嗩吶,俗稱“喇叭”。在我國各地廣泛流傳的民間樂器,發音高亢、嘹亮,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套用。經過不斷發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現力,已成為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並用於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嗩吶音量宏大有力,音色高亢明亮,常用作室外演奏,是民間婚喪儀仗和吹打合奏中的主要樂器。嗩吶的獨奏曲目多源自民歌、地方戲曲、民間小曲和戲劇曲牌,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民間風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昌府道口鋪嗩吶吹奏
- 外文名:無
- 地區:東昌府區道口鋪辦事處田廟村
- 解釋:宋家嗩吶吹奏樂班
詳細介紹,聊城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詳細介紹
在東昌府區道口鋪辦事處田廟村就有一個代代相傳的宋家嗩吶吹奏樂班。宋氏祖先漂泊遷徙,逃荒流浪,以吹奏嗩吶餬口。宋家樂班以在田廟村定居的宋開鑒為第一代,其上溯亦為世代家庭傳承,但逃荒漂泊已無從考據。從宋開鑒起至今已傳六代,有百餘年歷史。解放前民樂藝人的社會地位較低,被世人稱為“坐板凳頭的”或“吃冷盤的”。解放後,民樂藝人在政治上,經濟上徹底翻了身,民樂受到黨和人民政府的重視,樂理知識和文化水平不斷提高,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作和學習了一批反映社會主義新農村欣欣向榮的樂曲。如“春耕忙”、“農家樂”、現代戲曲“朝陽溝”等,從前多活動於婚喪嫁娶之地,現多活動於開業典禮,節慶活動,並常年活躍在鄉村集鎮,為傳播、發揚民族音樂、開展農村文化娛樂活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第五代傳人宋興貴於1953年參加全國人民赴朝慰問團,親臨朝鮮戰場,為抗美援朝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演出獻藝,隨後又去上海慰問赴朝志願軍,他吹奏的“光榮花”、“大保國”、“一枝花”等曲目深受歡迎,得獎章十餘枚而歸;其後,在省級、市級比賽中連獲民間民樂比賽一等獎,1987年在山東人民廣播電台《文藝半點鐘》特別錄製了他吹奏的“百鳥朝鳳”曲目。
作為北方民間藝人,宋家樂班傳承、創造了許多高難度複雜的演奏技巧,極為豐富,嗩吶為主要樂器,笙笛、二胡為輔,並配有打擊樂器鑼鼓等。嗩吶吹奏大致可分為口內技巧和手指技巧,在演奏中常常兩者結合運用,其中有連奏、單吐、雙吐、三吐、彈音、花舌、簫音、滑音、顫音、疊音和墊音等,還可以模仿鳥鳴蟲聲及人的歌唱,從而大大發展和提高了嗩吶的表現力。
樂班經常演奏的曲牌有“一句半”、“兩句半”、“小抬槓”、“小開門”、“大開門”、“三翻”、“十翻”、“爬山虎”、“寶瓶裝”、“水落音”、“點頭鳳”、“大鋸缸”、“送情郎”、“百子樂”、“梆子娃娃”等。吹奏的戲曲曲牌最拿手的是“百鳥朝鳳”,其間模仿百鳥的叫聲,惟妙惟肖,令人百聽不厭。
聊城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聊城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附表聊城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名單
序號 | 編號 | 門 類 | 項目名稱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1 | 1-1 | 民 間 文 學 | 魯班傳說 | 聊城市光岳樓管理處 |
2 | 1-2 | 仁義胡同傳說 | 聊城市傅斯年陳列館 | |
3 | 1-3 | 禿尾巴老李的傳說 | 東昌府區、陽穀 | |
4 | 1-4 | 堠崮冢的傳說 | 東昌府區 | |
5 | 1-5 | 武松的故事 | 陽穀 | |
6 | 2-1 | 民 間 美 術 | 東昌木版年畫藝術 | 東昌府區 |
7 | 2-2 | 東昌泥塑 | 東昌府區 | |
8 | 2-3 | 聊城剪紙藝術 | 東昌府區、 冠縣、茌平 | |
9 | 2-4 | 莘縣河店西郭泥塑 | 莘縣 | |
10 | 2-5 | 張秋木版年畫藝術 | 陽穀 | |
11 | 2-6 | 茌平董莊中堂畫 | 茌平 | |
12 | 2-7 | 冠縣郎莊麵塑 | 冠縣 | |
13 | 3-1 | 民 間 音 樂 | 東昌府道口鋪嗩吶吹奏 | 東昌府區 |
14 | 3-2 | 臨清駕鼓 | 臨清 | |
15 | 3-3 | 臨清琴曲 | 臨清 | |
16 | 3-4 | 臨清田莊吹腔 | 臨清 | |
17 | 3-5 | 魚山唄佛教音樂 | 東阿 | |
18 | 3-6 | 陽穀哨 | 陽穀 | |
19 | 4-1 | 民 間 舞 蹈 | 運河秧歌 | 東昌府區 |
20 | 4-2 | 道口鋪龍頭鳳尾花竿舞 | 東昌府區 | |
21 | 4-3 | 道口鋪竹馬舞 | 東昌府區 | |
22 | 4-4 | 臨清五鬼鬧判舞 | 臨清 | |
23 | 4-5 | 臨清窪里秧歌 | 臨清 | |
24 | 4-6 | 冠縣柳林花鼓 | 冠縣 | |
25 | 4-7 | 冠縣三合莊高蹺 | 冠縣 | |
26 | 4-8 | 冠縣柳林降獅舞 | 冠縣 | |
27 | 4-9 | 冠縣田莊花船 | 冠縣 | |
28 | 4-10 | 高唐扛哥 | 高唐 | |
序號 | 編號 | 門 類 | 項目名稱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29 | 4-11 | 民 間 舞 蹈 | 莘縣溫莊火獅子舞 | 莘縣 |
30 | 4-12 | 莘縣張魯回族秧歌 | 莘縣 | |
31 | 4-13 | 陽穀頂燈台 | 陽穀 | |
32 | 4-14 | 茌平平調秧歌 | 茌平 | |
33 | 4-15 | 哆嗦旗舞 | 高唐 | |
34 | 4-16 | 高唐落子舞 | 高唐 | |
35 | 4-17 | 高唐民舞 (摸魚舞、撲蝶舞、牽象舞) | 高唐 | |
36 | 5-1 | 戲 曲 | 東昌弦子戲 | 東昌府區 |
37 | 5-2 | 蛤蟆嗡 | 冠縣 | |
38 | 6-1 | 曲 藝 | 山東快書 | 臨清 |
39 | 6-2 | 臨清時調 | 臨清 | |
40 | 6-3 | 聊城八角鼓 | 東昌府區 | |
41 | 6-4 | 谷山調 | 陽穀 | |
42 | 6-5 | 高唐絲調 | 高唐 | |
43 | 6-6 | 高唐木板大鼓 | 高唐 | |
44 | 7-1 | 民間雜技 | 聊城雜技 | 聊城市文化局 |
45 | 8-1 | 民 間 手 工 技 藝 | 東昌葫蘆雕刻製作技藝 | 東昌府區 |
46 | 8-2 | 聊城牛筋腰帶製作技藝 | 東昌府區 | |
47 | 8-3 | 東昌運河毛筆製作工藝 | 東昌府區 | |
48 | 8-4 | 沙鎮雲燈製作工藝 | 東昌府區 | |
49 | 8-5 | 東昌古錦製作工藝 | 東昌府區 | |
50 | 8-6 | 道口鋪龍燈製作工藝 | 東昌府區 | |
51 | 8-7 | 馬官屯泥人製作工藝 | 東昌府區 | |
52 | 8-8 | 東昌陶器製作工藝 | 東昌府區 | |
53 | 8-9 | 臨清貢磚製作工藝 | 臨清 | |
54 | 8-10 | 臨清千張襖製作工藝 | 臨清 | |
55 | 8-11 | 臨清哈達製作工藝 | 臨清 | |
56 | 8-12 | 冠縣寶德葫蘆製作工藝 | 冠縣 | |
序號 | 編號 | 門 類 | 項目名稱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57 | 8-13 | 民間 手工 技藝 | 冠縣史莊圈椅製作技藝 | 冠縣 |
58 | 8-14 | 陽穀臉譜葫蘆製作技藝 | 陽穀 | |
59 | 8-15 | 茌平黑陶製作工藝 | 茌平 | |
60 | 9-1 | 消 費 習 俗 | 聊城鐵公雞製作技藝 | 東昌府區 |
61 | 9-2 | 東昌府沙鎮呱噠製作工藝 | 東昌府區 | |
62 | 9-3 | 臨清濟美醬園“甜醬瓜”製作工藝 | 臨清 | |
63 | 9-4 | 莘縣燕店范家燒鴿製作技藝 | 莘縣 | |
64 | 9-5 | 莘縣房氏康園肉餅製作技藝 | 莘縣 | |
65 | 9-6 | 莘縣古城鎮鴛鴦餅製作技藝 | 莘縣 | |
66 | 9-7 | 魯西吊爐小燒餅製作技藝 | 聊城市文化局 | |
67 | 9-8 | 高唐老豆腐製作工藝 | 高唐 | |
68 | 10-1 | 文化空間 | 聊城山陝會館廟會 | 聊城市博物館 聊城山陝會館管理處 |
69 | 11-1 | 傳統中藥 | 東阿阿膠中醫藥文化 | 東阿 |
70 | 12-1 | 傳統體育 與 競技 | 查拳 | 冠縣 |
71 | 12-2 | 東阿于氏金剛力功 | 東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