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學校前身
1978年,臨滄地區師範學校專科班創辦,設在臨滄師範學校內,當地凶炒船年及次年招生物理、化學、英語、數學4個專業4個班。
1984年,臨滄地區師範學校專科班所辦專業班及進修班全部畢業和結業後停止招生。4月,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臨滄地區師範學校專科班基礎上組建臨滄教育學院,校址在臨滄城郊忙角下寨,設中文、數學、英語、政教4個專業。
1986年4月,臨滄教育學院通過國家教育部備案。
1988年3月,由地區教育部門報行署批准增設雲南教育學院電視師範部臨滄分部。
1989年10月,增設雲南廣播電視大學臨滄分校,實現兩個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體制。
2001年,臨滄市財經學校、臨滄市農業學校併入臨滄教育學院。
2002年1月,被雲南省教育廳、公安廳、僑辦、外囑騙事辦聯合行文批准為雲南省重點建設的“華文教育基地”。
2005年9月,學校開始面向全省招收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同時招收緬甸籍留學生。
2013年9月,經雲南省教育廳批准,由
中央新影集團、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臨滄市人民政府、臨滄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聯合舉辦
亞洲微電影學院。
升格組建
2015年,教育部批准
臨滄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更名為滇西科技師範學院,同時撤銷臨滄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的建制。
2019年6月,經雲南省學位委員會組織專家實地考察評審,同意滇西科技師範學院新增為學士學位授予單位。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截至2020年12月,學校有在職在編教職工407人,專任教師387人,其中教授44人,研究員1人,副教授128人,其他副高6人,副高及以上職稱人數占專任教師總數的46.25%;具有碩士學位及以上教師269人(其中獲博士學位9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69.51%。有外聘教師306人。有國家“萬人計畫”全國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國家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理論界人才,百千萬人才國家級人選,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模範教師1名;雲南省“雲嶺學者”1人;雲南省“萬人計畫”教學名師2人;雲南省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和委員12人;有雲南省汗符說級教學名師工作室(專科)5個、雲南省級教學團隊3個,雲南省級教學名師5人。
雲南省鑽故獄歸級教學名師工作室(專科):李紅梅名師工作室、董大校名師工作室、那金華名師工作室、趙嘗市去衛華名師工作室、郭鏞名師工作室
雲南省級教學名師:李紅梅(專科)、董大校(專科)、那金華(專科)、郭鏞(專科)、趙衛華(專科)
雲南省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民族學教師團隊(2017年,王德強)
院系設定
截至2020年12月,學校設有14個二級學院,有本科專業33個,專科專業65個,涵蓋工學、文學、理學、管理學、教育學、農學、法學、經濟學和藝術學9個學科門類。
教學建設
截至2020年12月,學校有雲南省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56項,其中雲南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個,雲南省級精品課程(專科)6門、雲南省重點建設專業(專科)2個、雲南省專業服務產業能力建設項目(專科)2個;雲南省財政重點支持特色專業(專科)3個,中央財政重點支持建設專業(專科)1個,雲南省雙語教學示範課(專科)1個,雲南省省級實習實訓基地(專科)1個,雲南省級小語種項目5個,1門課程立項為雲南省級一流課程,7門課程立項為雲南省第一批重點培育課程,15門課程立項為校級一流課程。
2017年,學校繼續教育學院牽頭申報的“邊境國門大學華文教育實踐與探索”、亞洲微電影學院牽頭申報的“新媒體專業套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雲南省第八屆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雲南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能源與動力工程、審計學
雲南省專業服務產業能力建設項目(專科):礦物加工技術、設施農業技術
雲南省特色專業(專科):礦物加工技術、設施農業技術、茶葉生產加工技術
雲南省財政重點支持特色專業(專科):礦物加工技術、套用泰國語、套用寮語
中央財政重點支持建設專業(專科):套用緬甸語
雲南省雙語教學示範課(專科):《中國文化概論》
雲南省級一流課程:幼稚園教師口語
雲南省省級實習實訓基地(專科):農業技術類專業實習實訓基地
合作交流
截至2020年12月,學校與緬甸、泰國、印度、韓國等十餘個國家的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與雲南啟迪實業發展有限公司、中遠海運集團、雲南機場集團、達內集團、大疆、甲骨文OAEC人才產業基地、滇紅集團等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建成“滇西科技師範學院·達內教育集團AI智慧創新工場”“滇西科技師範學院-甲骨文大數據學院”“無人機套用示範平台”、生物聯合實驗室等。
學術科研
科研平台
截至2020年12月,學校設有“新時代中國特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研究中心”“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中心”“國際佤文化研究中心”“雲南少數民族廉潔文化研究中心”等多個研究機構,獲批中國特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省級)智庫、雲南省首批省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有1個國家民委民族理論政策研究基地,1個雲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民委民族理論政策研究基地:民族文化研究中心
雲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雲南省紅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2018年,學校國家社科基金立項數列雲南省高校第5位,出版“中國特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叢書”,先後獲國家專利70餘項,獲省部級以上教學科研成果獎20餘項,獲雲南省社會科學特等獎等4項,獲省廳級教學科研成果獎勵100項。近5年出版專著、教材100餘部,發表論文1300餘篇;多份決策諮詢報告專版刊發於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要報》、教育部《高校智庫專刊》呈報黨和國家領導人資政,1項決策諮詢報告獲中央領導同志批示。
2020年,學校獲得國家社科基金喜獲4項,2020年度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重點項目1項、一般項目5項、青年項目1項。
教育部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把握藏傳佛教話語權面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諮詢服務報告三等獎)
學術資源
截至2020年12月,滇西科技師範學院圖書館有圖書館文獻資料119.325萬冊, 其中,紙質圖書91.715萬冊,電子圖書27.605萬冊。2019-2020學年度新進館紙質圖書51635冊。購買了中國知網等7個資料庫資源,實現資源對學科專業的全覆蓋。可提供電子期刊1.47萬種、學位論文23.35萬餘篇、音視頻資料5800小時,另外提供40餘個線上使用資源;特色館藏為地方世居民族文獻,並藏有全臨滄市唯一一套《四庫全書》。
《滇西科技師範學院學報》原名《臨滄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創刊於1992年,主管單位為雲南省教育廳,主辦單位為滇西科技師範學院,期刊被維普MARC數據、
維普DC數據收錄,
國家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館藏。
文化傳統
學校標識
學校徽志的圖案呈圓形,兩個同心圓構成兩個環——中心環和外環。中心環是主體圖案,上半部分圖案形似
彩雲之南的祥雲、
三江併流之浪花、展翅翱翔之鳳凰;環中有“L”(
臨滄)和“D”(
滇西)的形狀;下半部分圖案形似展開的書本,托舉狀的雙手,破土而出的幼苗,展翅的和平鴿及象徵佤文化的牛角。外環是學校的中英文名稱,中文名稱在上,英文名稱在下,依環狀從左向右排列,各占半個環。
學校校旗為:紅色長方形3號旗(192cm*128cm),左上角配以學校徽志,中央印有“滇西科技師範學院”中文名及英文名,顏色組合分三類:一是紅色底白字,二是海藍色底紅字,三是粉色底海藍色字。正式場合使用紅色底白字校旗。
精神文化
立德修身,篤學尚行
現任領導
.
雲南省級教學名師工作室(專科):李紅梅名師工作室、董大校名師工作室、那金華名師工作室、趙衛華名師工作室、郭鏞名師工作室
雲南省級教學名師:李紅梅(專科)、董大校(專科)、那金華(專科)、郭鏞(專科)、趙衛華(專科)
雲南省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民族學教師團隊(2017年,王德強)
院系設定
截至2020年12月,學校設有14個二級學院,有本科專業33個,專科專業65個,涵蓋工學、文學、理學、管理學、教育學、農學、法學、經濟學和藝術學9個學科門類。
教學建設
截至2020年12月,學校有雲南省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56項,其中雲南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個,雲南省級精品課程(專科)6門、雲南省重點建設專業(專科)2個、雲南省專業服務產業能力建設項目(專科)2個;雲南省財政重點支持特色專業(專科)3個,中央財政重點支持建設專業(專科)1個,雲南省雙語教學示範課(專科)1個,雲南省省級實習實訓基地(專科)1個,雲南省級小語種項目5個,1門課程立項為雲南省級一流課程,7門課程立項為雲南省第一批重點培育課程,15門課程立項為校級一流課程。
2017年,學校繼續教育學院牽頭申報的“邊境國門大學華文教育實踐與探索”、亞洲微電影學院牽頭申報的“新媒體專業套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雲南省第八屆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雲南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能源與動力工程、審計學
雲南省專業服務產業能力建設項目(專科):礦物加工技術、設施農業技術
雲南省特色專業(專科):礦物加工技術、設施農業技術、茶葉生產加工技術
雲南省財政重點支持特色專業(專科):礦物加工技術、套用泰國語、套用寮語
中央財政重點支持建設專業(專科):套用緬甸語
雲南省雙語教學示範課(專科):《中國文化概論》
雲南省級一流課程:幼稚園教師口語
雲南省省級實習實訓基地(專科):農業技術類專業實習實訓基地
合作交流
截至2020年12月,學校與緬甸、泰國、印度、韓國等十餘個國家的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與雲南啟迪實業發展有限公司、中遠海運集團、雲南機場集團、達內集團、大疆、甲骨文OAEC人才產業基地、滇紅集團等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建成“滇西科技師範學院·達內教育集團AI智慧創新工場”“滇西科技師範學院-甲骨文大數據學院”“無人機套用示範平台”、生物聯合實驗室等。
學術科研
科研平台
截至2020年12月,學校設有“新時代中國特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研究中心”“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中心”“國際佤文化研究中心”“雲南少數民族廉潔文化研究中心”等多個研究機構,獲批中國特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省級)智庫、雲南省首批省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有1個國家民委民族理論政策研究基地,1個雲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民委民族理論政策研究基地:民族文化研究中心
雲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雲南省紅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2018年,學校國家社科基金立項數列雲南省高校第5位,出版“中國特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叢書”,先後獲國家專利70餘項,獲省部級以上教學科研成果獎20餘項,獲雲南省社會科學特等獎等4項,獲省廳級教學科研成果獎勵100項。近5年出版專著、教材100餘部,發表論文1300餘篇;多份決策諮詢報告專版刊發於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要報》、教育部《高校智庫專刊》呈報黨和國家領導人資政,1項決策諮詢報告獲中央領導同志批示。
2020年,學校獲得國家社科基金喜獲4項,2020年度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重點項目1項、一般項目5項、青年項目1項。
教育部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把握藏傳佛教話語權面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諮詢服務報告三等獎)
學術資源
截至2020年12月,滇西科技師範學院圖書館有圖書館文獻資料119.325萬冊, 其中,紙質圖書91.715萬冊,電子圖書27.605萬冊。2019-2020學年度新進館紙質圖書51635冊。購買了中國知網等7個資料庫資源,實現資源對學科專業的全覆蓋。可提供電子期刊1.47萬種、學位論文23.35萬餘篇、音視頻資料5800小時,另外提供40餘個線上使用資源;特色館藏為地方世居民族文獻,並藏有全臨滄市唯一一套《四庫全書》。
《滇西科技師範學院學報》原名《臨滄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創刊於1992年,主管單位為雲南省教育廳,主辦單位為滇西科技師範學院,期刊被維普MARC數據、
維普DC數據收錄,
國家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館藏。
文化傳統
學校標識
學校徽志的圖案呈圓形,兩個同心圓構成兩個環——中心環和外環。中心環是主體圖案,上半部分圖案形似
彩雲之南的祥雲、
三江併流之浪花、展翅翱翔之鳳凰;環中有“L”(
臨滄)和“D”(
滇西)的形狀;下半部分圖案形似展開的書本,托舉狀的雙手,破土而出的幼苗,展翅的和平鴿及象徵佤文化的牛角。外環是學校的中英文名稱,中文名稱在上,英文名稱在下,依環狀從左向右排列,各占半個環。
學校校旗為:紅色長方形3號旗(192cm*128cm),左上角配以學校徽志,中央印有“滇西科技師範學院”中文名及英文名,顏色組合分三類:一是紅色底白字,二是海藍色底紅字,三是粉色底海藍色字。正式場合使用紅色底白字校旗。
精神文化
立德修身,篤學尚行
現任領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