乾旱,但是,杧果開花,果實生長發育及營養生長則需要充足的土壤水分,嚴重的土壤乾旱會抑制營養生長,間接地影響花芽分化。而在花芽分化臨界期適當乾旱,有利於枝梢停止生長和花芽分化。杧果果實生長發育期需要水分。果實膨大期如天氣乾旱,土壤水分不足,植株會因缺水造成大量落果。在生產上出現這種情況時,要及時灌水,減少落果。果實發育後期,驟然降雨會導致裂果,成熟期雨多會誘發炭疽病和影響果實外觀和品質。杧果幼苗階段要求有充足的水分,如水分供應不足,則抽梢次數少。但抽發新梢時濕度過大,會引起病蟲害。
光照
杧果是喜溫好光果樹,在光照充足的地區或年份,花芽分化期早,有利於授粉受精和果實生長發育。光照不足條件下,病蟲害多,光合作用差,營養積累少,花芽分化遲。幼齡豐亡果園,投產期因樹冠較小,果園透光性好,樹冠各個方向的光照時間差異不大。因此,植株開花結果無明顯的方向差異;成齡杧果園,樹冠的西、南方向光照強,花芽分化早,東、北向光照較西、南向弱,花芽分化較遲,開花時間也較晚。
土壤
杧果對土壤要求不嚴,砂質土、黏質土都可種植杧果,但漬水、瘦薄及鹼性土、石礫土不宜種植。而圖層深厚2-2.5米、pH5.5-7.5、地下水位在2-3米以下微酸性至中性的壤土至砂壤土,排水良好、滲透性和供水力強,最適宜種植杧果。
風力
果樹體高大,大風或颱風會折斷枝條,整株被刮斷或颳倒。杧果果實較大,果柄較脆,大風會造成嚴重的落果或果皮損傷,影響果實外觀,降低商品果率。杧果樹適宜微風常吹、空氣流通、空氣濕度較低的開闊地帶生長。因此,選用適當的株行距,有利通風透光,並要對成齡杧果樹強迫矮化,控制樹體高度,以利於提高抗風能力。如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對1988年種植的5.5公頃杧果園,採取重剪,強迫樹體矮化,使10齡杧果樹,樹體平均高度不超過3米,從而提高了抗風能力。1996年9月9日,15號強颱風襲擊該所,最大風力已超過12級,經過矮化處理的4000多株杧果樹,斷倒率只1%,平均風害級別只0.47級。第二年就能恢復生產。
主要品種
杧果品種、品系很多,全世界約有1000多個品種,而中國各地優良品種約有70餘個。
根據花中有無花盤將杧果分成兩部分,即印度組系和印支組系,共有41種,其中可食用的有15種,幾乎所有食用杧果品種都屬於印度次大陸的杧果(Mangifera indica L.)這個種。此外,中國野生類型有幾個種,如桃葉杧果、冬杧果等。杧果栽培歷史悠久,所形成品種、品系很多,在眾多的杧果品種中,從果皮色澤看,有綠色的、黃色的、紅色的、紫紅色的;從果實形態看,有圓果型、長果型等;從果實成熟期看,有早熟、中熟、晚熟三種;從胚性特點看,有單胚和多胚兩種;按生態分類,可分為印度品種群、印度支那品種群、印度尼西亞品種群和菲律賓品種群。
由於杧果的國家間及地區間頻繁引種,各地的品種處於不斷的交流交換過程中,主栽品種也逐漸在調整和變化。如中國在20世紀60-70年代各地主栽泰國柱(又名青皮杧)、蜜杧、金錢杧、鷹嘴杧(Golek,引自印度尼西亞),到20世紀90年代便主要栽種象牙杧、紅皮杧、紫花杧等。各地通過廣泛的引種和試種,選擇適應當地生態條件的品種,滿足市場的需要。
品種名稱 | 特徵特性 |
---|
| 原產於印度南部馬德拉斯邦。中國杧產區都有種植。果實成熟期6月下旬至9月上旬,因成熟期已屆立秋,故名秋杧。果實斜卵圓形,平均單果重250-300克,最大650克。果皮粗糙,易感煤煙病及炭疽病,致使果皮變黑,外觀較差。成熟果皮青綠,經後熟變黃色。肉質細滑,橙黃色,纖維極少,味甜,略有椰乳香氣,並帶有松香味。品質中上。單胚。豐產性能較好,種5-6年就能豐產,平均株產20-40千克。果實外觀較差,售價低。近年來海南省已逐年以優良品種高接換冠。 |
| 又稱雞蛋杧或椰香杧。原產印度。中國海南、廣東、台灣等省均有種植。果實卵形,較小,近似雞蛋,平均單果重170克。成熟時果皮黃色或青黃色。果肉橙黃色,質地緻密,味甜,有椰香味,風味極佳,纖維少,品質上等。果實耐貯運。樹勢強,樹冠大,適應性較強。因風味好,品質優良,所以市場銷價要比一般品種高。但該品種對光照敏感。在多雨地區隔年結果現象較嚴重,在乾旱、光照充足地區結果較好。 |
| 原產於菲律賓。中國引種較早。1938年由香港引入湛江。在中國又叫蜜杧、金錢杧。果實長卵形,先端較尖,平均單果重200-250克,最大可達350克。果實成熟時果皮鮮黃色或深黃色。果皮光滑。果肉橙黃色,肉質細滑,纖維極少,甜酸適度,可溶性固形物為16-17%。品質上乘。核小而薄、多胚,可食部分占70%。果實較抗炭疽病。樹勢健壯,樹形開張。果實成熟期在海南、湛江為6月中旬至7月上旬,在廣西南寧為7月中下旬。大小年結果較明顯,在春季乾旱地區結果較好。 |
| 又叫泰國白花杧。原產於泰國。中國廣東、廣西、海南、雲南、四川等省(自治區)均有少量種植,其中以海南種植較多。果實腎形或長橢圓形,有明顯腹溝。成熟果皮為青黃色或暗綠色,故名青皮杧。平均單果重200-250克,向陽面果肩有紅暈。果肉淡黃色至奶黃色,質地柔滑、多汁,味甜清香,纖維極少,可溶性固形物為17-24%,可食部分占70%。果皮薄,多胚。樹幹分枝較直立,形成長橢圓形或長卵形樹冠。果實成熟期,在海南5月上中旬至6月上中旬,在廣西南寧7月中下旬,在雲南西雙版納7月中旬。在春季於旱地區一般能年年結果。在春季陰雨天較多地區產量不穩。 |
| 原產於泰國和馬來半島,20世紀30年代引入海南,現已成為海南省主栽品種之一。果實長略似象牙,頂端略呈鉤狀,平均單果重300-400克。果皮乳白至奶黃色,外觀引人注目。果肉奶黃色,味清甜,無纖維,品質上乘,較耐貯運。植株高大枝條粗壯,10齡樹最高產單株可達60-65千克。裂果較多,因樹體高大,抗風性較差。 |
| 20世紀30年代從馬來西亞引入中國海南文昌,故又叫文昌白玉杧,是海南主栽品種之一。果實長橢圓形,比白象牙短,品質和白象牙近似。果腹凸,果頂略尖,成熟時果皮淺黃色。果肉乳黃色,嫩滑,味清甜,纖維少,品質上乘。較高產、穩產。 |
| 原產於斯里蘭卡。20世紀60年代,先後從新加坡和斯里蘭卡引入海南。果實成熟期5-6月,果皮黃綠色至淺黃色。果肉橙黃色,味甜芳香,多汁,纖維少,鮮食品質較好。產量中等,是海南省主栽品種之一。 |
| 原產緬甸。1961年引入雲南熱帶作物研究所。果實長橢圓形,有明顯腹溝,果嘴突出明顯。果實中等大,平均單果重270克。果皮黃色,果肉橙黃色,纖維較少,品質中等,是雲南省主栽品種之一。樹勢較強,豐產、穩產,晚熟。 |
| 是美國佛羅里達州1945年從印度第三代里本斯實生樹中選出的品種。果實長卵形,平均單果重340克。果皮鮮紅美觀。果肉橙黃色,無纖維,香甜軟滑而多汁,品質好。據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測定的結果,各項指標均優於兩廣主栽品種紫花杧,可食率為87.1%,可溶性固形物為16%,總糖為14.7%,總酸為0.16%(以檸檬酸計)。植株較矮小,花期早,如果花期遇到低溫陰雨天氣影響,會結無胚果,果實小,產量低。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採取延遲花期技術處理後,可使花期延遲至3、4月份,避過不良天氣的影響,提高了產量。平均單果重350-650克,平均株產40千克左右。該品種是台灣省主栽品種之一,海南、湛江近年也有少量種植。 |
| 吉爾是美國佛羅里達州於1937年從海頓實生後代中選出的品種。1984年,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從澳大利亞引進,根據試驗編號命名為紅杧6號。果近圓形,果皮紫紅色至紅色,果肉深黃色,多汁,纖維中等,平均單果重250-500克,可食部分占82.3%,可溶性固形物為15.8%,總糖13.8%,香味濃郁,含酸量少。味甜,品質好。較豐產、穩產。在粵西地區果實成熟期為8月上旬至中旬,是晚熟品種。該品種果實生長後期易感炭疽病。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省(自治區)均有種植。 |
| 該品種是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從呂宋杧實生群體中選出的品種,是廣東省主栽品種之一。海南、雲南、廣西、四川等省(自治區)也有少量種植。果實長卵形,果頂較尖,果皮光滑,成熟後果皮青黃或黃色,外觀和呂宋杧 相似。平均單果重150克,最大300克。果肉深黃色,嫩滑多汁,纖維中等,可食部分為64-72%,可溶性固形物為17%,總糖為15.8%,總酸(以檸檬酸計)為0.28%,味甜而清香,品質優良,較高產、穩產。成齡樹每畝產量可達1000千克左右。果柄較細,抗風性較差,但因果實成熟期較早,在粵西地區6月中、下旬成熟,一般能避過颱風的影響。 |
| 紫花杧是由原廣西農學院從泰國豐亡的實生後代中選出,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海南等省(自治區)。果實呈斜長橢圓形,兩端尖。果皮灰綠色,向陽面淡紅黃色,經過後熟轉深黃色。果皮蠟粉較厚,果肉橙黃色,纖維極少,果汁較多,肉質細嫩堅實,可食部分為64-73%,可溶性固形物為13-15%,含糖量為12%,含酸量為0.09-0.65%,品質中等。果實外觀美,耐貯運。果實成熟期,在海南7月上旬,在廣東、廣西7月中旬至8月中旬。產量較高,6年生樹每畝產量2 093千克。由於果實含酸量高、口感差,市場銷價低。近年來該品種植株經過颱風搖動後,會引起嚴重的流膠病,致使枝條枯死。采果前落果較嚴重。 |
| 桂香杧是原廣西農學院以秋杧和鷹嘴杧雜交選育出的品種。果實長橢圓形,平均單果重215-360克。果皮淡綠。經貯藏後轉為黃綠或暗黃色。果肉橙黃色,纖維極少,肉質細嫩多汁,充分成熟後香氣濃郁,可食部分占69%,可溶性固形物為14-17.5%,含糖量為11.5-16.2%,含酸量0.08-0.56%,品質一般。果實成熟期在海南7月上中旬,在廣東、廣西7月中旬至8月中旬。產量較高,經品比試驗,七年生平均每畝產894.8千克。果實不耐貯運。 |
| 桂熱杧10號是廣西亞熱帶作物研究所從黃象牙實生變異單株選出的品系,為廣西主栽品種之一。果實長橢圓形,果嘴有明顯的指狀突出,平均單果重433克。果皮黃色,果肉橙黃色,肉質細嫩,纖維極少,多汁。可溶性固形物為19-22.9%,可食部分占72%,味甜,鮮食品質優良。采果後需經催熟處理,否則容易出現果實成熟不均勻。南寧地區果實成熟期在8月中、下旬,是個晚熟品種。 |
| 台農1號是台灣省農試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選出的品種,主要分布在台灣省。海南、廣東近年已引種。果實較小,扁卵形,平均單果重221克。果皮橘黃色,果肉橙黃色。肉質細嫩,多汁,纖維極少,含糖量20.3%,甜度高,香氣濃,可溶性固形物為20%,品質優良。果實抗炭疽病,耐貯運。樹冠較矮,節間短,抗風力較強。因果實外觀美、品質優良,商品性強,市場銷價比一般品種高。因此,海南杧果產區東方、昌江、樂東等地都有計畫地將前期種植低產、劣質的品種以台農1號換冠。 |
| 又稱金杧。原產於雲南省。德宏、西雙版納栽培較多,是雲南省主要栽培品種之一。樹勢中等,樹冠圓頭形,樹形緊湊。果實斜長卵形,中等偏小,平均單果重200克,味甜而微酸,汁多,香味濃,纖維較多,品質一般。在雲 南、廣西、四川等地都表現較高產。 |
| 攀西紅杧是四川省攀枝花市從呂宋杧實生群體中選出的品種。果實長卵形,果頂較尖。果實底色為黃色,蓋色為紫紅色,平均單果重154-200克,最大可達300克。果肉橙黃色,可食部分占68-70%,可溶性固形物為24.8%,總糖為22.7%,品質優良。在四川果實成熟期為7月中旬。 |
| 金煌杧是台灣省黃金煌先生選出的品種。果實特大,長球形,果頂突出稍彎曲,肉厚、核扁小。平均單果重1200克,最重可達2.4千克。成熟時果皮橙黃色,果肉橙黃色,味甜,纖維極少,可溶性固形物為16.6%,品質上乘。樹勢強,樹冠高大。果實成熟期在粵西地區為7月中、下旬。 |
|
繁殖方法
杧果苗木的繁殖可分
有性繁殖和
無性繁殖。有性繁殖,投產遲,植株變異大,只在選種中套用。生產上都用嫁接苗種植,用實生苗作
砧木,用階段發育成熟的優良品種枝條作接穗。嫁接繁殖包括培育砧木苗,嫁接等環節。
播種
採種:在中國海南一般2月前後開花,5月前後果實成熟,但在廣東湛江等地區,果期常延至7月,當果實由綠色轉為淡綠色時即可採收,需要實生繁殖的要到充分成熟時採收,採下後選果實整齊、肥大、無病蟲害、皮光滑並具光澤、果肉味香甜和纖維少的果實。一般出種率13-15%,種子乾粒重13026-14756克。
種子處理:種子不耐貯藏,應於剝離果肉後即行播種,成活率較高。播種前應進行處理,用竹刀刮淨種皮上所附著的果肉,置水中洗淨甜味,放通風處陰乾後播種。為了加速種子萌發,還可用乾淨的細河沙進行
層積催芽,並經常注意保濕和通風。或將種子剝去種皮後播種,則發芽快且整齊,但要注意排水和土壤消毒,以免種子霉爛。
播種方法:圃地宜選向南、肥沃、排灌便利的砂壤土或壤土,採用條播法播種,條溝距10厘米,深4-5厘米,將剝去種皮的種子按4厘米的等距排列後,覆土1-2厘米,床面用遮光網搭蔭棚遮光,以保持床面濕潤,早晚淋水,7天左右開始發芽,發芽時間延續10天左右,發芽整齊後及時揭去蔭棚進行煉苗,當幼苗長出2對真葉,真葉轉青後就可移入營養杯中培育,經過2-3個月的精心管理,苗高30-50厘米時就可出圃定植。作為嫁接砧木用的則要移入口徑15厘米,高25-30厘米的大營養杯中培育,翌年春季末期當苗高80-100厘米。基莖粗1-1.2厘米以上就可進行嫁接。
壓條
一般在3-4月間,即新梢萌芽最盛,並易於剝皮時,取2年生直徑1-2厘米的枝條,行環狀剝皮,然後以腐殖土包埋,約60日即髮根,成活率達95-100%。
嫁接
主要採用芽接法。芽接期以5-6月最好,秋季亦可進行。
接穗用當年生枝條,砧木用1年生幼苗,接後約40-50天即可成活,一般由實生苗至芽接成活後的苗木定植,需經過1年的時間。
栽培技術
選地
杧果可種在坡地,也可種在平地。坡地果園坡度要小於25°,土層深厚,土質疏鬆,水源充足;平地果園要選擇在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地勢較開闊的地方建園。
選種
品種選擇是杧果生產成敗的重要因素,因此應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品種的特性及市場銷路等確定主栽品種。一個果園可主栽1-3個品種。如在粵西地區颱風出現比較頻繁,應種早熟品種為主,避過颱風的影響,又能提高市場競爭力。
種植
多在春秋兩季進行。營養袋育的苗,傷根少,一般來說可隨時種植,但是仍以春秋兩季種植較好。種植密度視品種、地勢、土壤狀況而定。樹冠大的品種應疏植,樹冠矮小的品種可適當密植。一般以每畝種42-56株。定植方法是挖穴深寬80厘米左右,要求在定植前半年挖好。經暴曬風化後施有機肥15-25千克、
過磷酸鈣0.5千克,與表土充分混合後回穴。種植前,先將植穴土墩挖開一個30-40厘米的穴,將袋苗輕放入穴內,除去塑膠袋,分層蓋回表土,輕輕壓實。苗的根莖交界處高出地面2厘米為準,再蓋上一層鬆土,並將土堆成內低外高,形成窩狀以便淋水。然後,用草覆蓋樹盤,淋足定根水。隨時檢查,如有死苗及時補植。
幼樹管理
幼年杧果園的管理以促梢、擴大樹冠,促進幼年樹快長,早開花、早結果為主。
肥水管理:對幼年樹的肥水管理要做到勤施、薄施,每次施肥量宜少,次數宜多。乾旱季節適當灌溉,使幼樹在適宜的生長條件下,早抽梢,多抽梢,迅速形成樹冠,為早結、豐產打下良好基礎。杧果種植成活恢復生長後,可用0.5%的
尿素水溶液淋施1次,以後每1-2個月施肥1次。也可根據抽梢情況施肥,一般每抽一次梢施1次肥。每株每次可施尿素或複合肥50-75克,可對水施,也可散施。天旱時最好施水肥,或施肥後適當灌水。
整形修枝:杧果從定植當年開始必須進行整形,如不進行整形修剪,易形成密集的
樹冠,樹體通透性差,病蟲害嚴重,掛果後果實商品率低。因此,定植後,植株生長60-70厘米高時,剪頂定主幹,留3條主枝,在其上各著生2條側枝,第一側枝距主幹30厘米左右,並在其上各再培育著生2條側枝,如此反覆進行。杧果側枝第一年結果母枝,收果後經修剪萌發出新枝成為第二年的結果母枝,這時全樹一般只保留30-40條。5-6齡樹宜保留40-60條,以後輪換更替,保留在80-120條。謄亡果樹定植後,次年可掛果,若留果會影響以後的生長,故最好能第三年投產。
結果管理
施肥
根據杧果樹生長發育的特點,在采果後樹勢恢復與新梢培養期、花芽分化期、開花坐果期及果實迅速膨大期對肥料需求量較大。因此,對結果樹施肥要掌握如下幾次:
采果前後施肥:這一次非常重要,也是全年施肥的重點,施肥量占全年施肥量的60-80%,以有機肥為主,配合施速效肥。在每株樹的滴水下對稱挖兩條長約120厘米,寬和深分別為40厘米和30厘米的施肥溝,施下優質禽畜肥20-30千克、
複合肥0.5-1克,以及速效肥尿素0.8-1千克、
過磷酸鈣0.5-1千克。
催花肥:杧果花芽分化期不同地區約在11-12月之間。因此,應在10-11月每株施氮鉀混合肥0.5-1千克,以促進花芽分化。
壯花肥:杧果花芽分化大約在11月-12月間,應在10月-11月及1月-3月追肥1-2次, 每次每株施尿素0.5kg或氮鉀複合肥0.5-1.0kg,以促進花芽分化和開花坐果。
壯果肥:4-5月是果實迅速生長期,每株可施300-500克速效氮、鉀混合肥。
控梢促花
疏梢、控梢:杧果樹采果後經修剪抽出大量秋梢,要培養健壯的結果母枝,必須對秋梢進行修剪。在新梢抽出5-10厘米時抹除多餘的新梢,每枝條只留2-3條即可。
促花:為了使適齡杧果樹開花結果,人們曾用激素和植物生長調節劑及物理措施來促使枝梢停止生長,積累足夠的養分轉入花芽分化。生產上普遍採用植物生長延緩劑多效唑(PP333)來促進開花。多效唑在杧果樹上套用有土施和噴布葉面兩種:對幼齡樹土施是沿著樹冠滴水線向內側移入20厘米,挖一條環形小溝,深度10厘米,將事先用水稀釋的藥液均勻地施在溝里,然後覆土。如天氣乾旱,要淋水,保持半個月根際泥土濕潤。對成齡樹土施多效唑。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改進在雨季乾施方法,效果非常顯著。方法是靠近樹頭30厘米左右,挖穴深約30厘米,將所需的藥量散施在穴里,覆土。6-10齡樹,每株施含有效成分15%的多效唑20-30克,能有效地控制秋梢生長,施1次藥有效期可達3年左右。噴布葉面:按所需藥濃度對水後,用噴霧器噴在葉面上。用200-400毫克/千克多效唑噴布葉面3次,可誘導杧果樹在不同時期抽穗。
保果護果
杧果果實發育期間,除了要經過兩次生理落果期外,在果實迅速膨大期,因樹體在大量開花時消耗養分,如果掛果較多或抽發夏梢,易造成養分的競爭而引起落果,或在果實發育時因受病蟲危害,乾旱等也會引起落果。因此,在果實生長發育期,要採取如下措施保果:
摘除夏梢:5-6月是杧果果實膨大期,果實生長需要大量養分,而此期又是夏梢大量抽發期,需消耗大量的養分,為了減少樹體抽梢與果實生長競爭養分的矛盾,應及時摘除抽出的新梢或新芽,使養分能集中供給果實生長,減少落果。
增施肥料:結果多的樹應施複合肥0.2-0.3千克、
鉀肥0.2千克補充養分,但此時施肥要淺施,以免傷根。
疏果:疏果可以提高果實品質,促進果實肥大。因此,疏果時,每穗的果實以保留2-4個為宜。主要疏去受病蟲為害果、畸形果,宜在第二次生理落果以後進行。
吊果與套袋:樹體掛果後,枝條易下垂,需用竹竿撐起或用繩拉起,使果實離開地面,避免雜草擦傷果實和因濕度過大感染病害;果實套袋是保護果實行之有效的措施。在第二次生理落果之後進行。套袋前先噴一次殺菌劑,以預防炭疽病及黑斑病。套袋材料可用牛皮紙,舊報紙,最好先用殺蟲、殺菌劑處理後再使用,套袋時將一個果實或整個果穗套上,紮緊袋1:1。對紅皮杧果套袋,要在采前20天左右把袋除開,以利於果皮著色。
修剪
合理修剪可使果樹通透性良好,減少病蟲為害,還能使結果部位均勻,形成立體化結果,提高產量。
幼年結果樹修剪:一般情況下,杧果定植後第三年就可結果。結果的頭3年樹冠較小,一般只疏除部分過密和細弱的枝條,短截掛果枝條。結果枝中,一般以直徑為0.8厘米的枝條結果較多,1厘米以上的枝條結果較少,甚至不開花結果。因此,生勢過強枝條的存在會影響結果枝的生長發育。這種枝條應短截,以促進分枝,增加末級枝數,擴大來年結果面。
成年結果樹修剪:隨著樹齡增大,會出現部分植株樹冠鬱閉,甚至整個果園鬱閉的情況。此時的修剪主要是疏除結果能力差的弱枝,疏刪或控制直立性強而結果差的徒長枝和強壯枝,創造一個通風透光良好的樹冠,為來年豐產打好基礎。結果樹一般在收果以後即進行修剪。具體方法是:疏除錯亂枝、過密枝、病蟲枝和枯枝。對其他部分枝則採用短截法進行樹冠回縮,防止樹冠過度擴展,對樹冠中部過強,過密的枝條可適當刪除,增加樹冠內部的光照,經修剪後抽生的秋梢,根據空間位置,每個剪口留2-3條,多餘的枝梢在抽出3-5厘米時抹除。抹梢時,要求去強留中、留弱。
樹冠更新及品種改良
衰老樹更新:隨著植株年齡的增長與分枝級數的增加,樹冠內和樹冠之間越來越鬱閉,樹冠內部小枝枯死,冠內空虛,葉片集中於樹冠表面,外圍枝結果後逐漸枯死或衰老。此時必須對骨幹枝進行回縮更新,以恢復樹勢,延長結果期,這就是老樹更新。杧果樹再生力極強,多年生大枝無論在任何部位回縮都會有大量潛伏芽或不定芽發出,一、二年就可形成完好的樹冠,恢復結果能力。
間伐:間伐是改造密植奉亡果園的有效辦法。密植果園,植株投產幾年後,由於結果負荷大,使樹冠內部大枝比例增大,樹體消耗加大,枝梢生長變弱;或因樹冠控制不良,而發生鬱閉,引起光照不足,導致產量下降。此時,必須對果園進行適當間伐,留下部分樹繼續擴大再生長。間伐後的果園株行距增大,提高了果園的通風透光性,產量及品質都會得到相應的提高。
逐年輪換更新:為了保證果園當年有一定的產量,保證在間伐期間有資金投入。對密閉的果園,採取逐年回縮更新的辦法,第一年按順序隔行回縮一半植株,第二年再把留下的一半植株回縮更新。當年回縮更新這行樹,第二年還不能結果,而保留這行樹可繼續結果,采果後再回縮更新,第二年還不能結果,但先回縮更新那行樹已開始結果。整個果園在兩年內輪換更新、輪流結果。回縮更新方法是將1.5米以上樹冠鋸除,保留一段一級分枝,讓其重新抽芽形成樹冠。如在秋季回縮更新,可一次性除去樹冠,不需遮蔭防曬。如在夏季回縮更新,由於陽光猛烈,側枝上方樹皮容易被曬傷。因此,要將鋸下枝葉擱在樹叉上遮蔭,並且每株樹保留一條側枝,通過葉片蒸騰不斷向上輸送水分,促進側枝萌芽,待側枝抽梢穩定後,再把保留枝和遮蔭枝葉除去。回縮更新樹,由於根系龐大,抽出的新梢生長旺盛,必須採取措施控制營養生長,才能使樹體轉入生殖生長。
高接換冠,改良品種:對低產、品質不良的品種,可以通過換接優良品種的方法加以改良。對杧果換冠技術有不同看法,有人主張在樹冠上部的不同方位嫁接換冠,也有人主張在1米以下,甚至50厘米以下換冠。前者因部位高,不便於操作,而且換冠後,樹體不斷增高,不利於園藝化的管理。後者雖然部位較低,便於嫁接操作,但換冠時已將原有的骨幹主枝鋸除,要重新形成骨幹枝,然後再形成樹冠。因此,投產遲,而且投產初期產量低。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改進在1.5米左右換冠,既便於嫁接操作,又能保留原有骨幹枝,進行多頭嫁接,嫁接至形成樹冠一步到位。因此,投產快,產量高。如第一年換冠,第二年就會有部分植株開花結果。改造主要技術是,杧果採收後,7月份左右在乾高1.5米處截乾,保留原有骨幹枝,當年9月份或翌年4月份左右,在骨幹枝長出新枝10-15厘米處進行多頭枝接,接穗選擇芽眼飽滿,無病蟲害的1年生枝。嫁接採用切接法。高接品種成活後,要及時抹除砧木芽。高接品種萌發的新梢應及時引綁,防止風吹斷。
病蟲防治
病害
杧果病害主要以白粉病、炭疽病和流膠病為主。杧果病害的防治中,需要堅持預防為主以及綜合治理的原則,提倡採用農業、生物以及物理結合化學方法進行防治,保證杧果能夠健康的生長。
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主要是加強對果園的管理,創造出杧果生長的良好生態環境,冬季加強對果園的清理工作,把一些枯枝以及病蟲害影響的樹枝進行集中燒毀,徹底切斷病源,保證來年的杧果能夠健康生長。
生物防治
在保護果園方面,生物防治能夠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是選擇礦物源、植物源的農藥進行噴灑;第二是利用生物活體或其代謝產物對害蟲、病菌、雜草、線蟲、鼠類等有害生物進行防治,或者是通過仿生合成具有特異作用的農藥製劑進行防治;第三是在杧果生長的季節中,不能大量使用昆蟲劑進行防治,從而使得杧果能夠在天然的環境下進行生長,不僅能夠有效地保證杧果的外形美觀,而且還可以有效地應對病蟲害。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在保護果園方面也至關重要,在第二次生理落果後,及時套袋護果,防止病害侵染果實。注意袋口摺疊要利於導流,綑紮緊密,防止雨水進入袋內。及時鋸除枯死大枝,並用波爾多漿塗封鋸口,避免病害傳播。使用誘蟲燈誘殺夜間活動的害蟲等,避免害蟲危害傷口或蜜露為病害創造條件。
杧果白粉病以菌絲體在侵染的較老葉片及枝條組織內越冬。第二年春天環境條件適宜時,越冬菌絲體產生分生孢子,通過氣流傳播進行侵染。溫度是影響杧果白粉病發生的主要因素。濕度影響較小,當相對濕度70%左右時有利於病害發生,但在乾旱條件同樣發病嚴重。施氮肥過多,枝葉組織柔軟,也易感染白粉病。
發生白粉病時,要從開花初期開始噴藥,每隔15-20天噴1次。有效藥劑有20%粉銹靈乳油3000倍液、15%粉銹靈可濕性粉劑3000-4000倍液、40%多硫膠懸浮劑350-500倍液、250-300篩目硫磺粉等。要注意硫劑在溫度過高時不宜使用,以免發生藥害。
杧果炭疽病發生時在葉片、花序、果實和枝梢上均有發生。病葉初期出現褐色小斑點,周圍有黃暈。病斑擴大後呈圓形或不規則形,黑褐色,數個病斑融合後形成大斑,使葉片大部分枯死。嫩葉受害後病斑突起,最後穿孔。花序感病後產生黑褐色小點,擴展形成圓形或條形斑,多在花梗上。嚴重時整個花序變黑乾枯,花蕾脫落,使杧果全部或部分不開花。未熟果實感病後,產生黑褐色小斑點。若果柄、果蒂感病,則果實很快脫落。接近成熟或成熟果實感病,初期形成黑褐色圓形病斑,擴大後呈圓形或不規則形,黑色,中間凹陷。
防治杧果炭疽病一般在開花期自三分之二的花開放起,噴布甲基托布津800倍和氧氯化銅800倍的混合液6-8次,每次間隔10-14天,效果較好,可兼防細菌角斑病。杧果采後用52-55℃的苯萊特或多菌靈500毫克/千克熱液處理15分鐘,也能較好地防治貯運期的炭疽病。
杧果流膠病多發生在莖幹、枝條、果實和葉片上。在莖幹上,首先出現褐色病斑,後變黑色,流出膠液,故稱流膠病。病斑擴大環繞枝條後,病部以上部分枯死。病斑向下擴展,不斷擴大。如果是幼樹,主要發生在幼苗莖基部,被害部皮層變黑褐色,最後導致枝條枯死。
流膠病發生後可用刀削開病部,塗10%
波爾多液進行防治。還要加強成年杧果樹的果園管理,增強樹勢,清除病殘物並燒毀,減少菌源;清溝排漬以降濕;增施磷鉀,避免氮磷鉀比例失調;加強天牛等害蟲的防治,減少蟲害傷口。加強苗圃管理,選擇抗病品種作嫁接材料,從健壯母株選取芽條;嫁接工具要消毒,改善苗圃通透性,嫁接成活後定期噴藥保護。對大枝或莖幹患部可割除病部用藥塗敷傷口,可選擇30%氧氯化銅原液。
蟲害
杧果蟲害以
薊馬、小食蠅、葉象甲雌蟲為主。薊馬主要以取食杧果嫩枝、嫩芽以及幼果及花為主,嚴重影響杧果嫩葉和幼果的發育,導致杧果減產。防治方法主要以化學防治與物理防治為主,加強果園管理,收果後及時修剪,使果園內果樹抽梢一致,利於防治或在杧果抽梢、花穗、幼果期,結合其他蟲害防治,用2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0-4000倍液噴霧防治。杧果小食蠅主要危害即將成熟的果實,導致落果減產。采前30-35天套袋為最有效的預防措施或在果實發育後每隔10天噴90%敵百蟲或800倍液除蟲菌,收穫前15天停止噴施。切葉象甲雌蟲會產卵於嫩葉上,主要以幼蟲為害杧果嫩葉,導致葉片生長不良,蟲害發生時,應在葉片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處將葉片剪短處理。
天牛、
蚜蟲、新梢鑽心蟲等。天牛蛀食樹幹,易引起樹幹風折,可用破布、棉花等蘸滴50%
敵敵畏乳劑放入蟲孔。再以泥土封閉,毒殺幼蟲。蚜蟲危害新梢,導致煙煤病的發生,嚴重影響柱果產量和品質,可用50%馬拉硫磷乳劑,稀釋2000倍噴灑。新梢鑽心蟲為害也很嚴重,應在新梢1-2厘米長時噴90%敵百蟲1000倍液防治。
主要價值
食用價值
杧果有“熱帶果王”之稱,味香甜,汁多可口,營養價值高,含有多種維生素,尤以維生素鉀最豐富,含糖量為11-12%,可溶性固形物為15-20%。
經濟價值
成熟果可用作緩下劑和利尿劑,果實隃供鮮食外,可做
蜜餞、果乾罐頭,未熟果可制果醬、果醋、醃漬品、釀酒、制粉等,種仁可做殺蟲劑及收斂劑,核可供藥用和染料用,花可入藥和食用,亦為主要蜜源植物。木材暗褐色,稍堅重,緻密,韌性強,耐海水,加工易,適於舟車、器具、細木工等用。葉和樹皮可提黃色染料;樹皮含單寧16-20%,果核含單寧8-9%,乾花含單寧15%,均可提制栲膠。
觀賞價值
樹冠球形,常綠,鬱閉度大,為熱帶良好的庭園和行道樹種。
藥用價值
據《福建藥物志》記載,杧果有生津止渴、益胃止嘔、利尿止暈的功效,主治對口瘡、多發性疣,急性肝炎、壞斗病、腳氣病、便秘、小便不利等疾病。
化學成分
果實含有糖類(蔗糖、葡萄糖、果糖、葡聚糖、阿聚糖、聚半乳糖醛酸)、三萜酸(芒果酮酸、異芒果醇酸、阿波酮酸、阿波醇酸等)、
多酚類化合物(如沒食子酸、間雙沒食子酸、沒食子鞣質、槲皮素、異槲皮苷、芒果苷、並沒食子酸等),並含多種類胡蘿蔔素(其中β-胡蘿蔔素約占60%),其他尚有胡蝶梅黃素、維生素B
1、
核黃素、葉酸等。
植物文化
傳說
據傳說,當時有個虔誠的信徒曾將自己的芒果園獻給釋迦牟尼,好讓他在樹蔭下休息。在印度的佛教和印度教的寺院裡都能見到杧果樹的葉、花和果的圖案。印度教徒認為杧果花的五瓣代表愛神卡馬德瓦的五支箭,用杧果來供奉女神薩拉斯瓦蒂。1556-1605年期間,莫臥兒帝王阿克巴在德里附近有一個十萬株芒果樹的果園,在當時是世界罕見的。人們一致認為,第一個把杧果介紹到印度國以外的人是中國唐朝高僧玄奘法師,在《大唐西域記》中有“庵波羅果,見珍於世”這樣的記載。而後傳入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再傳到了地中海沿岸國家。直到18世紀後才陸續傳到巴西、西印度群島和美國佛羅里達州等地。
詩詞
岑瀲的《芒果》詩曰:“若論香味頗堪珍,草木南方古未聞。落實已非無患子,虛花須驚妄談人。”表達了杧果色香俱全的特性。
文化
在印度,無論是普通大眾,還是宗教信仰者,都認為杧果對他們有著特殊的意義。他們把杧果的花朵稱為“春天的靈魂”。在印度的很多寺廟裡,都栽種著高大的杧果樹。在杧果成熟的季節,寺廟裡的僧侶會挑選品相和品質俱佳的杧果,來供奉神靈。
印度人認為杧果象徵著吉祥,所以在他們的婚禮中,喜歡用杧果樹的樹枝和樹葉搭建通往婚禮大棚的通道。如果有人在婚禮上不用杧果樹做裝飾,會被印度人視作不吉利,他們會認為結婚的新人婚姻不夠圓滿,以後的生活也不會幸福。而對於一些虔誠的宗教信徒來說,他們每天必做的事情,就是用杧果枝葉接來清水,淋灑在神龕附近。這是為了表示對神的敬意,同時也是為了表明自己的虔誠。
隨著印度人將杧果文化推向世界,越來越多的人都喜歡上了杧果這種水果。據說,在印度獨立後,他們國家的領導人喜歡杧果外交,也就是同別國政要交往時,喜歡把杧果當作禮物來贈送。也因為如此,印度的“杧果文化”才會蜚聲海外,廣泛流傳。
縣樹
2022年7月29日,雲南省
麗江市華坪縣第十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聽取《華坪縣人民政府關於重新提請命名縣花和縣樹的議案》及說明,會議決定命名:芒果樹為縣樹。
保護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