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差別,教義名詞。法相宗用語。謂自性之不同表現形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性差別
- 性質:教義名詞
- 用處:法相宗用語
- 釋義:謂自性之不同表現形式
自性差別,教義名詞。法相宗用語。謂自性之不同表現形式。
自性差別,教義名詞。法相宗用語。謂自性之不同表現形式。出處《瑜伽師地論》卷八一:“此中自性差別者,謂色自性有十色處差別;受自性有三受差別;想自性有六想差別;行自性有三行差別;識自性有六識差別。如是等類,當知諸法自性差別。...
假說自性”全稱“所安立假說自性”,“即是世間長時所執,亦是世間一切分別戲論根本”,實指在世間語言概念和見聞覺知意義上種種有自性、有差別的被公認為真實不虛的事物,如色聲香味、地水火風,以及有為、無為、日、月、涅槃等,世俗共認是“有”。所謂“離言自性”,亦名“勝義自性”、“法性”。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指眾生本具的自性清淨心,和聖賢本無差別。差別只在迷悟之間而已,迷失自性就是眾生,體悟到自性就是佛。
名詮自性是一個佛學術語。名詮自性者,名字顯自性也,如言諸行無常,諸為名字,是名法之眾多之名字,但只詮眾多之自性,故云名詮自性。又諸為眾多之名字,故不分有為無為,通於一切。加行無常三字而成句時,詮差別之義。考其故,行者遷流之義,有為法之通名也。諸有為法,皆為無常,故云諸行無常。
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此外,如“一切從心轉”、“一切唯心造”、“心造諸如來”等語,皆為佛典中常用來表示此一思想之典型用語。(舊譯華嚴經卷二十五“十地品”、大乘入楞伽經卷二、攝大乘論釋卷四(無性造)、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末)((參見:三界唯心)586)p2525 FROM:【佛光大辭典】
,云:云何住差別?謂四識住。如經言:有四依取、以為所緣,令識安住。謂識隨色住,緣色為境。廣說如經。乃至我終不說此識,往於東方,乃至四維。然我唯說於現法中,必離欲、影、寂滅、寂靜、清涼、清淨。如是已顯經中如來所說諸識住相。又云:又復諸識、自性非染。由世尊說一切心性、本清淨故。...
自性即自相,一事物能自我成立之殊相。差別,謂可以分別界定主詞之屬性, 因可與其他事物共同領有,又稱共相。(2)有法與法。宗之命題上,主詞先說不依別他成立,尚可領有其他屬性,謂詞後說,以界定前者而依附於主詞。後說者稱“法”,前陳者名“有法”。(3)所別與能別。宗上命題一經說出,爭辯雙方的...
體三名是因明用語。宗支的前陳(主詞)後陳(謂詞)之間有三重不同的關係。在每一重關係中,前陳、後陳相對待,各有一個不同的別稱。前陳主詞又可稱為自性、有法、所別;後陳謂詞又可稱為差別、法、能別。前陳是“體”,故自性、有法、所別,即為體之三名。後陳是“義”,故差別、法、能別,即...
二、《唯識三十頌詮句》:作於1924—1925年間,“依頌訓詮名句自性差別”,極為精要。三、《十義量》:1925年赴日本參加東亞佛教大會所提交之論文,博得與會學者的讚許。四、其他相關的小論文:1. 《唯識者何》,與《唯識指掌》*編第三節“唯識教之訓釋”內容基本一致;2. 《敘》和為道友朱芾煌巨著《法...
(1)暖位︰謂依菩薩明得定,發下尋思,觀所取之名、義、自性、差別等四法為空無。此即見道無漏智火之前相,故稱暖位。(2)頂位︰謂依明增定發上尋思,觀無所取。即於此位中重觀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變假施設而有,實不可得。此為尋思位之極,故稱頂。(3)忍位︰謂依印順定,發下品如實智,於前無...
然達愚夫遍計所執、自性差別諸法無我,如是乃名入法無我。非諸佛境離言法性,亦都無故,名法無我;余識所執,此唯識性其體亦無,名法無我。不爾,余識所執境有,則唯識理應不得成,許諸餘識有實境故。由此道理,說立唯識教,普令悟入一切法無我,非一切種撥有性故。復云何知佛依如是密意趣說有色...
五約自性差別辨,若理若事一切諸法各有自性,名如所有性,一切理事各有差別,種種義門,名盡所有性。六約二智境分別,如所有性即無分別智,緣理之智,如境道理,稱實性而觀;盡所有性,即後得智,緣事如境,盡境界性而能觀之。七約世出世間後得智以辯,後得智緣相見道有性真如,故名如所有性;若後得智...
a):立論之依據,有所成立之義及能成立之法,略稱所立能立。前者有二:⑴自性,⑵差別。後者有八:⑴立宗(命題)⑵ 辯因(理由),⑶引喻(比喻),⑷同類,⑸異類,⑹現量,⑺比量,⑻正教量。(四)論莊嚴(梵va^da^lam!ka^ra):議論之態度及言詞之修飾。有五:⑴善自他宗,...
’在唯識學派的三性之中,分別性或遍計所執的自性都是無,如《攝大乘論釋》卷五(大正31·182a)︰‘分別性相者,實無有塵。唯有識體顯現為塵。’《成唯識論》卷八(大正31·45c)︰‘此所妄執自性差別,總名遍計所執自性,如是自性,都無所有。’中國諸師對‘無’的概念,由《大乘大義章》、《肇論...
明乎此,心與性名雖不同,實則皆吾人之本體也。故事 有一學僧至南陽慧忠國師處參學,請示道:‘禪-是心的別名,而“心”是在佛不增,在凡不減的真如實性,禪宗祖師們將此“心”易名為“性”,請問禪師,心與性之差別如何?’慧忠毫不隱藏的回答道:‘迷時則有差別,悟時則無差別。’學僧又再進一步的...
二乘解脫知見中無三身,菩薩解脫知見中有三身差別。何以故?二乘不能滅智障,無一切智故,不得圓滿清淨法身,無大慈悲,不行利益他事故,無應化兩身。’故知二乘之解脫身,無法身及應、化等身。(四)據宗鏡錄卷八十九載,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稱為三佛身,此即法、報、化三身:(1)自性身,諸佛如來具...
因此,依他起性即現象,圓成實性是實體,現象法雖是差別、無常的、假有的,然而,實體是平等的、常住的、不變的,且是真有的。只因我人被無始以來的我法妄執所蒙蔽,不但不能觀照萬有的實體,且對那無自性,如幻假有的依他現象,分別計度,執為實法,此即遍計所執性。若藉修行的功力,空我法的妄執,...
四尋思,一、名尋思,即推求諸法的一切名字,皆悉不實。二、事尋思,即推求五陰等事,皆繫心識上變似的相分,因緣所成,離識非有,無有自性。三、自性假立尋思,即不管是名的自性,或事的自性,其獨立性,皆不可得。四、差別假立尋思,即推求諸法名或事的差別相,亦惟假立,悉皆不實。行者對此四法...
另外,有的記述或轉述與這些思想派別的實際主張有很大差異或不夠準確。而《金七十論》由於是外道本身的原典,而且漢譯者又都是德才出眾的翻譯名師,因而被歪曲的可能性小得多。這對中國人完整準確地了解這類思想有重要幫助,對開展中印文化思想比較研究有重要價值。2.對研究佛教與外道關係提供了重要的資料。漢文佛典中...
物不自顯。以此推之。名亦是主。物亦是客。物既是客。亦成虛假。故論雲。推物於名是客。故云物求不得。三自性求不得謂名之與物。各有自體這性。若推名之自性及物之自性。但有虛假之名。皆無真實之義。故論雲。推名自性及物自性。知俱是假。故云自性求不得。四差別求不得謂於名於物。各有...
(svabha^va-pra-jn~apty-es%an!a^-gata-yatha^-bhu^ta-parijn~a^na)︰乃四尋思中之自性假立尋思所引發之如實智。又稱隨自性施設求如實智、緣自性如實知。謂菩薩如實了知諸法之自性乃假非實,如影像水月等,唯相似顯現,而非其體。若能如是如實了知,是名自性假立尋思所引之如實智。差別假立...
名詮自性。是為名身。(名詮自性者。謂諸法自性。由名而詮顯也。)二句身句即句逗。逗。止也。住也。大智度論雲。天竺語法。眾語和合成句。如菩為一字。提為一字。是二。不合則不成語。若二和合。名為菩提。又唯識論雲。句詮差別。是為句身。(句詮差別者。謂諸法差別之相。由句而詮顯也。)三...
【又四土】 [出華嚴經疏] 一自性身依法性土自性身者。以真如自性為身。即法身也。法性土者。即理土也。謂此身土。體無差別。俱非色相所攝。譬如虛空。遍一切處。是名自性身依法性土。二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自受用身者。謂自受用法喜之樂。名自受用身。即自報身也。自受用土者。即實報土也。謂...
能別與所別,亦稱“前陳與後陳”。佛教因明用語。指宗(論題)之謂詞與主詞,所別是所分別的對象;能別是能分別的屬性。《因明大疏》卷二:“立敵所許,不諍先陳,諍先陳上有後所說。以後所說別彼先陳,不以先陳別於後,故先自性名為所別,後陳差別名為能別。”因明之宗有“不顧論”的,即順自違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