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設障

自我設障(Self---Handicapping),又名自我設限、自我妨礙,是低自我概念者表現出的一種心理障礙。西方心理學界對此問題的研究已有二十餘年,國內只有 深圳大學李曉東教授等少數學者在近幾年內進行了研究。國外最早對自我妨礙進行研究的 是Berglas和Jones,其主要表現為意識或潛意識中對自己正常的心理與行為產生抗拒阻礙,它包括心理和行為上的自我設障兩個方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我設障
  • 外文名:Self---Handicapping
  • 別名:自我設限、自我妨礙
  • 領域:心理學
自我設障,定義,案例,原因,表現,影響因素,矯正,

自我設障

心理上的自我設障表現為思考問題負面多,經常由於失敗喚起消極的情緒,對自己進行懲罰或批評,自我貶抑和自我否定。行為上的自我設障表現為怯於表達與展示自己,行為退縮,通過身體不適或其它方式使自己處於不利地位。自我設障不但影響自己的心理健康,而且還影響他們正常的工作和學習及對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

定義

關於自我設障的定義有很多,它是一種行為策略,可以影響到對自我的認知,中外很多學者都有自己不同的見解。我國學者黃希庭人認為,所謂自我設障就是指個體針對可能到來的失敗威脅,而事先設計障礙的一種防衛行為[1]。Berglas和Jones[2]將其定義為:在表現情境中,個體為了迴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現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而採取的任何能夠增大將失敗原因外化機會的行動和選擇
自我設障是“低自我”概念者表現出的一種心理障礙——為了維護或提高自尊,做出對成功不利的行為或言辭,給自己的成功預先設定障礙。

案例

建功30多歲,卻已擁有一個不小的公司,事業有成。可是,他卻有一個奇怪的毛病。心理諮詢中,他說:“做事的時候,我總是不能當機立斷,總把事往後拖。比如,一次我們和一家公司談某個項目,人家都說對方是個很難搞定的人,但是我們的第一輪談判很成功,對方也很賞識我。可是該第二輪談判了,我卻開始拖延,找好多理由遲遲不採取行動,不和對方聯繫,最後還是對方主動聯繫我們。經過第二輪談判,終於合作成功。可是,這種情況經常發生,每次遇到一些重要事情我總會找理由拖延。我這是怎么了?”
建功為什麼遇事總拖延呢?心理學上稱拖延為“自我設障”。所謂自我設障,就是面臨被評價時,為了維護或提高自尊而做出的對成功不利的行為或言辭,給成功預先設定了一個障礙。比如,臨近考試了,有些學生不是努力學習而是四處遊玩,或者說自己身體不舒服。這都是自我設障的表現。
心理學實驗也證實了這一點。研究者把被試分為兩組,通過暗示讓第一組被試相信他們在測驗中很有可能會成功,讓第二組被試相信他們成功的可能性不大。然後,兩組被試同時被告知,實驗是為了測試兩種新藥物在測驗成績上所起的作用,一種藥物被認為能促進測驗成績,另一種藥物可能會削弱測驗成績。然後,實驗者讓被試自由選擇服用哪一種藥物。結果,第二組比第一組更願意服用可能削弱測驗成績的藥物。為什麼出現這樣的結果?就是第二組被試認為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寧可服用削弱成績的藥物來自我設障,給可能的失敗預備一個“藉口”。

原因

簡單來說,就是人們普遍希望在失敗面前找到藉口。在人類社會中,我們可以接受因為種種內部外部阻礙甚至是懶惰導致的失敗,但卻無法接受因智力水平、能力水平不足導致的失敗,這與每個人都希望表現出高超的能力是很有關係的。因為懶惰等可以作為外部歸因,而不影響社會對我們實際能力的判斷,但是因愚笨則會被看作內部歸因而極大地影響社會對我們的能力判斷。個體使用自我設障的好處在於一旦失敗,我們便可將其歸因於自己原先設定的障礙,從而避免去直接面對失敗,將失敗的內部歸因轉化為外部歸因,達到自我保護的目的。也就是說,自我設障的行為能夠讓個體心安理得地去面對失敗,維護自身的評價。另一方面,一旦個體成功了,自我設障又可表明個體沒有盡全力就獲得了成功,因此也就從側面證明了個體超群的能力,自然也會獲得不少的好評價,達到自我提升的效果。因而,自我呈現、印象管理都會對自我設障產生影響。

表現

自我設障是低自我概念者表現出的一種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為意識或潛意識中對自己正常的心理與行為產生抗拒與阻礙,它包括心理和行為上的自我設障兩個方面。心理上的自我設障表現為思考問題負面多,經常由於失敗喚起消極的情緒,對自己進行懲罰或批評,自我貶抑和自我否定。行為上的自我設障表現為怯於表達與展示自己,行為退縮,通過身體不適或其它方式使自己處於不利地位。自我設障不但影響自己的心理健康,而且還影響他們正常的工作和學習及對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

影響因素

影響自我設障的因素有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低自我概念與自我設障
研究發現,自我概念與個體的自我設障及心理健康狀況密切相關。高自我概念個體通常心理比較健康,很少自我設障;低自我概念者,自我設障可能性更大①。經驗對於個人具有怎樣的意義,是由個人的自我概念決定的。或者說,個人的自我滿足水平並不簡單決定於獲得多大成功,還決定於個人怎樣解釋所獲得的成功對於個人的意義。詹森(Johnson,1981〕研究發現,低自我概念與不當的歸因特徵密切聯繫,低自我概念兒童如果把學習失敗歸因於外部因素,認為學習同努力程度之間沒有關係,而是因自己無能或任務太重,或歸因於教師偏見和運氣不佳,無論怎樣努力,最終都是失敗,於是就安於現狀(Dweik,1975,Weiner,1977〕。積極的自我概念對於個體經驗賦予積極的含義,很少自我設障;自我概念消極時,個體經驗就會與消極的自我評價相聯繫,容易自我設障。
(二)低自尊與自我設障
斯蒂爾(Steel,1993)等人認為,人們的自尊意識影響人們的自我設障行為。一個人積極特徵的啟動認識可以減少自我設障的形成。高自尊的人積極特徵是突出的,很少為目前的評價情況所憂慮;在進行自尊測試時,往往回想起積極資源,在此情形下,高自尊被試很少會產生自我設障。低自尊的人“是一個謹慎的、保守的、介紹自己時進行自我保護的人”(Baumeister、Hutton&Tice,1989)。可見,低自尊者通常缺乏自信心,遇到困難時易放棄或未盡全力②,他們更可能會出現自我設障以維護他們的公共形象和他們的自尊(Tice,1991)。他們無法確定自己的想法與感受。經常對自己的想法持懷疑態度,低估自己的心智,壓抑內心真實的感受;即使當初有一些乾一番事業的計畫,最終為低自尊所阻礙。由於害怕獲得低評價,便極力退縮。從而自我設障。低自尊者常否定自己的價值,常懷疑別人不喜歡他,時常感到受傷害。因此,緊張、自責是家常便飯,許多事情不敢做決定。自覺不值得被愛或受他人尊重,就會作出貶抑自己的行為,例如,接納別人對自己不合理的對待,結果加深我們對自己的厭惡,並容易離群所居,在此情形下,常自我設障,很少能達到期望的目標。
可見,高自尊的人經常是快樂的,低自尊的人經常是鬱鬱寡歡的。低自尊的人比高自尊的人形成的自我設障更多。
(三)不合理信念與自我設障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里斯(Albert Ellis)認為,一個人的大部分情緒困擾和心理問題的形成是因為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我們認為,當人們長期持有不合理信念,處於消極的情緒狀態時,自然會自我設障,導致心理、行為問題的發生。
人們經常表現的不合理信念如:絕對化的要求,即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對某一事物懷有其必定會發生或不會發生這樣的信念。如:“我必須十全十美”,“我必須被每一個人所喜歡”,“每一件事都必須照我所期待或喜歡的方式發生”。當這種要求無法達到時,會自責、焦慮不安,陷入極度的情緒困擾之中。
其次,過分概括化。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維方式。表現在對自身和對他人不合理的評價。自己一遇到挫折便認為自己是“失敗者”“沒用的”人,以其中的一、兩件事情來概括自己的價值。由此導致自責、自卑、自棄的心理。對別人的過失評價也是如此。他人稍有過失,便認為其很壞。
還有認識上的主觀性。即用自己的主觀感受來判別別人的行為反應。如看到有人在皺眉頭,認為對方在生我的氣,於是,便覺得受了傷,心生反感,或覺得自己被冤枉了。事實上,我們的解釋和情緒反應可能是對的,也可能不對。要加以分析、區別,將事實、個人的詮釋與情緒加以區分。假如未意識到這一點,容易將自己的感受當成真,導致自我設障。
(四)自我聚焦與自我設障
自我聚焦(Self—focus)(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內在特性及感受上)可以導致心情壓抑。日本千葉市的神經病與精神病研究中心、心理健康研究所的西紀薩克馬托(Shinji Sakamoto,1988)③研究結果證明,當心情壓抑的被試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時,他們比其它非心情壓抑者更多意識到他們自己的缺點並體驗更多的消極情緒;給本斯(Gibbons,1985)等人實驗證明,自我聚焦產生的消極影響,只限於那些心情壓抑的被試。情緒低落是心情壓抑的主要特徵。國內的研究也表明,心情壓抑者往往是孤獨內向者,他們由於自我設障很少參加社會活動,同時又因缺乏社交能力或缺乏一種所渴望的歸屬關係,使得自評甚低。這類人情緒低落,他們相對缺乏社會支持,容易自我設障④。
我們在心理諮詢與治療中也發現,自我聚焦導致心情壓抑者往往是有心理疾患的人。Pyszczynski等人(1987)研究發現:非心情壓抑者認為,與他人相比,他們不大可能遇到消極的事情;而心情壓抑者則認為,與他人相比,他們同樣有可能遇到消極事件。所以,自我聚焦程度越高,對心情壓抑者產生的影響就越大,自我設障的可能性越高。
(五)消極評價與自我設障
面對評價憂慮時,人們由心理緊張引發的為自己創設的不利條件以及不充分準備容易導致自我設障(Jones&Berglas,1978)⑤。研究發現,經常受到批評、指責等消極評價的人,會產生不良情緒反應。如果兒童擁有一個苛刻的“重要他人”(如父母、老師、同伴等),就會受到否定的酬賞,如愛的剝奪或其它的懲罰等,結果傾向於形成否定的自我,出現自我設障;此外,重要他人脫離兒童實際,對他們期望值過高,真實我與理想我差距大,兒童難以達到成功(W.James1892)易自我否定。
消極的自我評價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哈特等人認為,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外貌產生了不合格的感覺,覺得它對自己和同伴都重要,那么會導致同伴支持的缺乏,導致抑鬱情緒;如果感到學業不良和行為失當,則會導致父母支持的缺乏,易產生抑鬱情緒。消極的感受會抑制人們的想法,囿限人們的思維與行為,使人們自認不如別人,從而自我設障。

矯正

自我設障不僅影響對自己的正確認識和客觀評價,還影響心理健康,有礙人們對正常生活的適應能力。根據上述原因,我們認為,矯正自我設障應採取以下措施。
(一)正確歸因,培養健康的自我概念
人對自己的成功與失敗,歸於不同的原因,將影響自我設障,在成功的歸因中,學習者將成功歸之於內部穩定的原因(如能力)時,能促進積極情感的產生和發展,激發其學習興趣,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穩定地歸因決定著未來成功的希望(可能性)。如果學習者將成功歸之於外部穩定的因素(如任務容易),可能會降低期望,由此引起的感受和導致的影響不利於良好自我概念的形成。
研究表明,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再歸因訓練,將有助於增強其未來成就動機水平,提高學生對未來學習成功的期望,引起學生情緒反應方面的積極變化,改變自我概念,減少自我設障。如創設情境讓學生知道失敗的原因是由於不充分準備和缺乏努力,這種訓練可以增強兒童在面對失敗時的堅持性。在培養能力的同時,創設情境使他獲得成功,使個體的潛能轉化為真正的成就。幫助個體提高成就動機水平和自信心。經常給學生灌輸這樣的觀念和語言暗示,效果非常明顯。學生在學習中經常會遇到成功和失敗,他們必然對成功作出歸因。他們對自己學習成功是如何歸因的?在自我歸因過程中有什麼特點?了解這些,對於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採取有效措施,培養自我概念,避免自我設障,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培養健康的自尊
自尊是個人對自己的感受,是一種自我肯定及信賴的方式。自尊的生存價值在今天尤為重要,健康的自尊能使自己適度堅持自己的想法、欲求及需要;學習欣賞自己的行為,正確評價自己;為此,要求低自尊者首先要了解現在的感覺,希望自己做何改變。然後制訂計畫,實施行動。如果我們尊重自己和接納自己,我們的舉止也會去強化這項事實,而要求別人善待自己。例如學習與自己為友,做了錯事,不會自責不已,不否決事實,不逃避責任,而是分析原因,從中總結經驗、教訓,敢於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因此,我們必須追求獲得價值感,才能活得好;我們必須懂得欣賞自己的行為,並認為自己得到的一切是理所當然的,行為方能適當。
自尊是意識的免疫系統,它賜予我們堅定和力量,使我們對自己的想法和選擇有信心,最後期待自己的耕耘有所收穫。它與健康的免疫系統一樣,雖然無法保證使人永不生病,但卻能增強我們對疾病的抵抗力及復原力。同理,健康的自尊亦不能使我們在逆境中永不受焦慮或沮喪的侵擾,但卻能使我們堅持地去面對並跨越逆境。高自尊的人當然也會被困境擊倒,然而他們很快能重整旗鼓。
(三)挑戰不合理信念
人們持有不合理信念而導致的自我設障,往往妨礙心理與行為的恰當反應。這就需要改變原有的認知和行為,促使其價值取向的改變。為此,首先要檢驗他們所具有的不合理信念的存在,如是否對自己進行絕對性認知和自行揣測別人的心意來反映?在描述情境時,是否誇大其詞或在沒有證據時就預測未來?這些不合理信念是怎樣困擾情緒和行為的?自己又是如何固守這些信念的;經過分析,使之認識到他們的自我設障並非來自某事件或情境,而是來自對這些事件的看法,在此基礎上,學會與自己的不正確結論對質,澄清不合理信念的存在;同時,不妨尋找一些替代的觀點,做到明確具體,然後以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掌握合理邏輯的思考方法,加強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訓練,減少自我挫折,是避免自我設障的重要方面。
(四)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統
心情壓抑者的想法往往籠統,以偏概全,難免得出錯誤結論而自我設障。為此,應建立可靠的人際關係,當心情壓抑時,利用自己的支持系統,向親人或朋友傾訴內心的感覺,取得他們的理解和幫助,不至於誇大自己的憂慮之事。最好、最科學的支持系統當屬正規的心理諮詢機構,如果能與心理諮詢專家取得聯繫,是最佳的選擇。同時,要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主動與人交往,擴展自己的思維;還要學會善待自己和獎賞自己。善待自己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善待方法,如回憶能給自己帶來歡樂的事情和成功的經驗,做自己喜歡的事等。為自己創造一個良好自我支持環境,幫助自己朝希望的方向轉變。
(五)改善重要他人態度
一個人自我設障的形成,深受社會教化的影響。研究發現,父母對孩子採取讚賞、獎勵、高期望、寬容的態度教育孩子,他們的自我概念就高,能肯定與接納自己,對自己有信心,很少自我設障。此外,師生關係也影響自我設障。教師的教學水平、個性等影響著學生,而學生的學習成績、活動表現則影響著教師的評價。教師如能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學習能力差的學生,則會比以消極的態度能使他們的學業成績改善更快,自我設障行為會有所改善。
個體自我設障的形成,還在於重要他人不恰當的社會比較。個人自我評價的標準設立的依據是重要他人的多次強化而內化為自己信念的。兒童通常依自我的行為是否比得上他人設立的標準,用自我肯定和自我批判的方法對自己的行為作出反應而確立的。在這個過程中,成人對兒童達到或超過為其提供標準的行為表示喜悅,而對未達到標準的行為表示失望。比較中,成人往往忽視個體差異,總是拿孩子的缺點與他人的優點比,使孩子總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更加懷疑自己的能力。久而久之,兒童就根據他人反應形成了不恰當的自我評價標準。兒童就是在這種不恰當的比較中,形成自我設障。因此,改變重要他人的評價標準,幫助個體根據過去成績建立自己的努力目標,讓學生在自己實際的基礎上發展,成功的可能性就大,機會就多,對自己就會有信心。如果現在的努力有明顯的效果,就會增加對自己的期望,避免自我設障。同時,要使學生正確的社會比較得到長期泛化的支持,辯證地看待自我,增強主體調節能力,還要創設情境進行行為演練。如改變重要他人的觀念,對其進行接納、共情、尊重、鼓勵等方面的培養,改善師生關係和親子關係,發揮教育資源的積極作用,就會減少自我設障。
(六)強化自我肯定訓練
研究發現,自我肯定經驗能降低自我設障的動機和傾向(Charles E·Kimble等人)⑥。自我肯定使一個人積極的特徵更加明顯,當一個人專注於成功的經驗時,很難同時去想失敗的經驗。一個人的自我肯定特質很少受其他人的影響,如果人們被允許表達他們自己的積極特徵,則很少自我設障(Steel,1975),並且能承受對他們勝任或能力的評價;即使不良經歷喚醒的被試在描述他們的特徵時,他們也能肯定自己。
要使人們具備自我肯定這一特質,就必須進行自我肯定訓練;首先進行認知訓練。針對人們不恰當的思考模式和自我設障內容,請自我設障者描述問題情境,了解自己的思考方式,然後幫助他澄清問題,確認認知目標,練習應變思考能力。其次,行為演練。多用角色扮演,使情境更加逼真,增加其同理心。練習時,應先從容易的行為開始,然後以漸進的方式逐步練習較困難或較複雜的行為。每次練習後給予行為正強化。同時,還要使他們明確自己的基本權利,敢於表達自己的感受和堅持自己的權利,並進行練習。
自我肯定訓練需要長期堅持,就會具備自我肯定觀念與行為,避免自我設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