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痛導致抑鬱情感障礙的神經可塑性調控機制》是依託復旦大學,由王彥青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慢性痛導致抑鬱情感障礙的神經可塑性調控機制
- 依託單位:復旦大學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王彥青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由神經損傷、腫瘤、炎症性病變等引起的神經痛、癌痛、炎症痛等慢性痛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尤為嚴重的是,慢性疼痛作為重要的軀體和心理上的應激源,導致腦功能的持續紊亂及腦結構的逐步損害,誘發或加重身心痛苦,使抑鬱成為慢性疼痛體驗的直接後果或其固有的一部分。本課題將在慢性神經病理性疼痛模型上,從海馬等腦區膠質細胞激活的正負性調控因素、基因的表觀遺傳學修飾變化及其對神經元凋亡與新生、神經元信息傳遞及突觸改變等可塑性變化的影響入手,多層次匯聚神經可塑性的調控因素,探討慢性痛導致抑鬱樣情緒障礙的細胞與分子機制。這一研究,不僅有助於進一步改善臨床治療慢性痛的療效、減少慢性痛導致抑鬱症的發生提供實驗和理論支撐,而且可以促進我們對腦高級功能的認識。
結題摘要
神經病理性疼痛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慢性痛。 長期神經痛可作為重要的軀體和心理上的應激原,導致腦功能的持續紊亂,進而產生抑鬱、焦慮等精神障礙。神經痛對患者造成的精神傷害不容忽視。大量國內外研究證實,外周疼痛可使大鼠腦內膠質細胞活化,促炎性細胞因子表達增加。海馬腦區與情緒活動密切相關,有文獻表明海馬內的神經炎症是疼痛誘發精神障礙的重要發病機制之一,但尚未被完全闡明。NALP1炎症小體是由不同蛋白分子聚合而成的一類複合物。在各種傷害性信號刺激時,炎症小體可被激活從而水解其組成結構中的pro-caspase-1分子使其成為成熟caspase-1。成熟的caspase-1從複合物中大量釋放並通過其蛋白酶活性剪下IL-1β前體分子使其成為具有生物學活性的成熟IL-1β,進而參與炎症反應過程。本課題旨在闡明NALP1炎症小體在神經痛誘導的抑鬱樣情緒障礙的形成與發展中的具體機制。採用經典的CCI神經痛大鼠模型,行為學實驗顯示,神經痛大鼠在術後第7天即出現抑鬱樣與焦慮樣行為,並可持續至術後21天。在神經痛大鼠術後第7天,海馬中NALP1炎症小體大量激活,其產物成熟caspase-1、成熟IL-1β顯著升高。在神經痛大鼠海馬中,caspase-1(前體+成熟)分子在主要分布於神經元,部分分布於星形膠質細胞,而與小膠質細胞不共標。通過海馬內長期給予炎症小體產物caspase-1抑制劑抑制海馬內成熟caspase-1活性,可以顯著緩解神經痛大鼠抑鬱樣行為以及海馬內升高的成熟IL-1β。通過以上結果我們得出,海馬炎症小體可能參與神經痛大鼠抑鬱樣行為的形成且抑制海馬炎症小體的激活可能成為今後治療神經痛誘導的抑鬱樣精神障礙的潛在作用靶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