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鬼鬧判,wǔ guǐ nào pàn,典故魯迅《小說舊聞鈔·三保太監西洋記》,【解釋】許多小鬼戲弄判官。劇目名。舊時也比喻居上位者被對自己不滿或輕蔑的人所戲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鬼鬧判
- 讀音:wǔ guǐ nào pàn
- 出自:《小說舊聞鈔·三保太監西洋記》
- 解釋:許多小鬼戲弄判官
五鬼鬧判釋義,名詞解釋,名詞套用,五鬼鬧判民間藝術,清徐五鬼鬧判簡介,五鬼鬧判表演形式,
五鬼鬧判釋義
名詞解釋
【注音】wǔ guǐ nào pàn
【典故】惟其中有五鬼鬧判一語,不知所出;以問余,亦無以應也。 魯迅《小說舊聞鈔·三保太監西洋記》
【出處】“五鬼鬧判”一語最早見諸於明施耐庵小說《水滸傳》。明萬曆年刻本《檮杌閒評》一書中也有描述:“卻說臨清地方,雖是個州治,到是個十三省總路,名曰大碼頭。次日正值迎春,但見數聲鑼響,紛紛小鬼鬧鐘馗。”由此可知,民舞“五鬼鬧判”在臨清地面上的出現至少有五六百年的歷史了。經過幾十代藝人的演變,表現內容不斷豐富,演藝日趨精湛。
名詞套用
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結構】主謂式
【年代】當代
【成語示列】惟其中有五鬼鬧判一語,不知所出;以問余,亦無以應也。(魯迅《小說舊聞鈔·三保太監西洋記》)
五鬼鬧判民間藝術
清徐五鬼鬧判簡介
“五鬼鬧判”是活躍在徐溝地區的一種民間文藝形式,據傳有近百年的歷史。它的創意源於揭露那些貪贓枉法的官吏,為了錢財和名利視國法與不顧,惡意判下 冤假錯案,死去的冤屈鬼魂,下到陰曹地府也不服,鬧 著判官申冤雪恥。
五鬼鬧判表演形式
五鬼鬧判節目,由5個被冤枉的小鬼和1個判官6人組合而成。5個小鬼他們頭戴2尺多高的圓錐形紙帽,身穿紅、白、黃、藍、綠五色長衫,手舉狀紙,披頭散髮,鬼臉扮相,蹦蹦跳跳地鬧著判官喊冤叫屈。判官頭戴圓翅兒官帽,兩鬢插紅耳毛,身著紅色官服,腰系綠色玉帶,左手拿著“生死簿”,右手搖著“鈴鐺”,紅臉紅須扮相的判官打扮,扭捏著行走在表演隊伍中。
五鬼鬧判上街演出時,它在社火表演隊伍中,可以跑前跑後,自由地嬉戲表演。由於它是行進表演,5個小鬼在戲弄判官時,步伐必須是蹦蹦跳跳,不能正常行走,否則便失掉鬼的形態。判官在行進中表演時沒有規定的步伐,在五鬼鬧判戲耍時,他一會兒手搖鈴鐺向五鬼示威,一會兒雙手翻閱生死簿,尋找被冤枉屈死的名單。這個節目在街頭表演時,主要應突出一個“鬧”字。 “鬧”是有冤要喊,有屈要申。
在唐、宋時期確有判官這個官職,他是輔助地方官處理訟事的辦事人員。在迷信傳說中將這個判官的官職名稱,用在了陰曹地府閻王爺手下管生死的官職。
五鬼鬧判這種民間文藝形式,是示意那些掌握國家法律法規的官吏們,在執法的過程中一定要依法辦案, 不可循私枉法,否則定會落得自種苦果自己吃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