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羅貫中,1330—1400之間,名本,號
湖海散人,元末明初通俗小說家。他的籍貫一說是太原今山西,一說是
錢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確考。據傳說,羅貫中曾充任過元末農民起義軍
張士誠的
幕客。
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
戲曲家,是中國
章回小說的
鼻祖。生於元末明初的
封建王朝時代。作為與“
倡優”、“妓藝”為伍的戲曲
平話作家,當時被視為
勾欄瓦舍的
下九流,正史不可能為他寫經作傳。唯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無名氏編著的不可靠的一本小冊子《
錄鬼簿續編》,上寫:“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余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餘年,竟不知其所終。”
有關資料
小說記載
三國故事在我國古代民間頗為流行。宋元時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國劇目達30多種。元代至治年間出現了
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
三國志平話》。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
話本,結合
陳壽《
三國志》和
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
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本書24卷。清康熙年間,
毛綸毛宗崗父子辨正史事、增刪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
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
咤叱風雲的英雄人物。在對三國歷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頌,對曹操則極力揭露
鞭撻。今天我們對於作者的這種擁劉反曹的傾向應有辯證的認識。尊劉反曹是民間傳說的主要傾向,在羅貫中生活的時代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
全書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簡潔明快,氣勢充沛,生動活潑。
《
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寫
諸葛亮隻身隨
魯肅過江、遊說東吳群臣。時值
劉備新敗,退守夏口,
曹操大軍壓境,
東吳上下主降之風日盛。在此情勢下,諸葛亮以其超人的膽識同東吳群儒展開舌戰,並以其滔滔辯才使對手一個個皆成“口”下敗將,並最終說服了
孫權,使
孫劉聯盟共抗曹操的局面得以形成。
史書記載
經典片段
原文
肅乃引
孔明至幕下。早見
張昭、
顧雍等一班文武二十餘人,
峨冠博帶,整衣端坐。孔明逐一相見,各問姓名。施禮已畢,坐於客位。張昭等見孔明丰神飄灑,
器宇軒昂,料道此人必來遊說。張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
江東微末之士,久聞先生高臥
隆中,自比管、樂。此語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昭曰:“近聞劉
豫州三顧先生於草廬之中,幸得先生,以為‘
如魚得水’,思欲席捲荊襄。今一旦以屬
曹操,未審是何主見?”孔明自思張昭乃
孫權手下第一個謀士,若不先難倒他,如何說得孫權,遂答曰:“吾觀取漢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劉豫州躬行仁義,不忍奪同宗之基業,故力辭之。
劉琮孺子,聽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屯兵
江夏,別有良圖,非等閒可知也。”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違也。先生自比管、樂——
管仲相桓公,霸諸侯,
一匡天下;
樂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齊七十餘城:此二人者,真濟世之才也。先生在草廬之中,但
笑傲風月,抱膝危坐。今既從事劉豫州,當為生靈興利除害,剿滅亂賊。且劉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
縱橫寰宇,割據城池;今得先生,人皆仰望。雖三尺童蒙,亦謂彪虎生翼,將見漢室復興,曹氏即滅矣。朝廷舊臣,山林隱士,無不
拭目而待:以為拂高天之雲翳,仰日月之光輝,拯民於水火之中,措天下於衽席之上,在此時也。何先生自歸豫州,曹兵一出,棄甲拋戈,望風而竄;上不能報劉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輔孤子而據疆土;乃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無
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後,反不如其初也。管仲、樂毅,果如是乎?
愚直之言,幸勿
見怪!”孔明聽罷,啞然而笑曰:“
鵬飛萬里,其志豈群鳥能識哉?譬如人染沉疴,當先用糜粥以飲之,和藥以服之;待其腑臟調和,形體漸安,然後用肉食以補之,猛藥以治之:則病根盡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氣脈和緩,便以猛藥厚味,欲求安保,誠為難矣。吾主劉豫州,向日軍敗於
汝南,寄跡劉表,兵不滿千,將止關、張、趙雲而已:此正如病勢尫羸已極之時也,新野山僻小縣,人民稀少,糧食鮮薄,豫州不過暫藉以容身,豈真將坐守於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軍不經練,糧不繼日,然而博望燒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惇,曹仁輩
心驚膽裂:竊謂管仲、樂毅之用兵,未必過此。至於劉琮降操,豫州實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亂奪同宗之基業,此真大仁大義也。當陽之敗,豫州見有數十萬赴義之民,
扶老攜幼相隨,不忍棄之,日行十里,不思進取
江陵,甘與同敗,此亦大仁大義也。寡不敵眾,勝負乃其常事。昔高皇數敗於
項羽,而垓下一戰成功,此非
韓信之良謀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嘗累勝。蓋
國家大計,
社稷安危,是有主謀。非比誇辯之徒,虛譽欺人:坐議立談,
無人可及;臨機應變,
百無一能。——誠為天下笑耳!”這一篇言語,說得張昭並無一言回答。
座上忽一人抗聲問曰:“今
曹公兵屯百萬,將列千員,
龍驤虎視,平吞江夏,公以為何如?”孔明視之,乃虞翻也。孔明曰:“曹操收
袁紹蟻聚之兵,劫劉表
烏合之眾,雖數百萬不足懼也。”虞翻冷笑曰:“軍敗於當陽,計窮於夏口,區區求教於人,而猶言‘不懼’,此真
大言欺人也!”孔明曰:“
劉豫州以數千仁義之師,安能敵百萬殘暴之眾?退守夏口,所以待時也。今江東兵精糧足,且有長江之險,猶欲使其主屈膝降賊,不顧天下恥笑。——由此論之,劉豫州真不懼操賊者矣!”虞翻不能對。
座間又一人問曰:“孔明欲效儀、秦之舌,遊說東吳耶?”孔明視之,乃
步騭也。孔明曰:“步子山以
蘇秦張儀為辯士,不知蘇秦、張儀亦豪傑也:蘇秦佩六國相印,張儀兩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國之謀,非比
畏強凌弱,懼刀避劍之人也。君等聞曹操虛發詐偽之詞,便畏懼請降,敢笑蘇秦、張儀乎?”步騭
默然無語。
忽一人問曰:“孔明以曹操何如人也?”孔明視其人,乃
薛綜也。孔明答曰:“曹操乃漢賊也,又何必問?”綜曰:“公言差矣。漢傳世至今,天數將終。今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歸心。
劉豫州不識天時,強欲與爭,正如以卵擊石,安得不敗乎?”孔明厲聲曰:“薛敬
文安得出此無父無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間,以忠孝為
立身之本。公既為漢臣,則見有不誠之人,當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漢祿,不思報效,反懷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憤;公乃以天數歸之,真無父無君之人也!不足與語!請勿復言!”薛綜滿面羞慚,不能對答。
座上又一人應聲問曰:“曹操雖挾天子以令諸侯,猶是相國
曹參之後。
劉豫州雖
雲中山靖王苗裔,卻無可稽考,眼見只是織席販屨之夫耳,何足與曹操抗衡哉!”孔明視之,乃
陸績也。孔明笑曰:“
公非袁術座間懷橘之
陸郎乎?請安坐,聽吾一言:曹操既為曹相國之後,則世為漢臣矣;今乃專權肆橫,欺凌君父,是不惟無君,亦且蔑祖,不惟漢室之
亂臣,亦曹氏之賊子也。劉豫州堂堂
帝胄,當今皇帝,按譜賜爵,
何雲‘無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長,而終有天下;織席販屨,又何足為辱乎?公小兒之見,不足與
高士共語!”陸績語塞。
忽又一人大聲曰:“公好為大言,未必真有實學,恐適為儒者所笑耳。”孔明視其人,乃
汝陽程德樞也。孔明答曰:“儒有小人君子之別。君子之儒,忠君愛國,守正惡邪,務使澤及當時,名留後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務
雕蟲,專工翰墨,青春作賦,
皓首窮經;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且如
揚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閣而死,此所謂小人之儒也;雖日賦萬言,亦何取哉!”程德樞不能對。眾人見孔明對答如流,盡皆失色。
同坐上
張溫、
駱統二人,又欲問難。忽一人自外而入,厲聲言曰:“孔明乃當世奇才,君等以唇舌相難,非敬客之禮也。曹操大兵臨境,不思退敵之策,乃徒斗口耶!”眾視其人,乃
零陵人,姓黃,名蓋,字公覆,現為東吳糧官。當時
黃蓋謂孔明曰:“愚聞多言獲利,不如默而無言。何不將金石之論為我主言之,乃與眾人辯論也?”孔明曰:“諸君不知世務,互相問難,不容不答耳。”於是 黃蓋與魯肅引孔明入。至中門,正遇諸葛瑾,孔明施禮。瑾曰:“賢弟既到江東, 如何不來見我?”孔明曰:“弟既事劉豫州,理宜先公後私。公事未畢,不敢及 私。望兄見諒。”瑾曰:“賢弟見過吳侯,卻來敘話。”說罷自去。
魯肅曰:“適間所囑,不可有誤。”孔明點頭應諾。引至堂上,孫權降階而 迎,優禮相待。施禮畢,賜孔明坐。眾文武分兩行而立。魯肅立於孔明之側,只 看他講話。孔明致玄德之意畢,偷眼看孫權:碧眼紫髯,堂堂一表。孔明暗思: “此人相貌非常,只可激,不可說。等他問時,用言激之便了。”獻茶已畢,孫 權曰:“多聞魯子敬談足下之才,今幸得相見,敢求教益。”孔明曰:“不才無 學,有辱明問。”權曰:“足下近在新野,佐劉豫州與曹操決戰,必深知彼軍虛 實。”孔明曰:“劉豫州兵微將寡,更兼新野城小無糧,安能與曹操相持。”權 曰:“曹兵共有多少?”孔明曰:“馬步水軍,約有一百餘萬。”權曰:“莫非 詐乎?”孔明曰:“非詐也。曹操就兗州已有青州軍二十萬;平了袁紹,又得五 六十萬;中原新招之兵三四十萬;今又得荊州之軍二三十萬:以此計之,不下一 百五十萬。亮以百萬言之,恐驚江東之士也。”魯肅在旁,聞言失色,以目視孔 明;孔明只做不見。權曰:“曹操部下戰將,還有多少?”孔明曰:“足智多謀 之士,能征慣戰之將,何止一二千人。”權曰:“今曹操平了荊、楚,復有遠圖 乎?”孔明曰:“即今沿江下寨,準備戰船,不欲圖江東,待取何地?”權曰: “若彼有吞併之意,戰與不戰,請足下為我一決。”孔明曰:“亮有一言,但恐 將軍不肯聽從。”權曰:“願聞高論。”孔明曰:“向者宇內大亂,故將軍起江 東,劉豫州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今操芟除大難,略已平矣;近又新破荊 州,威震海內;縱有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願將軍量力而處之: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其不能,何不從眾謀士之論, 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權未及答。孔明又曰:“將軍外托服從之名,內懷疑 貳之見,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權曰:“誠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降操?” 孔明曰:“昔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 眾士仰慕。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又安能屈處人下乎!” 孫權聽了孔明此言,不覺勃然變色,拂衣而起,退入後堂。眾皆哂笑而散, 魯肅責孔明曰:“先生何故出此言?幸是吾主寬洪大度,不即面責。先生之言, 藐視吾主甚矣。”孔明仰面笑曰:“何如此不能容物耶!我自有破曹之計,彼不 問我,我故不言。”肅曰:“果有良策,肅當請主公求教。”孔明曰:“吾視曹 操百萬之眾,如群蟻耳!但我一舉手,則皆為齏粉矣!”肅聞言,便入後堂見孫 權。權怒氣未息,顧謂肅曰:“孔明欺吾太甚!”肅曰:“臣亦以此責孔明,孔 明反笑主公不能容物。破曹之策,孔明不肯輕言,主公何不求之?”權回嗔作喜 曰:“原來孔明有良謀,故以言詞激我。我一時淺見,幾誤大事。”便同魯肅重 復出堂,再請孔明敘話。權見孔明,謝曰:“適來冒瀆威嚴,幸勿見罪。”孔明 亦謝曰:“亮言語冒犯,望乞恕罪。”權邀孔明入後堂,置酒相待。
數巡之後,權曰:“曹操平生所惡者:呂布、劉表、袁紹、袁術、豫州與孤 耳。今數雄已滅,獨豫州與孤尚存。孤不能以全吳之地,受制於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與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孔明曰:“豫州雖 新敗,然關雲長猶率精兵萬人;劉琦領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 疲憊;近追豫州,輕騎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荊州士民附操者,迫於勢耳,非本心也。今將軍誠能與 豫州協力同心,破曹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則荊、吳之勢強,而鼎足之形成 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惟將軍裁之。”
譯文
魯肅回報孫權,孫權安排第二天召集文武於帳下,請臥龍先生來,升堂議事。 第二天,魯肅到驛館接孔明同往孫權大帳中。孔明只見張昭、顧雍等一班二十多位文武官員,峨冠博帶,整衣端坐。孔明一一見禮,之後在客位上落坐。 張昭等人看到諸葛孔明丰神飄灑,器宇軒昂,料他一定是來遊說的。張昭便率先開口試問孔明道:“我張昭乃是江東的小人物,早就聽說先生高臥隆中,自比管仲、樂毅,有這樣的事嗎?” 孔明回答道:“這只不過是亮平生的一個小可之比。” 張昭道:“新近聽說劉備劉豫州三顧先生於草廬之中,幸得先生,以為‘如魚得水’因而欲想席捲荊襄。如今荊襄卻一下歸屬了曹操,不知你們是何用意啊?” 孔明暗想:張昭乃是孫權手下的第一謀士,若不先難倒他,如何說服得了孫權?於是答道:“在我看來,我主取漢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劉備謙卑仁義,不忍去奪同宗兄弟的基業,因此將荊州推讓掉了。劉琮是個小孩子,聽任佞言,私自投降,致使曹操很猖獗。如今我主屯兵江夏,是另有良圖,這可不是等閒之輩所能理解的。” 張昭道:“如果是這樣,先生可就自相矛盾了。 先生自比管仲、樂毅,管仲輔佐桓公稱霸諸侯,一統天下;樂毅扶持微弱的燕國,拿下齊國七十多個城池。 這兩個人,可都是濟世之才啊!而先生只會在草廬之中笑傲風月、抱膝危坐。如今既然事從劉備,就該為百姓牟利益,除害滅賊。然而劉備在未得先生之時,尚能夠縱橫天下,割據城地;如今得了先生,人們更加仰望,就連三歲的幼童都說劉備是如虎添翼,不久漢室興旺,曹操可滅了。朝野上下無不拭目以待,對先生抱著極大希望。可為何自從先生跟了劉備,曹兵一來,你們就丟盔卸甲,望風而竄,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無容身之地。如此辜負了劉表遺願,令天下百姓大失所望。那劉豫州自從有了先生,為何反倒不如當初了呢?管仲、樂毅難道就是這樣的嗎? ——我的話愚魯直率,請先生不要見怪!” 孔明聽罷,無聲地笑了笑,說道:“大鵬展翅飛萬里,它的志向難道是那些小燕雀能認識的嗎?比如一個人得了多年的痼疾,應當先給他喝點稀粥,同藥一起服下。等到他肺腹調和、形體慢慢養得安穩些了,再用肉食補養,加上效力強的藥治療,這樣病根才能除盡,人得以全面康復。如果不等病人氣脈緩和,就給他吃烈藥和味道厚重的食物,想要求得平安,實在就難了。我主劉備,以前兵敗於汝南,寄靠在劉表門下,兵不到一千,將只關、張、趙雲,正像是到了病重危急的時刻。新野小縣地僻人稀糧又少,他不過是暫時藉以安身,怎可能長久坐守在那裡呢?但就是在這樣的處境條件下,卻能夠火燒博望,水淹曹軍,令夏侯惇等心驚膽寒。依我看來,就是管仲、樂毅用兵,也不過如此吧。至於劉琮投降曹操,豫州當時根本不知,且又不忍心乘亂奪取同宗之業;當陽之敗,豫州不忍丟下百姓,幾十萬人扶老攜幼相隨渡江,每日與民一同顛簸十餘里路而放棄去取江陵,真是大仁大義啊!寡不敵眾,勝負乃是兵家常事。昔日漢高祖劉邦多次敗給項羽,然而垓下一戰卻取得了決定性勝利,難道不是因為韓信為他出了良謀嗎?可韓信扶佐劉邦那么久,也沒得幾次勝利啊。因此說,國家大事,天下安危,要靠謀劃。那些誇誇其談、善於巧辯之徒,靠虛榮之氣壓人;儘管能夠坐著議論、站著高談,可是到了關鍵時刻應付各種形勢變化,卻什麼都不行了。 ——這才真正是叫天下恥笑的呀!”孔明一番話,說得張昭沒有一句可以對答。
這時座中一人忽然高聲問道:“如今曹公屯兵百萬,列將千名,虎視眈眈要踏平、吞食江夏,先生認為該怎么辦呢?” 孔明望去,乃是虞翻。孔明道:“曹操收並了袁紹蟻聚之兵,劫劉表烏合之眾,雖然百萬之軍,也沒什麼可怕。” 虞翻一聽冷笑道:“你們軍敗於當陽,計窮於夏口,區區求救於人,還說‘不怕’, 這可真是大言不慚啊!” 孔明道:“劉備不是只靠幾千仁義之師,就能抵抗百萬殘暴之眾的嗎?退守夏口是為了等待更好的時機。而如今,你們江東兵精糧足,且憑藉有長江之天險,有的人卻還想要主公孫權屈膝投降曹賊,而竟不顧天下人的恥笑。——從這一點來看,劉備難道是怕曹操的嗎?”虞翻被說得啞口無言了。
座中又一人發問道:“孔明先生難道想效法張儀和蘇秦來遊說我們東吳嗎?” 孔明一看,是步騭,回敬道:“步子山先生以為張儀、蘇秦是辯士,卻大概還不知道他二人也是豪傑吧;蘇秦佩掛六國相印,張儀兩次為秦國宰相,都是匡扶國家的謀士,可不是那些畏強欺弱、怕刀怕槍的人所能比的。君等只聽曹操虛發的假詐之詞,就嚇得想去投降,還竟好意思在這裡笑話蘇秦和張儀嗎?” 步騭也被問得說不出話了。
忽然,又有人問道:“孔明認為曹操是個什麼人呢?” 孔明看那人, 乃是薛綜,答道:“ 曹操乃是漢賊,這還用問嗎?” 薛綜道:“先生說得不對。漢朝歷代至今,天數眼看就要完了。如今曹公擁有三分之二天下,人都歸心與他。劉備不識天時,強要與之分爭,正是好比以卵擊石,怎能不敗呢?” 孔明這時厲聲說道:“薛敬文怎么能出此沒有君臣父子、沒有高低倫理之言呢?人生在天地之間,應以忠孝作為立身之本。薛公既然是漢臣,卻有不臣之心,應當打消這些思想,才是為臣的正道。曹操的祖宗食漢祿,卻不思報孝漢室,反懷有篡權叛逆之心,讓天下人憎忿,薛公卻說天數歸之曹操,真是無父無君、沒有綱常的人呀!我沒有必要同你講話,請不必多言了!”薛綜滿面羞慚,無話對答。
座上又有一人應聲問道:“曹操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可畢竟也是相國曹參的後代。劉備雖自說是所謂中山靖王的苗裔,卻沒有考證,人們親眼所見的,他只不過是一個編草蓆賣草鞋的俗夫罷了,有什麼資格來和曹操抗衡呢!” 孔明看去,原來是陸績。孔明笑起來,道:“曹操既然是曹相國的後代,就更證明他世代都為漢臣,而如今他卻手握王權,肆意橫行,欺君妄上,不僅是目無君主,而且是蔑視祖宗,不僅是漢室之亂臣,而且是曹氏之賊子。劉備是堂堂正正的漢室之胄,當今皇帝依據世宗祖譜賜與他官爵,你憑什麼說‘無可查考’呢?況且高祖就是從區區亭長開始建業起身的,織席賣鞋又有什麼可以為恥辱的呢?我看你真是小兒之見,怎能和高士一起理論!”陸績不禁閉口塞舌。
席中又一人說道:“孔明所言,都是強詞奪理,全不是正經之談,不必再說了。只請問孔明著有什麼經典之論嗎?” 孔明看他,是嚴峻,說道:“尋章摘句,是世上那些迂腐儒士的所為,哪能夠依此興國立事。古時候躬耕的莘伊尹,垂釣於渭水的姜子牙,還有張良、鄧禹等名士高人都沒見他們有什麼經典論著。——難道說你整天就光只是效仿那些酸腐的書生,區區於筆硯之間,數黑論黃、舞文弄墨而已嗎?”嚴峻垂頭喪氣地無以作答。
忽然一個人大聲說道:“諸葛公好說大話,未必有真才實學,恐怕到時恰恰要被文人學者所笑呢。” 孔明看那人,乃是程德樞,便回答道:“文人學者有君子與小人之分。作為君子的文人,忠君愛國,堅守正義,憎惡邪佞,盡力為時代做出自己的貢獻,美名傳於後世。而作為小人的學者,只鑽營雕蟲小技,用心於文墨,年輕時作賦,人老了把經都念完。筆下即便有千言,胸中卻沒有一點實實在在的計策。就像楊雄那樣,雖然以文章著稱於世,卻屈身於草莽強盜之手, 走投無路最後跳樓而死。這就是所謂的小人之儒。即使他每天吟詩作賦上萬言, 可又有什麼用呢!”程德樞也不能應對了。
眾人見孔明對答如流,全都已驚慌失色。 此時座中還有人想要問難孔明,忽然有個人從外面走進來,厲聲說道:“孔明乃是當世奇才,諸位以唇舌相難,可不是敬客之禮。曹操大軍壓境,你們不商討退兵之策,光在這裡鬥嘴!”眾人一看,是督糧官黃蓋黃公覆。黃蓋對孔明道:“先生何不將金石之論對我主說去?” 孔明道:“諸君不識時務,互相問難,容不得我不答。”
於是黃蓋和魯肅帶孔明進入中門,正巧遇到諸葛瑾,孔明給他兄長施禮。諸葛瑾說:“賢弟既然已來到江東,為何不來見我呢?” 孔明說:“弟已輔佐劉備,理當先公後私。公事沒辦完,不敢旁及私事。請哥哥見諒。” 諸葛瑾道:“ 賢弟拜見過吳侯, 就到我那裡敘話。”說完便走了。
魯肅對孔明囑咐道:“今天見到我家主公,千萬別說曹操兵多。” 孔明笑說:“亮自會隨機應變。” 他們來到大堂之上,孫權下階而迎,厚禮相侍,請孔明坐,眾文武分列兩旁,魯肅站在孔明邊上。孔明見孫權碧眼紫發,儀表堂堂,暗想,此人相貌不一般, 只能用話激他,不能光講道理。於是, 等孫權問起曹操現有多少兵馬時,孔明說有一百多萬。孫權道:“怕不是在詐我們吧?”孔明便將曹操原有的兵力,加上從袁紹、中原和荊州那裡新增的兵力算在一起,不下一百五十多萬。他方才說一百萬,是怕嚇著江東之士;且曹操手下戰將謀士都不下一二千。魯肅在旁一聽,驚慌失色,連忙向孔明使眼色不讓他再說了,孔明卻只裝作沒有看見。這時孫權又問:“曹操平了荊楚之地,還有其他圖謀嗎?” 孔明道:“他如今已沿江邊安營紮寨,準備戰船,不圖你們江東,又是想取哪裡呢?” 孫權道:“若他真有吞併之意,請先生替我想想該怎么辦。” 孔明道:“亮有一句話,只怕將軍不肯聽從。如今曹操勢力極大,威震海內,即便是英雄,也無用武之地,奈他不可。將軍要量力而行,若有能力與曹抗衡,不如趁早消滅他;若沒有能力對抗,不如聽從眾謀士的建議,投降曹操算了。如今,將軍嘴上說要降曹,心裡又不想降曹,形勢危急,卻總是拿不定主意,大禍可就要臨頭了!” 孫權道:“若像先生說的這樣,劉備為什麼不投降曹操呢?” 孔明道:“過去, 像齊國的田橫那樣的壯士都能堅守大義, 不容屈辱, 何況劉備是漢室宗親——事之不成乃是天意,怎么能自己就先屈服於他人之下呢!” 孫權聽了孔明這番話,不覺臉色頓變,站起身來拂袖而去,眾人一見,也都一笑而散了。 魯肅責怪孔明道:“先生為何說出這樣的話來? 幸虧我們主公寬洪大度,沒有當面責怪你,你的話過於藐視他了。” 孔明仰面笑道:“何必這樣不能容人呢!我自有破曹之計,他不問我,我怎敢說呢?” 魯肅忙道:“原來先生是有良策的,我這就去請主公來向你求教。” 孔明說:“我看曹操的百萬大軍,不過是一群小螞蟻罷了,只要我一抬手,它們就都成了粉末。” 魯肅經這么一說,便立即到後堂去見孫權。孫權一聽,轉怒為喜,道:“原來他是用話在激我。”於是又出來與孔明互致歉意,討教良策。
孔明說:“劉備雖新敗,但關雲長仍帶有精兵萬人;劉琦在江夏也有萬人。曹兵雖多,卻是遠道而來,征戰疲憊, 正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並且北方人不習慣於水戰。荊州之民依附於曹操,是迫於當時的形勢,而並不是出於本心所願。將軍如果現在能誠心誠意地和劉備結成聯盟,破曹之事必成。曹軍敗了,自然退回北方,那么荊州和東吳的勢力也就加強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也得以成形。成敗的關鍵即在眼下,就看將軍怎樣決斷了。”
論辯藝術
先守後攻
面對諸儒的詰難,諸葛亮
神態自若,一一作答,是為守,然而他又不甘於只是作答,每於答後發起攻勢。
東吳第一謀士張昭詰問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而最終卻使劉備“棄
新野,走
樊城,敗
當陽,奔
夏口,無
容身之地”,“是豫州即得先生之後,反不如其初也。”
張昭此問著實厲害,
李贄評此句曰:“
下得好毒手”。
諸葛亮笑著回答:“鵬飛萬里,其志豈群鳥能識哉?”以大鵬自況,志在萬里;將群儒比作群鳥,胸無大志。接下去運用
比喻論證的方法,人染沉疴,當用和藥糜粥。而不可用猛藥厚味,說明
劉備取勝尚需時日.又進一步用事實論證說明自己的觀點;“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軍不經練,糧不繼日,然而
博望燒屯,
白河用水,使
夏侯惇、
曹仁輩心驚膽裂:竊謂
管仲、
樂毅用兵,未必過此。”
此段諸葛亮以充分的事實為論據,對“自比管仲樂毅”之說予以論證,在鑿鑿事實面前張昭的非難不攻自破。諸葛亮將劉備的暫時之敗歸於三個原因:一是劉備仁義,不忍奪同宗基業,不忍捨棄赴義之民,甘與同敗;二是
劉琮孱弱,聽信妄言,暗自投降;三是劉備向日兵不滿千,將止關、張、
趙雲,“寡不敵眾,勝負乃其常事”,之後引用
漢高祖數敗於
項羽而垓下一戰成功作類比論證說明劉備失利是暫時的,而取得最後的勝利是必然的。進而歸納出漢高祖的最終勝利靠的是韓信之良謀,突出自己在劉備興復漢室大業中的重要作用。此段答張昭劉備得先生反不如初之問,水來土掩,滴水不漏。以上皆為防守之舉。接著話鋒一轉,將矛頭直指東吳群儒:“非比
誇辯之徒,
虛譽欺人;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誠為天下笑耳!”李贄評諸葛亮的反駁之論為“說盡今日秀才病痛”。諸葛亮此舉攻勢凌厲,使對方“並無一言回答”。此乃先守後攻、攻守有度之辯論策略。對
虞翻的“劉備大敗猶言不懼曹實為
大言欺人”之語,諸葛亮只以劉備寡不敵眾,退守夏口,以待天時相應,是為防守,隨即便有“江東兵精糧足,且有長江之險,猶欲使其主屈膝降賊,不顧天下恥笑”之語來反攻,使虞翻不能對。後對
步騭、薛綜等人的發難,孔明莫不用此先守後攻之法對之,使東吳的儒者一個個敗下陣來。
此法妙極。因有群儒詰問在先,不容不答,故宜先守,且守得從容,既曲盡事理,又詳陳事實,將對手的詰問一一化解;又因群儒來者不善,多有惡意,便於守住陣地後發起反攻,使論辯進退有致,引人入勝。設若只守不攻,則必陷被動境地;若只攻不守,失去了據理陳詞的部分,使論辯僅僅停留在口舌之爭,則缺乏以理服人的成分。
語帶雙機
諸葛亮以其高超的語言技巧使整個論辯過程精彩紛呈,於有限的語句中蘊含極深的意味,嚼之
余香滿口。在談到劉備新敗之因時,諸葛亮說劉琮“暗自投降”,意在嘲諷東吳主降之士,“非等閒可知也”,示張昭等皆等閒
無能之輩;又雲“社稷安危,是有主謀”,寓昭等無定國安邦之策,反以
妖言惑主,實禍國殃民之人。
步騭指出諸葛亮欲效
張儀、蘇秦的遊說之舉,諸葛亮卻淡化張儀蘇秦二人的辯士身份,而突出其豪傑的本色,強調二人“皆有匡扶人國之謀”,點出儒者們無勇無謀,只知巧言論辯,實則貪生怕死的本質。諸葛亮避開某些辯士為一已之利益而遊說的特點,在突出其“匡扶人國”大志的同時,也為自己
張目,我為匡扶人國而來,你們卻為葬送人國而辯,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陸績以曹操是相國曹參之後,劉備出身無可稽考相詰,“眼見只是織席販屨之夫耳,何足與曹操抗衡哉!”諸葛亮先不直接回答問題,而是輕蔑地一笑,“公非袁術
座間懷桔之陸郎乎?”諸葛亮此處提及此事,表面看來似屬閒筆,實則頗有深意。懷桔之事本為盡心事孝之典範,然而畢竟是小兒所為,懷桔小兒之論必是小兒之見,自然“不足與
高士共語”。
諸葛亮答程德樞之語可分為兩層內容。一是論君子之儒的風采,“忠君愛國,守正惡邪,務使澤及當時,名留後世,”表面上為君子之儒正名,實為夫子自道也;二是畫小人之儒的嘴臉,“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對大敵當前而群儒
一籌莫展予以辛辣的諷刺,且以揚雄屈身事莽下場可悲昭示東吳小人之儒不顧氣節屈膝投降必將留下
千古罵名。
語帶雙機之辯術充分顯示了諸葛亮的論辯技巧,一石二鳥,
弦外有音,以極精煉的語句表達極豐富的內容,頗具戰鬥力。似不經意中顯出智慧,信手拈來時愈見功力。給人留下充分的想像餘地。
各個擊破
對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方法擊敗對方,是諸葛亮舌戰群儒的又一大特色。
對張昭,由於他是東吳重臣,第一謀士,諸葛亮採取
擒賊先擒王的策略,娓娓道來,嚴密防守之後大舉進攻,使張昭無一言可對。對張昭的反駁洋洋灑灑,周密細緻,絲絲入扣,而對以下諸儒則多以簡潔明快的對答迅速結束戰鬥,不與多做糾纏。
在整個過程中,諸葛亮的論辨藝術發揮得酣暢淋漓,他面對群儒潮水般湧來的詰難,沉著應戰,或引經據典,或轉換論題,或厲聲責問,或
反唇相譏,可謂得心應手,遊刃有餘。如以韓信之謀,揚雄之死來作為論據幫助申明觀點;對
步騭的“孔明欲效儀、秦之舌,遊說東吳耶?”之論棄之不理,而從蘇、張二人豪傑本色入手,轉守為攻;對薛綜則厲聲責問:“薛敬文安得出此無父無君之言乎!”諸葛亮抓住儒者鼓吹忠孝為本的特點,以“君父”兩個
正大堂皇的字眼喝倒薛綜,實在是擊到了對手的致命之處,薛綜自然“
滿面羞慚”;對陸績,諸葛亮以不溫不火的語調反唇相譏,指出其以出身論英雄的
荒誕不經,使陸績語塞。而對嚴峻的“治何經典”之法,諸葛亮只以三句話回應,首先認為“
尋章摘句”者為“世之腐儒”,並不能“
興邦立事”;既而舉例,伊尹、
姜子牙、
張良、
陳平、鄧 、“皆有匡扶宇宙之才”,而並未死鑽書本;最後總括為“
舞文弄墨”只是書生所為。短短數語,有理有據,在一連串的古聖今賢的列舉中反襯出書生的無用,從而使以治經典為榮的嚴畯低頭喪氣。
詳略的不同、論辯方法的不同顯示出諸葛亮的機動靈活,詳答老辣者,略對淺薄者,揮揮灑灑,左右逢源,嘻笑怒罵,皆成文章,著實令人嘆服。
語勢磅礴
整個論辯過程中,諸葛亮語勢磅礴,使對方懾服於他的語言威力,只有招架之功,而無反擊之力。這一點突出體現在他的反問語氣的運用上。如反詰張昭:“鵬飛萬里,其志豈群鳥能識哉?”“豫州不過暫藉以容身,豈真將坐守於此耶?”“昔高皇數敗於項羽,而垓下一戰成功,此非韓信之良謀乎?”反擊
步騭:“君等聞曹操虛發詐偽之詞,便畏懼請降,敢笑蘇秦、張儀乎?”對陸績:“且高祖起身亭長,而終有天下;織席販屨,又何足為辱乎?”對嚴 :“豈亦效書生,區區於筆硯之間,數黑論黃,舞文弄墨而已乎?”……一連串的
反問句,語勢強烈,
咄咄逼人,我們可以說,諸葛亮舌戰群儒只所以耐人尋味百讀不厭,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論辯過程語勢的力量。在以理服人的基礎上,諸葛亮更以其語言的氣勢壓倒了對手。
就語句而言,也突出顯示了諸葛亮語言的氣勢。善用短句、排比對偶句該是其突出的特點。短句的使用簡潔明快,適於論辯;
排比句對偶句更有“壯氣勢廣文義”的
修辭特徵,如“甲兵不完,城郭不固,軍不經練,糧不繼日”極言劉備當時所處的劣勢地位;諷小人之儒,則有“惟務
雕蟲,專工翰墨,青春作賦,
皓首窮經,”可謂數盡小人儒者之弊。非語言大家無此上乘之作。
語勢磅礴源於
理直氣壯,“理直”是因,“氣壯”是果。在諸葛亮的意識中,此番東吳之行乃為正義而來,故而正氣浩然,處變不驚。瀟灑的風度、廣博的學識,使對手在氣勢上先輸了三分,加之諸葛亮一陣窮追猛打,遂有破竹之勢。
綜觀舌戰群儒的整個過程,諸葛亮在東吳諸儒的詰問中從容做對,
侃侃而談,縱橫捭闔,遊刃有餘,終使“張昭並無一言回答”,“
虞翻不能對”, “
步騭默然無語”,“薛綜滿面羞慚,不能對答”,“陸績語塞”,“
嚴畯低頭喪氣不能對”,“程德樞不能對”,以至眾人“盡皆失色”。真可謂三寸之舌能抵百萬之兵。
總之,諸葛亮舌戰群儒風頭出盡,其嫻熟的論辯技巧令人折服,堪稱經典,值得當今習此道者深味。
辨析概括
東漢末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較有實力的軍閥大都被他消滅了,惟獨劉備和孫權還有發展壯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併這兩股勢力還比較難。於是,曹操就派人拿著他的書信去東吳,想和孫權聯手消滅劉備。
孫權手下的謀士大都主張降曹自保,只有魯肅主張聯劉抗曹。但魯肅自知難以說服孫權和東吳的文臣,特意請諸葛亮來當說客。
魯肅引諸葛亮見了東吳的一群謀士,這些人並非
泛泛之輩,個個。都是有學問的人。東吳第一大謀士張昭首先發難,說:聽說劉備到你家裡三趟,才把你請出山,以為有了你就如同魚得了水,想奪取
荊襄九郡做根據地。但荊襄已被曹操得到,你還有什麼主意呢?
諸葛亮心裡想,如果不先難倒張昭,就沒辦法說服孫權聯
劉抗曹了。諸葛亮說:劉備取荊襄這塊地盤,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奪取同宗的基業,才被曹操撿了便宜。現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圖大計,等閒之輩哪懂得這個。國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實學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論道,碰上事兒,卻拿不出一個辦法來,只能為天下人恥笑。一番話,說得張昭啞口無言。
之後,一個謀士問:曹操屯兵百萬,將列千員,你說不怕,吹牛吧你。諸葛亮答:劉備退守夏口,是等待時機,而東吳兵精糧足,還有長江天險可守,卻都勸孫權降曹,丟人吧你。
東吳的謀士一個接一個地向諸葛亮發難,先後有七人之多,都被諸葛亮反駁得有口難辯。
孔明簡介
諸葛亮(181—234年),三國時傑出政治家、
戰略家、外交家。字
孔明,號
臥龍。諸葛亮於
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於琅邪陽都(今山東
沂南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
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
司隸校尉(衛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
諸葛圭,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章氏病逝,諸葛亮8歲喪父,與弟弟
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
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
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
劉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