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

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

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位於四川省自貢市自流井區釜溪河畔的龍鳳山下,占地面積約3200平方米,是中國較早設立的專業博物館之一,也是中國唯一的鹽業科技史博物館。

始建於1959年3月,以西秦會館為館址,於1959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以中國井鹽歷史文物為重要展示內容,主要陳列有《中國井鹽科技史陳列》《自貢鹽業地質陳列》《自貢鹽稅史陳列》。截至2023年4月;博物館總計有館藏文物18424件。辦有刊物《鹽業史研究》。

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自貢世界地質公園內景點,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是中國科技史專業博物館,同時也是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四川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的中國7個有特色的專業博物館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
  • 地理位置:四川省自貢市自流井區解放路173號
  • 占地面積:3200 m
  • 類別:文物系統國有博物館
  • 景點級別:AAA級 
  • 投用時間:1959年10月12日 
  • 開放時間:全年:周一至周日 08:30-17:30
  • 門票價格:成人35元;學生半價
  • 館藏精品岩口簿
歷史沿革,建築布局,基本陳列,綜述,井鹽科技史陳列序廳,西廊展廳,正殿,建築特色,館藏文物,岩口簿,治井工具,工具分類,打撈工具,契約帳冊,學術研究,科研工作,專題研究,文物價值,文化活動,活動建設,學術活動,出版作品,聯合辦展, 作用價值,所獲榮譽,機構設定,參觀信息,地理位置,交通路線,開放信息,票務信息,

歷史沿革

1959年,由鄧小平同志倡議在西秦會館內建立了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
1962年,推出了首屆鹽業史基本陳列。這屆陳列幾經調整,幾度消長,奠定了鹽業歷史博物館基本陳列的雛形。
1981年展出後,該館又不斷修改和完善,先後經過3次較大的調整。
198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博物館》季刊對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做了較為詳細的介紹。
1983年,中國在倫敦召開的國際博協會議上,將該館作為全國最具代表性的七個博物館之一進行介紹。
1986年,進行了更新改造。
1992年以來,先後舉辦臨時展覽100多個。
1998年,首次與市內12所學校簽定了共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公約。該館引進和組織精品展覽,做好接待、講解、服務工作。館裡派出專家、專業人員、講解員奔赴部隊、大中國小校宣講鹽業歷史、名城自貢、書法藝術等。
2016年,富順縣人民政府與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在獅市鎮獅子灘社區會議室簽約合作建設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獅市分館項目。
2020年5月,啟動增掛“自貢博物院”“自貢市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兩塊牌子的相關工作;11月,增掛“自貢博物院”“自貢市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兩塊牌子獲中共四川省委機構編制委員會、中共四川省委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准。

建築布局

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現管理西秦會館吉成井鹽作坊遺址兩個大陸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收藏、研究和陳列中國井鹽歷史文物為基本功能。現收藏有可移動文物18214件,基本陳列有中國井鹽科技史、自貢鹽業地質陳列、自貢鹽稅史陳列。
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
製作鍋巴鹽
該館館址由兩座古建築組成,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秦會館及其附屬建築,占地6303平方米;一是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王爺廟,占地705平方米。
鹽運商會館王爺廟,是反映清代井鹽生產和運輸的現場陳列。

基本陳列

綜述

截至2020年,該館收藏有關井鹽發展的史籍、文獻和檔案資料,現有文物總計1975件套,其中歷史文物426件套、鹽史文物730件套、標本化石819件套。有431件套被鑑定為珍貴文物,其中一級文物55件套。其中鹽井傳統鑽鑿和修治井工具503件,是中國保留的較為完整的古代頓鑽工具群。這些不同時期、不同形制和用途的工具,體現了歷代鹽工創造的井鹽技術和工藝,標誌著中國鑽井技術的發展。館藏清乾隆至民國時期的井灶經營契約、岩口簿、帳冊,對研究科技史和社會經濟史具有價值。

井鹽科技史陳列序廳

展有大型雕塑鹽井鑿井工人。只見鹽工身材魁梧,手握100餘公斤重的鑿井鑽頭(俗稱“鐵銼”),正用力鑿向臉盆大小的井口(俗稱“井帽子”)。鐵銼和井帽子都是從自貢鹽場徵集而來,是當年鹽場工人使用過的。

西廊展廳

  • 人工挖掘井陳列廳
展有鑿井技術的發展沿革。在這裡可以了解到卓筒井的鑿井方法,卓筒井被稱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世界石油鑽井之父”,是世界古代科技的瑰寶。
  • 自流井深井鑿井技術陳列廳
展示了中國歷代井深表。自貢燊海井是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採用衝擊式頓鑽鑿井法於1835年鑽成,深度達1001.42米,它的鑽成標誌著中國古代鑽井技術的成熟。

正殿

  • 製鹽技術陳列廳
展有古代製鹽情景模型。從館內的圖片和文物可以看出,早期人們挖掘鹽井的方式與挖掘水井並無多大差異,使用的工具都是鋤、鍤、錘、耜等,完全靠人力挖掘、破碎岩石完成。
博物館從鑽井、采鹵、天然氣開採、製鹽等方面再現了井鹽生產技術的演進和發展,表現了以深井鑽鑿技術為中心的古代井鹽生產工藝,體現了歷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才能。

建築特色

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所在的西秦會館內保存了大量精美的木雕石刻,是中國古建築寶庫中的精品,也是鹽業發展史上的珍貴文物。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館體是一座由陝籍鹽商集資修築的同鄉會館,融明清兩代宮廷和民間建築風格於一體。保存完好的碑文、木雕、石刻、泥塑,是研究鴉片戰爭前清代社會生活、經濟狀況、宗教藝術的實物標本。博物館的館址“西秦會館”歷時十六載竣工,建築設計精巧,結構繁複,融宮廷建築與民間建築風格於一體,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徵和個性,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的瑰寶。

館藏文物

岩口簿

鹽史文物主要是反映井鹽鑽井、采鹵、輸鹵、製鹽的生產工具和設備,鹽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契約、帳冊和當時採用傳統方式鑽井的原始記錄——岩口簿等。
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
岩口簿

治井工具

在井鹽生產工具和設備中,大量地是井鹽鑽治井工具。共珍藏有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井鹽鑿治井工具130餘種,約400多件。這些工具形態各異,輕重、長短比例懸殊,有的長達5米,有的又不足1米;既有重達數百公斤者,又有輕為幾公斤的。

工具分類

按用途分,鑿治井工具包括用於正常鑽進的鑽頭,用於特殊作業的鑽頭,打撈工具,補腔工具,測井工具和修治木柱工具等幾大類。在這些工具中,鑿井工具長大粗重,鋒刃鋼利,既能適應鑽鑿不同岩層和不同井段的需要,又能滿足井下特殊作業的要求,把鹽井鑿達上千米,這在當時是具有世界領先地位的輝煌成就。
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
修井治井工具

打撈工具

打撈工具則構思巧妙,製作精巧,種類繁多,各具神通,能夠成功地取出掉入井內的各種物件和排除井下發生的事故。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自貢鹽場的工匠正是採用這些工具,創造了世界鑽井史上的奇蹟,鑿成了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為人類文明館做出了貢獻。館藏鑿治井工具,既是中國勞動人民聰明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載體,它表明了中國古代鑽井技術的技藝和水平。
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
采鹵井架

契約帳冊

館藏鹽業契約和經營帳冊亦是珍貴的鹽業歷史文物。館藏鹽業契約形成時間上起清乾隆時期(1736—1795年),下至民國37年(1948年)。這兩百多年間,正值中國封建經濟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的歷史階段,這些契約再現了社會經濟活動的若干方面,反映了清代以來自貢鹽業的經營管理和井灶租佃關係,是研究生產關係的發展演變,特別是井鹽業資本主義萌芽的珍貴史料,具有重要的收藏和研究價值。鹽業經營帳冊則系統地反映出井鹽業的生產經營,是鹽史文物中的珍品。
館藏岩口簿是反映清代以來井鹽鑿井成就的珍貴文物。它記載了鑽前準備、鑿井過程中每道工序使用的工具、每天鑿井的進尺,岩層情況、井下發生事故的原因和處理事故採取的措施與辦法等內容。岩口簿中保存的傳統鑿井工藝和地質資料是罕見的,是研究清代以來鑿井工藝、地質鑽井錄井和古代科學技術的珍貴文獻,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歷史價值。
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
契約-同盛井約
文物保護
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在館外保護和復原了開鑿於1772年的小橋井,1835年鑿達1001.42米,在世界上率先突破千米深度的燊海井
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建有古籍檢測養護室,配備了養護專用工具,如多功能文物養護工作桌、萬能支架顯微鏡、字畫拷貝台、白度測定儀、去離子水製備機、紙張耐折度測試儀、紙張透氣度測定儀、撕裂度測定儀、紙漿補書機等。
在井鹽史研究過程中,80年代中期以來,該館開始將科研與鹽業遺址、遺蹟的考察相結合,與搶救、保護鹽業文物相結合,多次組織了四川境內的鹽業考察,為科研獲取了第一手資料,而且將文物徵集的範圍從自貢擴大到全川,收藏了一批代表早期大口井和卓筒井生產方式的工具和設備。
在不斷豐富和完善館藏藏品的基礎上,還加強了文物保護的力度,開展文物保護技術研究,實施科學保護。與四川省文化廳成都科技大學聯合進行了自貢鹽業鐵工具的防鏽保護課題研究,研製出CLFJ防鏽處理配方。1993年通過省文化廳組織的專家組鑑定,並用於該館古代鑽治井工具群的保護,有效遏制文物的鏽蝕,為科學地保護好這套世界的古代鑽治井工具提供了保證。進行了西秦會館石刻保護技術研究和陶器修復技術研究。這些文物保護技術研究成果,為科學、有效地保護文物發揮了積極作用。

學術研究

1976年4月,該館創辦了館刊《井鹽史通訊》,內部發行,不定期出版。到1985年底,共出刊14期。
1986年,隨著研究成果不斷湧現,館刊《井鹽史通訊》受到多方面的重視,後改名為《鹽業史研究》,公開發行,不定期出版。
1988年改為季刊,定期出版,向國內外公開發行。主要欄目包括:專題研究、地區鹽業、鹽業科技、鹽業經濟、國外鹽史、等。
1996年被評為四川省社科一級期刊。到2000年底止,共出刊53期。
自貢鹽博館培育了一支高水平的鹽業史研究隊伍,發表數百篇專業論文,出版30餘部書籍,館刊《鹽業史研究》向國內外公開發行,成為中國鹽業歷史文化研究成果的重要發布平台。博物館還自主開發了100餘種文化創意產品。
先後有數十篇論文在《文物》、《四川文物》、《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四川大學學報》、《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等刊物上發表。

科研工作

為了陳列和博物館事業發展的需要,科研工作同步展開,成立了井鹽史研究部門,開始了井鹽史研究。

專題研究

從80年代中期以來至90年代初,該館又組織科研力量,從事井鹽史專題研究。先後與鹽業部門的科技人員合作,承擔和完成了四川省“七五”期間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科研項目《中國井鹽科技史》一書的編寫和《自貢市鹽業志》的編纂。1990年又推出一部全面、系統論述四川鹽業發展歷史的專著《川鹽史論》,均先後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這批成果出版後,並分別獲得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全國地方志優秀成果二等獎和自貢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
在科研領域,從1993年開始,該館組織實施鹽業史科研項目,實行項目管理。先後組織編寫和公開出版了《中國自貢鹽》、《滇鹽史論》(合作)、《中國鑽探科學技術史》(合作)、《中國古代鑽井、採氣技術》等專著和圖書;實施了《中國鹽業歷史》、《中國鹽業經濟》、《中國鹽文化》、《中國鹽業史辭典》等課題的研究,並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初步形成了鹽業史研究的體系。
在館藏文物研究方面,完成了列入四川省科委和自貢市科委“七·五”期間重點科研項目的《中國古代井鹽工具研究》。這是第一部研究中國古代井鹽鑽采工具的專著,1990年5月由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並一舉獲得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中國圖書獎一等獎。
創辦於1976年的館刊《井鹽史通訊》(內部發行),於1986年改名為《鹽業史研究》,在國內公開發行;1988年又改為季刊,定期出版,向國內外公開發行。在編輯出版館刊的同時,從80年代中期起,該館還陸續編輯、公開出版了《四川井鹽史論叢》《中國鹽業史論叢》《中國鹽史論著目錄索引》《當代鹽業文選》等鹽業史論叢和工具書。
以《中國井鹽科技史》《中國古代井鹽工具研究》《自貢市鹽業志》為代表的一批井鹽史和館藏文物研究成果的出現,《井鹽生產技術發展史》基本陳列的推出,以及館刊的公開發行,在學術界和博物館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文物價值

館址為修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年)的西秦會館。這是一座由陝籍鹽商集資修築的同鄉會館,融明清兩代宮廷和民間建築風格於一體。保存完好的碑文、木雕、石刻、泥塑,是研究鴉片戰爭前清代社會生活、經濟狀況、宗教藝術的實物標本。

文化活動

活動建設

2020年5月,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推出一場以“會館藏古今,鹽韻傳天下”為主題的線上直播,這是鹽博館首次舉行直播活動。
2023年6月,開展“童聲說鹽”小小講解員社會實踐活動,6月22日至24日小小講解員將為全國各地的遊客免費講解自貢井鹽文化歷史。
2023年12月30日,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將推出茶藝體驗親子活動。茶藝老師將帶領親子家庭,開展茶藝基礎知識講座、功夫茶體驗等,讓大家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2024年1月26日,第七屆自流井史畫展在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開幕。

學術活動

1990年,該館作為發起和主要承辦單位,成功地舉辦了“中國鹽業史國際學術討論會”。
2021年,與雲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中國商業史學會鹽業史專業委員會、《思想戰線》編輯部、中國鹽文化研究中心共同舉辦“多維視野下的鹽業史融合創新研究”學術研討會。

出版作品

圖書名稱
出版社
時間
(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
2021
《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

聯合辦展

2021年,與河北海鹽博物館聯合承辦“手工業考古·黃驊論壇——以鹽業考古為中心”。

作用價值

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在收藏、研究、陳列、保護以井鹽為主的中國鹽業史文物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成為中國現有近2000座博物館中的佼佼者,該館館址由兩座古建築組成,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秦會館及其附屬建築,占地6303平方米;一是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王爺廟,占地705平方米。
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積極開展創建文明旅遊示範單位活動。
該館先後有100餘人次受到市級政府部門以上獎勵。其中獲部、省、市級政府獎勵的50餘人次。湧現出自貢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拔尖人才,市的“十大傑出青年”,省的“優秀青年”,文化部的先進工作者、優秀專家、全國安全保衛先進個人。在該館科研成果中,僅獲省、部、市級政府頒發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科技進步獎、茅以升科技基金獎的就有35人次。

所獲榮譽

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先後榮獲全國優秀地縣級博物館、全國文博系統先進集體,省市的“以文補文”先進集體,省級文明單位、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王爺廟音樂茶座被評為全國文明娛樂廳。
先後被評為全國優秀地縣級博物館、全國文博系統先進集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博物館》季刊,曾對館做過專題介紹。
2017年5月18日,在首都博物館接受晉級第三批國家一級博物館授牌。
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
一級博物館
2023年1月,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第一批四川省古籍保護站名單,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榜上有名。
2023年2月,對2022年度全省科技創新工作先進單位進行通報表揚,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獲評2022年度優秀省級科普基地。
2023年4月,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被給予四川省集體記大功獎勵。
2023年5月,2023年“國際博物館日”川渝主會場活動在重慶長壽舉行,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選送的陳列展覽“中國鹽業文物紅色文化特展”、短視頻“二十四孝:親嘗湯藥”動畫、志願服務項目“關愛社會微光成炬——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志願服務活動”分別榮獲“2022年度四川省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優勝獎”“2022年度四川省博物館十佳文博短視頻”“四川省博物館志願服務項目優秀案例”。2023年6月,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獲評2023年度優秀省級社科普及基地。

機構設定

事業單位
全額撥款
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是自貢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下屬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內設有四部、一室、一科、一中心(即文物保管部、研究部、陳列部、宣教部、辦公室、保衛科、信息中心)
館長:程龍剛
副館長:葉婷妤
全館有正式職工50人,擁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職工31人,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9人。

參觀信息

地理位置

地址: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位於四川省自貢市解放路173號。
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

交通路線

自駕游交通路線:自貢自流井區-華園街-春華路-龍匯北街-匯東路-解放路-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全長2.8公里,車程9分鐘。

開放信息

該館基本陳列為《井鹽生產技術發展史》,並可同時舉辦1~4個臨時展覽;常年對外開放,每年接待遊人約20萬人次。

票務信息

從2022年2月1日起,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門票價格為35元/人,半票優惠門票價格為17元/人,旅行社組團參觀優惠價格為26元/人。
1.2米或6周歲及以下的兒童領取免費參觀卡免費參觀。6周歲(不含6周歲)-18周歲(含18周歲)的學生憑學生證5折優惠。持相關證件的現役軍人、軍隊離休幹部、退休士官、殘疾人(盲人和重度肢體、智力、精神殘疾人,允許1名陪護人員免費進入)、天府人才、鹽都人才、重慶“A”卡在售票處讀取身份證或換取免費參觀卡參觀。國家法定節假日,65歲及以上老年人在售票處讀取身份證免費參觀,60-64歲老年人讀取身份證5折優惠;非國家法定節假日,60歲及以上老人在售票處讀取身份證免費參觀。
中文講解200元/批(每批次10人以內,增加一人增加10元);英文講解150元/批(每批次10人以內,增加一人增加10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