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點
無滿足性
貪婪的欲望是無止境的,"人心不足,蛇吞象"。俄國作家
普希金在其作品《漁夫與金魚》中就描寫了一個十分貪婪的老太婆,和這個老太婆一樣,有貪婪病態心理的人,在對待金錢、權力、女色、美食、財產等方面永遠是貪得無厭的。如廣州民航局售票員易芳利用職務之便,偽造機票,貪污公款幾萬元,她嘗到甜頭後,變本加厲,在短短兩年時間內,偽造3.73萬餘張機票,貪污人民幣313萬餘元,等於一架"
波音737"飛機在天空中白白地飛行一年。
公開性
凡貪婪之人,都是利慾薰心的。古代有一則寓言叫"齊人盜金",說的是古代齊國有一個十分貪婪的人。一天他走過集市,看見攤子上擺著待出售的黃金,於是拿起一塊就走,被人捉住後,他說:"吾不見人,徒見金。"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有貪婪心理的人往往會喪失理智,不顧社會道德、法規的約束和輿論的譴責,瘋狂地貪污,無恥地索要,用種種藉口挪用公款大吃大喝,公款私用。例如某縣一個經濟效益較好的小廠,職工們拼死拼活乾一年,好不容易盈利30萬元,可廠長卻將這筆錢買了一輛"蘭鳥 "自己乘坐,併到處吹噓說:"別看廠子小,咱也有"蘭鳥 "。"可職工們卻憤怒地罵道:"職工拚命乾,掙了30萬,買個烏龜殼,坐個王八蛋"。
僥倖性
貪婪行為是一種侵犯國家、集體、他人利益的行為,歷來為黨紀國法所不容。明朝開國皇帝
朱元璋出身微寒,十分痛恨貪官污吏,他規定凡貪污白銀60兩 的官員就要斬首,並把此人的皮囊製成標本放在衙門大堂側邊,以儆示繼任者。我國政府歷來就重視打擊懲處貪污行為,建國初期就依法槍決了兩名貪污公款的黨政高級幹部,以後相繼開展了"
三反五反"、"
四清運動",近年又建立健全了各種監察舉報制度,但是有貪婪心理的人,賊膽包天,仍要伸出貪婪的黑手。他們個個心存僥倖心理,認為自己不會被發現,不會繩之以法。偶爾僥倖逃脫了監督與檢查,便洋洋得意,自認手段高明,本事通天,結果在泥坑裡越陷越深。
意志薄弱性
貪污之人大都是意志薄弱者,在金錢與物質面前,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他們知道貪婪之心不好,有的在謀得不義之財後,也曾想過金盆洗手,但也只是就此為止,在誘惑面前,仍然猶豫不決,把後悔與遲疑置於腦後,再一次伸出貪婪之手。
成因分析
貪婪心理的成因可從客觀與主觀兩個方面來分析
客觀原因
(1)社會病態文化的消極影響。中國古代就有"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的說法,反映了不勞而獲的投機心理,它宣揚的不是勤勞致富而是謀取不義之財。受這種觀念的影響,社會上確有一些不務正業,靠貪污、行騙過活的不法分子。
(2)社會輿論的誤導。改革開放初期,輿論媒介詳盡地報導"萬元戶"的收入與成果,卻沒有報導萬元戶是如何通過艱辛的勞動致富的,以致激發了社會各階層人員的致富攀比心理。當然有不少人通過另謀職業、業務進修、加班加點等方式來增加自己的收入,但利用職務、權力、崗位、行業之便,用非法手段謀取私利也大有人在,誤導極大地刺激了這些人的貪婪之心。
(3)社會控制不嚴。改革開放以來,為了搞活經濟,各地"放"的較多,造成很多弊端。一些地方開始搞有獎募捐、有獎銷售活動,帶有賭博性質的遊戲機房也悄然登場,財徒們在賭局中一夜之間輸贏達幾百萬元。邊境地區的毒品貿易猖獗,沿海地區的海上走私活動異常頻繁。內地一些不法分子哄搶國家礦山資源、鐵道運輸物資,割斷通訊電纜,製造偽劣產品坑害顧客,拐賣婦女兒童等等,這些不法分子嘗到了甜頭,在社會控制不嚴的情況下,屢屢作祟。目前在一些地區最先致富的人,不乏有靠不法手段的,客觀地刺激了附近地區人們的貪婪之心。
主觀原因
(1)錯誤的價值觀念,認為社會是為自己而存在,天下之物皆為自己擁有。這種人存在極端的個人主義,認為人生就是"撈世界"。為了"瀟灑走一回",不惜"拿青春賭明天"。"撈世界"的人是永遠不會滿足的,得隴望蜀,有了票子,想房子;有了房子,想位子;有了位子,想女子;有了女子,想兒子;即便"五子登科",也不會滿足。
(2)行為的強化作用。有貪婪之心的人,初次伸出黑手時,多有懼怕心理,一怕引起公憤,二怕被捉。一旦得手,便喜上心頭,屢屢嘗到甜頭後,膽子就越來越大。每一次僥倖過關對他都是一種強化,不斷刺激著那顆貪婪的心。
(3)攀比心理。有些人原本也是清白之人,但是看到原業與自己境況差不多的同事、同學、戰友、鄰居、朋友、親戚、下屬、小輩甚至原來那些與自己相比各種條件差得遠的人都發了財,心理就不平衡了,覺得自己活得太冤枉,由此生髮一股攀比之念,也學著伸出了貪婪的雙手。
(4)補償心理。有些人原來家境貧寒,或者生活中有一段坎坷的經歷,便覺得社會對自己不公平,一旦其地位、身份上升,就會利用手中的權力向社會索取不義之財,以補償以往的不足。
表現及危害
貪婪是一種過分的欲望。貪婪者往往超越社會發展水平,踐踏社會規範,瘋狂地向社會及他人攫取財物。其表現有以下幾種。
不擇手段的財欲
主要表現為:唯利是圖,見利忘義,利用一切手段索取錢財。如貪污公款:河南有一銀行職員,上班第13天就迫不及待地伸手撈錢,在很短的時間內便貪污公款達1.6萬元。有人調用公款去炒股,炒房地產,盈了歸自己,虧了記在國有企業的帳上,搞變相貪污。在國有資產的流失中,大批資金流入了私人的腰包。有人搞賭博撈錢,沉溺其中,難以自拔,贏的要百贏,小輸的想保本,大輸的想翻本,周而復始,惡性循環,結果是賭了輸,輸了貪,越賭越輸,越輸越貪,越貪心越黑,越賭膽越大,一發不可收拾。有人偷盜腳踏車,有人拐賣婦女兒童等等。皆是為了一個"錢"字,不惜一切手段。
難以滿足的貪慾
這裡指的不是貪食症,而是利用公款或他人之款吃喝。現在用公款白吃似乎已成為聯絡感情、展示"公關"、進行業務的一種"熱門"手段。請客吃飯規格不能太低,眼下一桌"公務"酒席至少要兩、三千元。據報載,1993年全國公款吃喝已過1000億元大關,隨著物價的上升,這個指數日後還會大大上升。公款吃喝既可不掏自個兒的腰包,一飽口福,又有滿足地位身份的虛榮心。有少數公務人員借檢查工作之名,到一些企業白吃白喝,索要禮品,社會上有些閒散人員乘別人舉辦婚宴,混入賓客之中白吃一頓。這些都是吃喝方面的貪婪現象。
難以填補的權力欲
社會上有些人為了出人頭地,拚命地往上爬,或憑藉裙帶關係伸手要官,或誣陷他人以表現自己。有人為升官,偽造文憑,篡改檔案,年齡越改越小,工齡越加越長,文憑越改越高。為什麼如此熱衷於官道?在"官本位"的社會裡,權錢相通,有權就有一切,當了官,就有人來巴結,請客送禮,紅包賄賂。他們認為:"用我的錢買你的權,用你的權賺我的錢。"這類人一旦"得道",合家"雞犬升天",占據官位,謀取私利。這難以填補的權力欲,實質是貪婪心理在作祟。
欺世盜名的名欲
有些人升不了官,便想在世上出名,於是就自封為世界著名的"氣功"大師、有獨方醫百病的"名老中醫"、有著作面世的"教授"、"赴京獻寶"的名人後代等等。他們中許多人實際上沒有多少文化,僅憑一張巧嘴,一疊耀眼的名片,欺騙了無數善良的人們。他們的騙術並不高明,但能迎合一些人的虛榮心與某種迫切的需求心理(如治病、練功、求寶),這部分上當者的深信不疑,渲染與擴大了行騙者的社會影響,虛名的泡沫越鼓越大,直至破裂那天為止。
膽大包天的色慾
男女之欲本是天造地設,無可非議的。但一些貪婪之徒"飽暖思淫慾",輕者搞性騷擾,調戲女性;重者霸占、強姦、逼迫婦女賣淫或插足他人家庭,弄得人家妻離子散。廣西隆安縣公安局長陸世長,從1977年到1991年14年間,據可靠數字,就姦淫婦女100多人;有些廠長經理趁到沿海城市出差之機,用公費連連嫖娼,以滿足自己的色慾。
以上僅僅列舉了五個方面的貪婪行為,這一小撮貪之人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危害。
心理調適
貪婪並非遺傳所致,是個人在後天社會環境中受病態文化的影響,形成自私、攫取、不滿足的價值觀而出現的不正常的行為表現。若欲改正,是可以自我調適的,具體方法如下:
格言自警法
古往今來,仁人賢士對貪婪之人是非常鄙視的。他們撰文作詩,鞭撻或諷刺那些向國家和人民索取財物的不義行為。其中最著名的是陳毅的《感事書懷·七古·手莫伸》,其詩為:"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黨和人民在監督,萬目睽睽難逃脫。汝言懼捉手不伸,他道不伸能自覺。其實想伸不敢伸,人民咫尺手自縮。豈不愛權位,權位高高聳山嶽。豈不愛粉黛,愛河飲盡猶饑渴。豈不愛推戴,頌歌盈耳神仙樂。第一想到不忘本,來自人民莫作惡。第二想到黨培養,無黨豈能有所作?第三想到衣食住,若無人民豈能活?第四想到雖有功,豈無過失應慚怍。吁嗟乎,九牛一毫莫自誇,驕傲自滿必翻車。歷覽古今多少事,成由謙遜敗由奢。"奉勸想消除貪婪心理的人,將此詩裱成堂幅,懸掛室內,朝夕自警吧。
二十問法
這是一種自我反思法,即自己在紙上連續20次用筆回答"我喜歡……"這個問題。回答時應不假思索,限時20秒時,待全部寫下後,再逐一分析哪些是合理的欲望,哪些是超出能力的過份的欲望,這樣就可明確貪婪的對象與範圍,最後對造成貪婪心理的原因與危害,自己作較深層的分析。例如,有一個貪財的人在紙上連續寫下"我喜歡錢"、"我喜歡很多的錢"、"我喜歡自己是個有錢人"、"我喜歡有許多財富"、"我喜歡過有錢的生活"……他寫完之後,就要思考一下,自己對錢是否有一些過份的欲望,為什麼許多舉動都與謀錢有關,接著往下想,人的生活離不開錢,但這錢應來得正,不能取不義之財;錢是身外之物,生不能帶來,死不能帶走,貪婪之心最終會阻礙自己的發展。然後分析自己貪婪的原因是有攀比、補償、僥倖的心理呢?還是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分析清楚後,便下定決心:要堂堂正正做人,就得改掉貪婪的惡習。
知足常樂法
一個人對生活的期望不能過高。雖然誰都會有些需求與欲望,但這要與本人的能力及社會條件相符合。每個人的生活有歡樂,也有失缺,不能搞攀比,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心理調適的最好辦法就是做到知足常樂,"知足"便不會有非份之想,"常樂"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