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津驛

臨津驛

臨津驛指古代設定在安徽省銅陵順安鎮的專供傳送公文的使者換馬、就餐和過往官員憩息、住宿的驛站。這種古代的驛站相當於現在的政府招待所,兼具交通和郵遞的功能。順安鎮順安河通江的“水口”,設在順安得驛站水陸交通均得天獨厚,故名臨津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津驛
  • 類型:古代驛站
  • 所在位置:安徽銅陵順安
  • 設立日期:約公元638年
基本信息,相關詩詞,臨津驛歷史,順安臨津驛設定,

基本信息

史載,唐初 ( 貞觀年間,公元 638 年左右 ) 朝廷就在今天的安徽銅陵順安鎮設立了這種驛站。驛站有一定的資產設備,如房屋車馬和住宿設施等。驛站設有驛丞一人,是九品小吏,起碼的官員。
當時為什麼把驛站設定在順安呢 ? 主要原因有三條:
①古鎮有基礎。由於中國的早期發展主要是在黃河流域,是在北方。長江沿江江南較具規模的集鎮不多,順安古鎮建鎮於東晉,至唐已有 200 多年,且原是定陵縣縣治所在地,基礎較好。
②交通較方便。順安鎮地處南 ( 京 ) 潯 ( 九江 ) 古道中段,沿江江南通衢,且有順安河上連內地山區,下通荻港長江,順安鎮正是順安河通江的“水口”,水陸交通便利。
③礦冶正興旺。唐初是古銅都礦冶興盛時期,順安這一大片遺址的礦冶工業,當時正興旺發達。礦冶經濟的發展,無疑也是設定驛站的原因之一。

相關詩詞

臨津艷艷花千樹,夾徑斜斜柳數行。
卻憶金明池上路,紅裙爭看綠衣郎。
這首七言絕句,是北宋名相、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於北宋元佑年間 ( 公元 1086 前後 ) 辭去宰相,來銅陵寓居於大明寺 ( 荊公書堂 ) 所作的“順安臨津驛” ( 各種版本的宋詩集和歷代銅陵史志,均有輯錄 ) 。這首詩的前兩句主要是描繪順安的景色。陽春三月,細柳含煙,盛裝男女,嬉逐花前。後兩句詩人卻把古鎮與當時的北宋京都汴梁 ( 今開封市 ) 最繁華的“金明池”大街相媲美。說看到了順安的繁華,就想了京都“金明池”大街,紅男綠女,熙熙攘攘的情景。可是當時的順安鎮,仍只不過是戶不上千,人不過萬的沿江小鎮,詩人因何如此作比呢? 這從全詩所描繪的時間地點和情景中,不難看出,詩人是面對人群歡快,買賣興隆的三月三集市廟會,觸景生情,有感而發所作的藝術比喻。不僅合情合理,抑且史有依據。這首千古絕唱,正好歷史地證明了早在北宋時期,古廟會即已相當輝煌。

臨津驛歷史

順安臨津驛,歷史上還曾經接待過許多歷史名流,留下了許多很有價值的人文遺蹟。
一、唐天寶十三年 ( 公元 754 年 ) 李白自南陵來銅陵遊覽“五松山”。順安是南 ( 京 ) 潯 ( 九江 ) 古道的中站,臨津驛是唯一官辦的宿處,李白自應下榻如此。這是第一次。第二次,是上元二年 ( 公元 761 年 ) 李白流放遇赦,又回到宣城、金陵舊遊之地,輾轉於宣城、當塗、銅官山 ( 五松山 ) 時,多次經過順安,駐足於臨津驛。
二、北宋寶元二年(公元 1039 年)宋相王安石,微時在大明寺(逢原堂)讀書,常與友人來臨津驛遊玩,後來熙寧九年至元祐元年(公元 1076 — 1086 )王安石辭相後,多次來銅陵講學,仍寓居於大明寺、臨津驛,並寫下許多詩文。特別是《題順安臨津驛》這首噲灸人口的七言絕句,是三月三古廟會,早期繁華的唯一文字見證。
三、宋寶元二年(公元 1039 )銅陵石洞耆人,北宋“知樞密院事”(宰相)盛度,告老還鄉,由南京返回石洞耆(天門鎮)路過順安,驛承曾率全鎮百姓隆重迎送,盛度在此下轎,向鄉親致謝。對此,民間傳說至今仍津津樂道。
四、宋時貴上耆 ( 今鐘鳴鎮 ) 林學家陳翥和新橋鳳凰人翰林院著作郎胡舜元等,經常小憩於臨津驛。
順安臨津驛關於此類人文故事頗多,只因年久失傳,需要深入挖掘。

順安臨津驛設定

遺址“臨津街”,一千四百多年,至今仍未改名。有關故事傳說,民間流傳頗多。其中有一個“倚馬餐”的傳說,就很有意思。相傳,順安臨津驛有一種“倚馬餐”是專供傳送公文的使者,一邊換馬,一邊能很快吃完,節省時間的快餐。有一年冬天突發天災,大雪封門,老百姓絕糧斷炊,各路官府都派使者前往當時的江寧府 ( 南京 ) 告急求救。可是沒有一路能夠準時到達,都是因為天氣太冷,不是人傷,便是馬病。只有銅陵這一路沒出問題,得到了朝廷及時撥來的賑災糧銀,銅陵人民幸運地度過災荒。江寧府官員問使者,別的地方“送報子”都不能來,你們為什麼能順利到達。使者回說:“在順安臨津驛換馬時吃了倚馬餐。”因為“倚馬餐”是藥膳,秘方不得而知。但從味道辛辣芬香上可以品味出,主味是銅陵的老薑。老薑溫中逐寒,回陽救逆,正好對症,戰勝了嚴寒,把求救文書按時送到。這雖然是個民間傳說,但卻有一定的人民性、知識性和地方特色,還有一點經濟價值,所以輯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