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情緒調節的神經機制及其可塑性研究

自動情緒調節的神經機制及其可塑性研究

《自動情緒調節的神經機制及其可塑性研究》是依託中國人民大學,由張晶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動情緒調節的神經機制及其可塑性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張晶
  • 依託單位:中國人民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自動情緒調節無需意識決定、注意加工及有意控制,改變著情緒軌跡。迄今為止,研究僅限於證實其確能低耗高效地改變情緒過程,尚未對其如何改變情緒過程進行研究。本項目以自動情緒調節的神經機製作為研究對象,從行為和心理生理層面,使用行為、腦電和電生理技術,對自動情緒調節改變情緒過程機制進行實驗研究。具體內容包括:通過EEG技術獲得靜息狀態額葉alpha偏側化,檢驗自動情緒調節是否影響預備階段行為反應傾向;結合啟動範式和ANT注意範式,檢驗自動情緒調節對注意的注意覺醒、注意朝向和注意執行三個階段的作用機制;通過腦電技術並結合Go/Nogo範式,獲得大腦皮層的時空特點,以研究自動情緒調節對評價和反應的作用機制;通過情緒調節目標訓練,研究自動情緒調節的可塑性在腦活動上的體現。研究為確定自動情緒調節的加工規律,構建其預備-注意-評價-反應模型,並為有效控制情緒紊亂和研究出高效的情緒調節干預提供理論和實證依據。

結題摘要

自動情緒調節(Automatic Emotion Regulation,AER)是由目標驅動的,個體無需意識決定、注意加工和有意控制的情況下對情緒進行調節的過程(Mauss, Bunge, & Gross,2007)。已有關於自動情緒調節的研究大多在於證實自動情緒調節的存在,本項目在結題之時在個體差異、情緒注意迴避、情緒評價和情緒反應抑制這四個環節對自動情緒調節進行了探討。 本項目的重要發現如下:1.自動情緒控制能夠降低負性高喚醒圖片的喚醒度評價、降低對高喚醒正性情緒的愉悅度評價;腦電研究發現,後側電極LPP在自動發泄組被試右側波幅大於左側,自動控制組被試無左右差異,而且自動控制組被試高低喚醒圖片之間LPP差異不顯著,而自動發泄組被試觀看高喚醒圖片時LPP波幅大於低喚醒圖片;而在個體差異和啟動的互動作用研究中,我們發現自動發泄組被試不會受到啟動的影響,而自動控制組被試僅僅在啟動控制條件下皮膚電SCL指數與憤怒情景之前無顯著差異,在啟動發泄條件下SCL仍然顯著提高。2.在注意迴避方面, 我們的研究發現呈現時間為100ms和500ms時,實驗組被試一致條件下的反應時更長(p<0.05或p0.01),表現出對負性刺激的迴避;呈現時間為100ms時,控制組被試不一致條件下反應時更長,表現出對負性刺激的警覺。結果說明通過閾下啟動情緒調節目標能夠促進個體對負性刺激的注意迴避。情緒控制目標啟動可以在注意早期改變對負性刺激的警覺。通過對自動情緒調節目標訓練,我們發現在訓練後P1和P3的波幅顯著低於訓練前。3.而對情緒反轉對行為抑制的影響的研究發現,情緒Gonogo任務中,憤怒情緒激發的被試表現出NogoN2和NogoP3在對愉悅圖片的抑制中波幅顯著大於對憤怒面孔的抑制。而中性情緒啟動的被試卻沒有表現出類似的差異。 總之,本項目通過系列研究能夠獲得如下的結論:自動情緒控制能夠在注意早期影響情緒發生的過程,使對負性刺激產生更早的注意迴避(注意迴避指數),並進一步提升個體對愉悅面孔的趨近行為(Nogo N2和Nogo P3),而通過對調節目標的訓練,能夠降低特質焦慮個體對負性刺激的注意偏向,並進一步降低焦慮體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