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心理

自私是一種普遍的正常的心理現象。"自"是指自我;"私"是指利己;"自私"指的是只顧自己的利益,不顧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的利益。常有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等說法。自私有程度上的不同,輕微一點是計較個人得失、有私心雜念、不講公德;嚴重的則表現為為達到個人目的,侵吞公款、誣陷他人、殺人越貨、鋌而走險。自私之心是萬惡之源,貪婪、嫉妒、報復、吝嗇、虛榮等病態社會心理從根本上講都是自私的表現。人人自私因而導致人人不能獨私,合作共贏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方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私心理
  • 屬性:普遍的病狀心理現象
  • 特點:深層次,下意識,隱秘
  • 表現:不講公德,嫉妒,感情自私等
  • 調適:內省法,多作利他行為
  • 分類:擇偶自私,兒童自私,老年人自私
  • 淵源:人類古老的一種心理
基本信息,特點,成因分析,表現與危害,心理調適,擇偶自私心理,心理防護,老人自私心理,

基本信息

自私之心,自古就有。戰國時期,齊國有一美男子鄒忌,一天另一美男子徐公來訪,徐公走後,鄒忌便問妻子、小妾、客人,他與徐公哪個長得更英俊,三人異口同聲說鄒忌長得好看。鄒忌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他認為妻子是偏愛他,小妾是害怕他,客人是有求於他,他們不講真話,都有私心雜念。所以《書·周官》就提出"以公滅私",孫中山先生也提出"天下為公"的主張。
自私心理

特點

1、深層次性。自私是一種近似本能的欲望,處於一個人的心靈深處。人有許多需求,如生理的需求、物質的需求、精神的需求、社會的需求等。需求是人的行為的原始推動力,人的許多行為就是為了滿足需求。但是,需求要受到社會規範、道德倫理、法律法令的制約,不顧社會歷史條件的要求,一味想滿足自己的各種私慾的人就是具有自私心理的人。自私之心隱藏在個人的需求結構之中,是深層次的心理活動。
自私心理自私心理
2、下意識性。正因為自私心理潛藏較深,它的存在與表現便常常不為個人所意識到。有自私行為的人並非已經意識到他在乾一種自私的事,相反他在侵占別人利益時往往心安理得。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將自私稱為病態社會心理。
3、隱秘性。也有一種人,因自私行為而引起公憤,但已養成習慣,為了逃避輿論譴責和社會懲罰,便常常口唱高調,故作姿態,或者偷偷摸摸地占別人的便宜,在謊言和假象之中,隱藏其內心自私的本性。例如明明是多吃多占,卻說是工作需要;明明是損人利己,卻說是替他人著想。自私是一種羞於見人的病態行為,自私之人常常會以各種手段掩飾自己,因而自私具有隱秘性。
自私心理自私心理

成因分析

自私行為的病因可從客觀與主觀兩個方面來分析。從客觀方面看,中國是個人口眾多、自然與社會資源十分有限的國家(自然資源包括耕地、山林、淡水、物產、消費物資等;社會資源包括財富、權力、信息與社會關係等)。社會中任何個體或群體、集團都需要一定的資源,但由於各種複雜的原因,目前我國各項資源的數量、種類、方式在占有和配置方面都存在許多不平衡不合理之處,對資源的權力、行業、部門壟斷還比較嚴重。於是,缺乏資源的一方不得不用非正當的方式去交換。由此,一方面以權謀私,另一方面以錢謀私,搞權錢交易、權色交易,相互交換。另外,病態文化的積沉和社會控制不嚴,也是客觀原因。從主觀方面看,個人的需求若是脫離社會規範的不合理的需求,人就可能傾向於自私。另據有關專家的研究表明,個人的自我敏感性、價值取向與社會行為有著一定的內在聯繫。所謂社會行為,是指包括助人行為在內的一切有益於社會的個體行為;自我敏感性,是指一個人關心他自己的問題,感到需要別人的幫助,以及的確得到別人的幫助後的心理感受;價值取向,是指在社會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相對穩定的評價事物的標準和態度。高度的自我敏感性可以外化為對他人的敏感性,即"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但也可能成為一種只顧自己的傾向。自私自利之人往往是自我敏感性極高,以自我為中心,對社會對他人極度依賴與索取,而不具備社會價值取向對他人與社會缺乏責任感的人。

表現與危害

自私作為一種病態社會心理,有很強的滲透性。我們認為所有社會公民在不同程度上都存有私心雜念,品德高尚的仁人志士亦不是生來就大公無私的。主要有以下表現形式:
1、不講公德。公德是指廣大公民在社會生活中所應遵循的道德準則。可是有些人卻漠然視之:如隨意吸菸、隨地吐痰、亂扔瓜皮紙屑、亂穿馬路;你這裡剛坐下學習,他那裡把音響開得震天響;飯桌上、公共汽車上或聚會活動時電話不斷,而且話聲很大;有的居民樓,每家每戶收拾得乾乾淨淨,但走廊過道上垃圾成堆等。將自個兒的東西看得緊,公家的財產隨意浪費,這也是不講公德。
2、嫉妒他人。自私的人嫉妒心強,心目中只有自己,根本不能容納別人。如果誰的本事比他強,取得了好成績,甚至在容貌、身材、年齡方面超過他,都會感到難受,於是想方設法詆毀、誣陷、為難比他強的人。嫉妒心有時會使人引入瘋狂的狀態,甚至會導致傷害別人、毀容等違法行為。
3、感情自私。在戀愛婚姻家庭中常有感情自私的現象。有些人為滿足自己的私慾,在戀愛婚姻中玩愛情遊戲,玩弄異性,用甜言蜜語欺騙青年男女;有些人為了自己的所好,插足他人家庭,不惜充當第三者;有些人因職務升遷或成為款爺後,就拋下結髮妻兒,另覓新歡;有些人在配偶身染重疾、處境艱難時,竟提出離婚要求;還有些人隱瞞個人隱私或自身缺陷用欺騙手段獲取愛情,結果導致婚姻的悲局等等。
自私心理自私心理
4、技術壟斷與剽竊。過去社會上有些手藝人,大師傅學有專長,身懷絕活,但從不肯輕易將技術授予他人,怕"授予徒弟,餓死師傅";有的人"傳兒不傳女"、"傳女不出嫁";有的人則終身不授後人,將技術帶入墳墓,結果使中國許多優秀民間傳統手藝銷聲匿跡。現在還出現了另外一種情況,有些技術人員將本企業的某些專利技術剽竊給其它企業,以換取個人的好處;有的假冒著名商標;有的盜用著作權,以謀私利等。
5、以錢謀私。社會上有些人為了拉關係,走後門,不惜用金錢、禮品去賄賂有權之人,用孔方兄打開謀私的門戶。過去曾流行這樣一句話:"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現在仍有一些人用金錢去買名買利,甚至用金錢操縱地方人大換屆選舉,這對社會風氣危害極大。
6、以權謀私。這主要表現在某些掌握管理權、經營權、行政權的人身上。他們以權謀私,以至黨風、政風、行業之風不正。少數人在權力金字招牌之下為所欲為,肆無忌憚,用權力下賭注,作交易,販賣骯髒和腐臭的東西。如原國家計委生產調度局局長王秀英利用職務之便,向某集團公司索賄1.5萬美元;有些"公僕"利用手中的權力搞公費旅遊,1992年中國公費出國旅遊竟達250億元;公費跳舞,各地酒樓歌舞廳的營業收入有60%-70%來自公款"買單";公費釣魚,某鄉1992年公款釣魚耗費4萬多元;公費嫖賭,利用洽淡業務之機,搞權錢交易、權色交易;用公款高標準裝飾住房,某地造價7萬元的套房,幹部只需八、九千元就買到手;用公款安裝住宅電話,公家出錢,私人使用;用公款吃喝,用公款招待私客;公款私用作辦公費,挪扶貧款來支付子女上學費,個人生日、婚禮、喪禮等開支;拖欠、占用公款,借公款購物,建房做生意,長期不歸還;公車私坐,1993年全國公款購買小汽車耗費達145億元。
以上介紹了自私行為的幾種表現。凡自私的人,都有這樣的病態社會心理,即"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寧肯我負天下人,不願天下人負我"、"公家的事小,自己的事大"、"有權不用,過期作廢"、"利人者是傻子,利己者是聰明人"、"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白吃誰不吃"這些心態經社會心理的傳播,逐漸變成了一種流行的畸型心態。由於社會制約機制尚不健全,某些自私自利的人確實從中撈到了某些好處,更使得自私之風盛行不衰。然而,自私導致腐敗,導到極端的個人主義,導致社會醜惡現象的出現,它使得社會風氣敗壞,是違法違紀的根源。
自私心理自私心理

心理調適

自私的心理調適有如下方法:
1、內省法。這是構造心理學派主張的方法,是指通過內省,即用自我觀察的陳述方法來研究自身的心理現象。自私常常是一種下意識的心理傾向,要克服自私心理,就要經常對自己的心態與行為進行自我觀察。觀察時要有一定的客觀標準,就是社會公德與社會規範。而要反省自己的過錯,就必須加強學習,更新觀念,強化社會價值取向,向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模範學習,對照榜樣與模範找差距。並從自己自私行為的不良後果中看危害找問題,總結改正錯誤的方式方法。
2、多作利他行為。一個想要改正自私心態的人,不妨多作些利他行為。例如關心和幫助他人,給希望工程捐款,為他人排憂解難等。私心很重的人,可以從讓座、借東西給他人這些小事情做起,多做好事,可在行為中糾正過去那些不正常的心態,從他人的讚許中得到利他的樂趣,使自己的靈魂得到淨化。3、迴避性訓練。這是心理學上以操作性反射原理為基礎,以負強化為手段而進行的一種訓練方法。通俗地說,凡下決心改正自私心態的人,只要意識到自私的念頭或行為,就可用縛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彈環彈擊自己,從痛覺中意識到自私是不好的,促使自己糾正。
自私心理自私心理

擇偶自私心理

(一)以事業為重的擇偶心理
其實,每個人都願意重視這一點,都希望自己的對象能成為棟樑之材,在工作、事業上出人頭地,但由於各種因素的限制,目前,具有這種擇偶心理的人為數不多,可在知識分子群里,還是大有人在的。他們把工作成績、事業進展看成人生最大的快樂。把對方有無事業心和拼搏精神,作為擇偶天平上一個重要砝碼,把愛情的幸福寄託於事業的奮鬥之中。這種愛情由於事業的永恆性而得到永恆。
(二)追求精神滿足的擇偶心理
隨著社會文明進步,人們文化素質的提高,具有這種擇偶心理的人越來越多,他們著重對方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質、性格愛好等,追求彼此心靈上的溝通和感情融洽。只要能在精神上得到愉快和滿足,哪怕對方的經濟條件,身體狀況等方面欠佳,都無所謂。這種建立在精神上的愛情是高尚的,許多傳為美談的愛情故事,都屬於這秤愛情心理的追求。
(三)金錢至上的擇偶心理
這一類擇偶心理比較普遍,尤其在經濟落後地區。他們把對方的經濟狀況放在首位,他們的婚姻是為了得到一個能滿足他們吃、穿、住、玩的安樂窩,或者藉以生存的依靠。這種建立在物質、金錢基礎上的婚姻,是不牢靠的,因為經濟條件是可以改變的,它常常因對方喪失了優厚的物質條件,而失去凝聚兩人心靈的吸引力,從而不得不分道揚鑣。
(四)尋找政治靠山的擇偶心理
這種擇偶心理在封建社會是相當普遍的,他們通過婚姻打通自己的仕途之路,或者鞏固官場上的裙帶關係,即所謂的政治聯姻。現在雖然這種擇偶心理並不普遍,但是,藉此另有所圖的人還大有人在,他們並不注重兩人的情感和心理相容,更談不上什麼知音,而把隱藏在婚姻背後的不可告人的動機,放在愛情的首位。這種愛情同樣是不可靠的。
(五)追求外表美的擇偶心理
這種心理在青年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對象更漂亮點,更英俊些,這是人之常情,但如果一味地追求這種外表美,因此常走上歧途。靠對方漂亮的外表產生的愛情,是短暫的。隨著歲月流逝,愛情也會隨著外貌的衰老而消失。正如歌德所說:“外貌美麗只能取悅一時,內心美方能經久不衰。”
(六)要求十全十美的擇偶心理
有的人選擇對象時,事先制訂一系列標準,條條框框很多,凡不符合其中一二點的,哪怕其它方面都中意,都不在考慮範圍。具有這種擇偶心理的人,雖然以年輕的初戀者為多,但常常會使他們成為大齡青年。(七)遊戲擇偶心理
自私心理自私心理
抱有這種心理的人,只是少數。他們以戀愛為名,玩弄他人感情,朝三暮四,尋花問柳,他們的人生觀戀愛觀是腐朽的,結果,渾噩一生也無法享受真正的愛情。
總之,男女的擇偶心理是多種多樣的,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他人的擇偶心理。上述不過是幾種基本的擇偶心理。有道是:以利交者,利盡則散,以色交者,色衰則疏,以心交者,方能永恆。

心理防護

"孔融讓梨"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然而在現代家庭中,孩子不自覺地或不知不覺地以家庭的“中心人物”自居,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私的性格,這就提醒我們,家長在把希望和愛傾注於孩子身上的同時,又要防止他們滋長自私心理。
在家庭里,孩子應處於受教育的地位,衣食住行玩都應該由家長根據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進行合理的按排,切不可遷就他們的不合理要求。
自私心理自私心理
現代的獨生子女,統統處於4:2:1氛圍,父母、祖父母及外祖父母的呵護使他們的自我意識觀念增強,吃要吃好的,穿要穿好的,玩要玩高檔的玩具,家中一切必須以他的情緒變化和要求為中心,如果達不到要求,動則耍脾氣,家長一見家中的“小皇帝”抖脾氣了,不管要求合理不合理,一切從孩子,這就是滋長兒童自私觀念的溫床。
要糾正孩子的自私觀念,家長就不能不合理要求給予滿足,甚至是合理的要求亦不可百分之百給予滿足。台灣皇龍投資公司董事長黃任中,可稱億萬富翁,他對孩子的物質要求一般只滿足四分之一,可謂用心良苦。
欲望是滋生自私的根由,欲望的無止境,自私便隨之而生。對兒童,家長切莫把他置於只享受,滿足欲望,而不履行義務的特殊地位,要讓他們懂得欲望的滿足和履行義務是同等重要,如有好吃的,不是獨自一個享用,而是主動與他人分享,在家務上,則常常想到自己應該幫父母乾點什麼。這樣,孩子才會養成尊重長者,關心別人的習慣,而不會事事只想到自己。
此外,父母自身也應以身作則。有一則笑話,一對夫婦對兒子千般呵護,而對父母萬般挑剔,某一天,這對夫婦對父母的惡劣態度被兒子看到了,其子大聲叫喊,“我記住了。”,其父母問他記住了什麼,其子說“我記住了你們怎樣對待祖父母,看我長大後怎樣收拾你們。”,父母啞然。可見身正影不斜是何等重要的。

老人自私心理

老年人的自私,和通常一個人在思想本質上的自私不同,它是人在老年期的一種心理變態。老年人的自私可以表現為:有的人原先很慷慨大方,上了年紀卻變得十分吝嗇,樣樣都分“我的”、“你的”,甚至對自己的妻兒也有心眼;有的人事事總好以自我為中心,處處以關心自己為重;有的人過份重視自己的自我感覺和情緒變化,對其他家庭成員卻不關心,不體諒。這種自私心理的產生,或者與老年人的社會交往範圍縮小,與是非判斷能力的減弱有關;或者與老人在生活上缺乏他人的關心,在經濟上要依靠他人生存有關;或者與他們的社會地位和家庭處境的改變有關;或者與老年人的那種變化了的性格特徵有關。但總而言之,這些情況的變化常常是由於他們以“自私”去適應變化了的環境。此外,也有少數老年人表現有一種感情上的自私,例如:他們在子女即將成婚離家之時,總感到放心不下,眷戀著子女廝守在一起的時光,而且對他們未來的女婿和兒媳懷有一種戒心,擔心婿媳的到來會影響子女對自己的感情;個別的老年父母甚至把兒女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別人要是不付出使他們滿意的代價,就難以談論婚嫁。象這一類自私心理存在的結果,必然容易產生翁婿、婆媳間的矛盾和隔閡。年輕人在懂得了有些老年人所以表現出自私的原因之後,對他們在物質上和感情上的自私,最好能採取寬容和讓步的態度,只要明白事理的小輩們能多念及年老的父母曾為了子女的成長省吃儉用、含辛茹苦、無私地奉獻了一生,那么,對人到老年時想要多照顧一點自身,也就無可指責了。總之,對老年人應抱同情和體諒的態度,並盡力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滿足他們的某些正常要求,以此來提高這些老年人的安全感,幫助他們克服老年期的自私心理。
自私心理自私心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