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場講演

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場講演

《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場講演》是梁啓超著、彭樹欣選評的文集,首次出版於2021年4月。

20世紀20年代,梁啓超傾注全部熱情的三十場講演提到了教育的出路和青年的自救。這些問題依然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梁啓超的聲音跨越了一百年,如今聽來格外溫暖、振聾發聵。該書全面收集梁啓超關於教育和青年主題的講演稿,時間跨度為1914年至1927年,共30篇,附錄一篇。編者精校整理,並加前言、導讀、題解、簡注,梳理脈絡,詳解背景,深度關聯歷史與當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場講演
  • 作者:梁啓超著、彭樹欣選評
  • 文學體裁:文集
  • 首版時間:2021年4月
  • 字數:200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鑑賞,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梁啓超終身服膺傳統的修身之學。他不僅身體力行,還以講演的方式在中國各大學校、學會宣揚修身的學問。該書全面收集梁啓超關於修身方面的講演稿,幾乎包括了他中晚年所有的此類文稿,時間跨度為1914年至1927年,共31篇。內容主要涉及梁啓超的人生觀、修身思想。其中,《治國學的兩條大路》和《讀書法講義》(節選)等篇目談到了修身體驗性學問與其他學術研究的不同,以及治修身之學的方法;《在清華學校之演說(學生自修三大要義)》《在廣東高等師範學校演說詞(學生之自覺心及其修養方法)》《在南開學校演說詞》等篇目談到了具體的修身方法;《“知不可為而為”主義與“為而不有”主義》《美術與生活》《敬業與樂業》等篇目談到了他“趣味主義”的人生觀與美學觀;《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系統闡發了他對王學的理解。
梁啓超講演前經常不寫講稿,講演辭多由聽講者記錄而成。有傳說他在打麻將時起腹稿,王森然記載:學界常請梁先生講演,而事到眼前,絕不作預備,而是“紅中白板”聲如故,同座代為著急,而先生笑曰:“予正利用博戲時間,起腹稿耳。”故每賭必輸,或有勸止者,先生曰:“骨牌足以啟予智竇,手一撫之,思潮汩汩來,較尋常苦索,難易懸殊,屢驗屢效,已成習慣。”聞者粲然而笑。此雖是趣聞,但梁啓超的才華可見一斑,所以講演才有迷人的魅力和神奇的效果。

作品目錄

代前言:哀鸞孤桐上,清音透百年/劉海濱
導讀
1.知命盡性——1914年6月21日在孔教會之講演
2.君子之養成——1914年11月5日在清華學校演說詞
3.我們向蔡松坡先生學什麼——1916年12月14日在蔡鍔先生追悼會場演說詞
4.以自覺心開拓命運——1916年12月15日在上海南洋公學之演說詞
5.人格之養成——1916年12月15日在上海青年會之演詞
6.良能增進之教育——1916年12月21日在江蘇教育總會之演說
7.學生自修之三大要義——1917年1月10日在清華學校之演說
8.讀書莫以做官為志——1917年1月15日在北京各學校歡迎會之演說
9.學生之自覺心及其修養方法——1917年1月在廣東高等師範學校演說詞
10.一己之人格立,國家方有希望——1917年1月31日在南開學校演說詞
11.“知不可為而為”主義與“為而不有”主義——1921年12月21日北京哲學社公開講演
12.趣味教育與教育趣味——1922年4月10日在直隸教育聯合研究會講演
13.教育家的自家田地——1922年8月5日為東南大學暑期學校學員講演
14.學問之趣味——1922年8月6日在東南大學為暑期學校學員講演
15.美術與生活——1922年8月12日在上海美術專門學校講演
16.敬業與樂業——1922年8月14日在上海中華職業學校講演
17.什麼是新文化——1922年8月31日在長沙第一中學
18.為學與做人——1922年12月27日為蘇州學生聯合會公開講演
19.教育套用的道德公準——1922年在南京金陵大學講演
20.治國學的兩條大路——1923年1月9日為東大國學研究演講
21.為學的首要,是救精神饑荒——1923年1月13日東南大學課畢告別辭
22.怎樣的涵養品格和磨練智慧——1924年6月在清華學校講演
23.政治家之修養——1925年12月為清華大學政治學研究會所作講演
24.創造新學風——1926年11月清華研究院茶話會演說辭
25.蔡松坡與袁世凱——1926年12月25日在清華大禮堂講演
26.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1926年12月在北京學術講演會及清華學校講稿
27.陸王學派與青年修養——1927年2月5日在司法儲才館講演
28.學問的趣味與趣味的學問——1927年3月5日在司法儲才館講演
29.知命與努力——1927年5月22日在華北大學講演
30.最後的談話——1927年初夏與清華研究院學生同游北海
31.附錄:讀書法講義——1927年為商務印書館函授學社國語科所作

作品鑑賞

《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場講演》記錄了梁啓超在20世紀10—20年代對青年人所做的演講內容。之所以將這些聽眾稱為“新新青年”,是因為這些聽眾相比於“五四”一代的“新青年”,已經是又一代新人。梁啓超對這些“新新青年”進行演說的目的,則是想要“救救青年”:“天下最傷心的事,莫過於看著一群好好的青年,一步一步的往壞路上走。”梁啓超將當時的教育稱為“販賣智識雜貨店”的教育,這樣的教育雖然是“新式教育”,卻已弊病纏身。於是他向青年人疾呼:“諸君啊!你到底還要做人不要,你要知道危險呀!非你自己抖擻精神,想方法自救,沒有人能救你呀!”當時的“70後”梁啓超對“90後”和“00後”發聲,重點回應青年人普遍關心的三個問題——在外界誘惑和壓迫無法忽視的時刻,如何保持個人的人格?在人生遭遇憂患痛苦之時,如何才能獲取精神的安慰?在學問和事業遭遇挫折時,如何才能繼續向前?
在教育方面,梁啓超將教育分為知育、情育、意育,分別對應著孔子說的知者不惑、仁者無憂、勇者不懼。知育教導人們學識和智慧,仁育指導學生不計較成敗得失,意育指的則是意志鍛鍊和自制能力。在他看來,現代學校販賣的不過是知、情、意中的“知”,而這“知”僅有常識和學識,缺少總體的智慧,簡直是“智識雜貨鋪”。向來人們只重視智識饑荒,卻無視精神饑荒,卻不知“無精神生活的人,知識愈多,痛苦愈甚,作歹事的本領也增多”。
梁啓超的勸告雖然是原則性的,亦有著可實踐感。他從《論語》與《老子》化出“知不可而為”與“為而不有”主義,強調知行合一和在事上磨鍊的做法。“知不可而為”語出《論語·憲問》,指的是做事情即使知道不能得到預料的後果,甚至沒有結果,應該做的還是應當去做。成敗得失的算盤不必打得太精密,一來因為世間的成敗都是相對的,二來趨利避害的人總要面對無限的猶疑和驚恐。梁啓超引用孔子所說的“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倡導做事應當為了喜歡和樂趣,而並非因為外部鞭策,正因為有此態度,事事才能變得“不亦樂乎”,減去許多惑、憂和懼,將精神安定住。“為而不有”講的是不以占有為目的,不為了金錢、名譽等目的去作為,這是梁啓超對老子思想的概括。在“為而不有”的過程中,實現“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意思就是,要幫助人,自己卻更有,要給予人,自己卻更多。“知不可而為”與“為而不有”,本質上都是將無聊的關於人生利弊的計較一掃而空。
梁啓超重視創造與勞作的樂趣,總將趣味放在第一,反對毫無趣味的倦怠勞作。在1903年遊歷過北美大陸之後,他比較了海外華人之於西方人之不足,最終舉出四點。前三點分別是有族民資格而無市民資格、有村落思想而無國家思想、只能受專制而不能享自由,最後一點最為根本,在於無高尚目的。所謂“高尚目的”是對空間上的衣食住之外的更大目的,是在時間上的現在安富尊榮之外的更大目的,有了這個高尚目的,人們才能繼續進步,否則就會為僅僅是自身的利益、當下的得失糾結停滯,“故其營營者只在一身,其所孳孳者只在現在。”
厭倦是人生墮落的初始,這一思想在梁啓超對青年人的演講中有直接的體現,因為人生總是要勞作來維持生命的,如果厭倦勞作,那等於活活將自己關在“第十八層地獄”。梁啓超也承認,對現在環境的不滿乃至厭倦是人類常有的心理,厭倦而不能逃脫往往是苦惱的根源,然而,肉體上既已被環境捆死,那么就要宣告精神上的獨立,如文學上想像的桃花源、哲學家的烏托邦,都是超越現實世界的自由天地。還有,對於厭倦根本的救治辦法是從勞作中看出快樂,“看得像雪一般亮,信得像鐵一般堅”,從自己的勞作中得到快樂,形成一個別人搶不走奪不去的“自己的園地”。
梁啓超為青年的困惑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不管是知不可而為、為而不有,還是趣味主義,都主要建立在對西方流行的“科學萬能論”的反思之上以及對傳統資源的再運用,陽明心學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成為了他演講的重要綱領之一。

作品影響

舉辦活動
2021年5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攜新書《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場講演》,邀請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許紀霖教授、復旦大學歷史系鄧秉元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唐小兵教授,做客上海中心朵雲書院旗艦店,舉辦“年輕人,你在焦慮什麼?”讀書分享會暨新書發布活動,共同討論梁啓超對“新新青年”的演講內容,以及今天的年輕人該如何面對精神空虛和迷茫焦慮的問題。
榮譽表彰
2022年1月24日,《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場講演》入選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21年度世紀好書”。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場講演》
2021年4月
上海古籍出版社
978-7-5325-9907-3

作者簡介

梁啓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1890年起師從康有為。1895年在北京與康有為發動“公車上書”,參加強學會,旋為上海《時務報》主筆。1897年任長沙時務學堂總教習。1898年參加“百日維新”,同年變法失敗,逃亡日本,先後創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1913年歸國,加入共和黨,不久又組織進步黨,並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晚年在清華大學講學。一生著述宏富,涵蓋政治、經濟、哲學、法學、歷史、新聞、語言、宗教等領域。其著作編為《飲冰室合集》。
彭樹欣,江西財經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長期致力於梁啓超思想及儒學研究,出版有專著《古代人生哲學在晚清民國的生存狀況——以梁啓超為中心》,整理評註《梁啓超修身三書》《我們今天怎樣做父親:梁啓超談親職教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