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貢鹽業漫長的發展進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支人數眾多、技術精湛、分工細密的鹽工隊伍。他們世代相傳,創造了一整套巧奪天工、無與倫比的井鹽生產技術和工藝,他們先後開鑿了1.3萬多眼鹽滷和天然氣井,使自流井鹽業聲譽日隆,讓中華鹽都名聞遐邇。自貢鹽工用開拓精神托起鹽都脊樑,也為獨具魅力的井鹽文化提供了豐厚的文化遺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貢鹽工
- 定義:自貢地區從事鹽業工作的工人
在自貢鹽業漫長的發展進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支人數眾多、技術精湛、分工細密的鹽工隊伍。他們世代相傳,創造了一整套巧奪天工、無與倫比的井鹽生產技術和工藝,他們先後開鑿了1.3萬多眼鹽滷和天然氣井,使自流井鹽業聲譽日隆,讓中華鹽都名聞遐邇。自貢鹽工用開拓精神托起鹽都脊樑,也為獨具魅力的井鹽文化提供了豐厚的文化遺存。
在自貢鹽業漫長的發展進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支人數眾多、技術精湛、分工細密的鹽工隊伍。他們世代相傳,創造了一整套巧奪天工、無與倫比的井鹽生產技術和工藝,他們先後開鑿了1.3萬多眼鹽滷和天然氣井,使自流井鹽業聲譽日隆,讓中華鹽...
兩千多年來,自貢鹽工靠人力在鹽場上先後開鑿了13000多口鹽井,累計生產食鹽7000多萬噸、天然氣300多億立方米。在保存下來的眾多鹽井中,除有名的大公井、焰陽井、發源井等遺址外,更著名的有: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東源井,開採...
自貢鹽場號子(鹽工號子)是歷史遺蹟主類中非物質類文化遺存亞類中的傳統音樂基本類型,是井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鹽場號子”就是由鹽場工人們勞作時的吆喝演化而來,是鹽都自貢傳承千年的民間音樂,是井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表現力...
四川省自貢市是以盛產井鹽著稱。自貢開採井鹽已有 2000年的歷史。據記載,歷代鹽工在自貢先後鑽井13000多口,有的 井深達1000米,即使以平均300米計,等於鑿穿了400多座珠穆朗峰。自貢鑿井製鹽是從東漢開始的,宋代就有卓筒井了,是...
自貢火神廟 簡介 火神廟又名炎帝宮,由自貢鹽場的燒鹽工人發起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修建。除拜神求佛外,還起到協調工人間糾紛和處理同行間事務方面的作用。其建築風格屬於兩層樓的抬梁式木結構建築,門樓和戲台融為一體,戲台兩側...
《鹽工怒火》於1973年5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四川省新華書店發行,編文肖翔、曾伯言,繪畫李錛、石美鼎,印數25萬冊,計90頁,定價0.11元。這是自貢市自1966年“文化大革命”以來,推出的第一部反映本土鹽業工人在舊社會的苦難生活...
自貢鹽幫菜,是千年鹽都孕育出的飲食文化奇葩,屬川菜亞系,鹽幫菜是四川省唯一一個由地級市擁有的自成體系的菜系,是川菜的一顆明珠,也是自貢井鹽文化的獨特符號。自貢鹽幫菜由鹽商菜、鹽工菜、壩壩筵、家常菜等組成,主要按所用原...
該劇將鹽井開鑿和紅軍長征、抗日戰爭等事件聯繫,體現鹽工為國奉獻的主題。《鹽神》是自貢市文廣新局出品、自貢市歌舞曲藝演藝有限責任公司創排的大型原創民族歌劇,2018年3月14日晚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進行了演出,入選由文化部主辦的“...
展有大型雕塑鹽井鑿井工人。只見鹽工身材魁梧,手握100餘公斤重的鑿井鑽頭(俗稱“鐵銼”),正用力鑿向臉盆大小的井口(俗稱“井帽子”)。鐵銼和井帽子都是從自貢鹽場徵集而來,是當年鹽場工人使用過的。西廊展廳 人工挖掘井陳列廳 ...
中國竹纜鑽井法技術發明於宋代慶曆皇祐年間,自貢是卓筒井開採井鹽發祥地之一,更是深井開採科學技術體系發明創造集大成者,開創出了一套完整而精湛的鑿井、修治井技術和采鹵採氣工藝流程。卓筒井在遂寧市大英縣境內還保留有41口,分布...
四川省自貢市井鹽的采滷製鹽史,可上溯到東漢章帝時期,聞名於唐宋,鼎盛於明清;在清鹹豐、同治年間成為四川井鹽業中心,其井鹽遍銷於川、滇、黔、湘、鄂諸省,供全國1/10的人口食用。史料記載 據記載,歷代鹽工在自貢先後鑽井13000...
自貢是井鹽之都,有1900多年的井鹽開採、生產、販運、銷售、急國之需、予民以利的輝煌歷史。自貢,一座在鹽工的脊樑上,在鹽商的算盤裡,在鹽幫的馬蹄中建立起來的“千載鹽都”。 得天獨厚的成鹽條件,近兩千年的井鹽開採歷史,這座...
從1938年起,全鹽場開始大量起復鹵井,增加鹽灶,提高產量,加運鹽斤,抗戰八年自貢鹽產年均24.45萬噸。戰前的自貢鹽產量在四川鹽產總數中的比重已下降至45%,到了1939年即上升到54%,而在1945年就占了全川鹽產量的60%。自貢鹽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