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五鬼鬧判舞

臨清五鬼鬧判舞

“臨清五鬼鬧判舞”簡稱“五鬼鬧判”,流傳於山東臨清城區,是明代沿運河從江南南通一帶傳播而來的,以民間神話傳說中鐘馗為內容的民間社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清五鬼鬧判舞
  • 簡稱五鬼鬧判
  • 流傳於山東臨清城區
  • 起源:江南南通
  • 人物:鐘馗
  • 評定:臨清市非物質檔案遺產
  • 寓意:喻理、伸張正義、鞭撻邪惡
  • 最早見於:《水滸傳
簡介,表演過程,歷史淵源,文藝價值,

簡介

為臨清市非物質檔案遺產。
“五鬼鬧判”中的“判”即陰司判官,亦即傳說中的鎮鬼之神鐘馗;“五鬼”即是手執琴、棋、書、畫以及撐傘的蝙蝠鬼。

表演過程

演出時,在鑼鼓伴奏下眾小鬼歡騰跳躍。忽而虎跳、滾毛、蠻子、旋子;忽而蠍子爬、車輪跟頭、獅子滾繡球;忽而鯉魚打挺、屎克郎滾蛋、疊羅漢,竄挪騰跳、瀟灑大方,以稔熟的舞蹈語彙配以各種圖形的變換,使其整個場面生氣勃勃、情趣盎然。判官在轉傘伴舞下,手執笏板,舒展闊袖與眾小鬼打逗嬉鬧,時而撫琴聆曲、時而凝目觀畫,時而舉盤品棋、時而捋髯審書,鬼、判配合默契、形神入微、維妙維肖、妙趣橫生。
圖1 臨清五鬼鬧判舞表演圖1 臨清五鬼鬧判舞表演

歷史淵源

“五鬼鬧判”一語最早見諸於明施耐庵小說《水滸傳》。明萬曆年刻本《檮杌閒評》一書中也有描述:“卻說臨清地方,雖是個州治,到是個十三省總路,名曰大碼頭。次日正值迎春,但見數聲鑼響,紛紛小鬼鬧鐘馗。”由此可知,民舞“五鬼鬧判”在臨清地面上的出現至少有五六百年的歷史了。經過幾十代藝人的演變,表現內容不斷豐富,演藝日趨精湛。

文藝價值

“五鬼鬧判”借鬼喻理、伸張正義、鞭撻邪惡。經歷代藝人相演相嬗,表演技藝不斷豐富,深受勞動人民喜愛和擁戴,已收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山東卷》,被載入藝術史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