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安

順安

順安鎮,在安徽銅陵市義安區東三十里,即古義安縣也。鎮內山、丘、圩並存,東部為省級風景名勝區——鳳凰山風景區;東南為葉山森林公園城山風景區,西北為魚米之鄉——順安小聯圩。該鎮四季分明,全年氣候溫和濕潤,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季風氣候明顯。全鎮轄鳳凰山、星月、新葉、盛瑤、明湖、東壠、高嶺、城山、先進、沈橋、金港、長龍山、榮光等13個村、東正、金山2個社區和丹鳳1個居委會,總面積138平方公里,總人口5.2萬餘人,其中,鎮建城區面積2.5平方公里,鎮區人口1.6萬餘人,是全縣人口最多的鄉鎮和最具發展潛力的小城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順安鎮
  • 地理位置:安徽義安區東三十里
  • 總面積:138平方公里
  • 總人口:5.2萬餘人
  • 鎮建城區面積:2.5平方公里
  • 鎮區人口:1.6萬餘
  • 特色小吃:純黑芝麻
歷史沿革,區位優勢,資源狀況,服務設施,產業發展,城鎮化建設,特色文化,特色小吃,

歷史沿革

三國時期,銅地分屬吳國丹陽郡春谷、臨城二縣。西晉時期,銅地分屬宣城郡春谷、臨城二縣。東晉義熙年間(405-418年),由於北方戰亂,大批山西流民進入銅陵地區,這裡僑置了定陵縣,屬宣城郡,縣治設在今順安鎮。定陵縣的僑置,使銅陵地區原分屬二縣的兩個部分合併為一個整體。今銅陵地區的區域大體上是東晉以後確定下來的。
南朝宋、齊時期,定陵縣屬淮南郡;梁、陳時期,屬南陵郡。唐朝前期,銅陵地區屬宣城郡南陵縣。唐朝後期,為了進一步管理銅陵地區的礦冶,分南陵縣工山、安定、鳳台、歸化、豐資五鄉置義安縣,縣治設在今順安鎮。義安縣的地理區域相當於今銅陵縣地理區域。不久,廢義安縣置“銅官山冶”,直到唐末(“銅官冶”是專門管理銅冶煉的經濟機構)。到了五代期間,又恢復了義安縣的建制。
南唐保大九年(951年),改義安縣為銅陵縣,歷史上“銅陵”地名第一次出現。縣治由順安移於古銅官鎮,當時稱江滸,即今五松鎮。

區位優勢

順安鎮區位優勢明顯,水陸交通十分便利,距銅陵市區12公里,距蕪湖市區60公里,距銅陵火車東站僅8公里,距銅陵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不足1公里,寧銅鐵路、寧安城際高鐵(在建)、沿江快速通道、滬渝高速(G50)穿境而過,順鳳旅遊公路、湖馬路、銅南路、新壩路、順牌路等縱橫境內連線周邊,是銅陵市總體規劃的東部城區的核心區。銅陵市最大的內河航道——順安河直達長江主航道,四季通航,為全市重要的內河港口碼頭。

資源狀況

順安鎮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地下蘊藏有金、銅、鐵、硫、煤、錳、石灰石等多種礦產資源,市屬銅化集團新橋硫鐵礦、有色鳳礦、銅陵車輛廠均坐落於此,並擁有各類礦山企業20多家。西漢時期古人就在此採礦冶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牛洞採礦遺址坐落於此。順安藥材資源也十分豐富,其中鳳凰山地區盛產的鳳丹是牡丹皮中的極品,被載入中華藥典,名揚世界。鳳丹原產地原新橋鎮因此被中國花卉協會和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南方牡丹基地”和“中國藥用牡丹之鄉”。

服務設施

順安鎮城鎮服務功能齊全,境內有自來水公司兩家,日供水量超過5000噸,已完成農村電網改造工程,有供電管理所2所,西氣東輸天然氣門站一座。同時,境內有中心衛生院1所,中心學校2所,完小18所,有占地面積400平方米的文化廣播站1所,圖書室藏書達5000多冊,為省級杜鵑花工程示範點。中國電信、中國移動、聯通、安廣網路等均在該鎮設立基站或服務處所,通信、網路信號覆蓋全境。

產業發展

順安鎮經濟實力雄厚,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據初步統計,全鎮從事一、二、三產業人口比例約為3:1:1。順安鎮按照農業發展規劃要求,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加強農業綜合開發,發展高、優、特、新農產品,形成了一批享譽安徽的特色產品和示範基地,其中牡丹基地和高科技農業示範園等,成為銅陵農業的精品和亮點。順安鎮工業經濟實力較強,多年來通過發揮區位資源優勢,承接市屬廠礦企業輻射,築巢引鳳,藉資發展,構築了新橋礦業經濟、兩山(陶山、長山)建材經濟、金橋工業園經濟、金山工業園經濟等特色明顯的版塊經濟,特別是近年來金橋工業園、金山工業園發展迅速,已成為順安鎮招商引資的兩大戰略性平台,正日益發揮著昂首起航的經濟航母作用。順安鎮市場繁榮,商貿發達,一直是方圓百里城鄉物資集散地,現有各類專業市場八個,年交易額達2億元。順安鎮已成為周邊地區不可替代的商貿大鎮。

城鎮化建設

順安鎮高起點規劃,將生態、環境、效益及可持續性發展相結合,在空間布局上,以順安河為界分為兩區:河西為工業區,河東為市場區、商貿區和居住區。在時間上,順安鎮分近期和遠期進行城鎮建設,既著眼長遠,又立足現實。2010年,順安鎮規劃建城區面積將達6平方公里,鎮區人口達到4.5萬人,城鎮化率達到75%。在總體規劃完成後,順安鎮迅速制訂出了具體分區的詳規,通過近幾年的建設,初步形成了河西工業園即金山工業園,已引進企業13家;在老蕪銅路兩側加大改造力度,興建了長達1公里的商業街,200多戶個體工商戶雲集於此;在沿江快速通道北側,通過招商引資興建了占地260畝的農業大市場,同時,通過出台優惠政策,吸引民間資本參與房地產開發,建成了友誼小區、義安花園小區,外錦繡園小區等。  優美的自然環境、良好的社會環境、優越的投資環境。順安鎮作為銅陵市東部城區、銅陵中東部的商貿、文化、交通中心,正以生態山水城市為藍本,以皖中南地區商貿重鎮為目標,精心規劃,開拓進取,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穩步邁進。

特色文化

三月三廟會  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前後,是安徽銅陵順安鎮集市貿易的會期,俗稱“三月三”廟會。會期內,整個順安大街小巷,熱鬧非凡。南來北往的商賈小販,農女工匠、市民藝人比肩接踵,項背相望。近有本地鄉民,遠有江浙、兩湖乃至兩廣的行商,日市夜貿,及經關月不息。過去順安年年有會,五年一大會,十年一盛會。盛會時,鎮東邊的岳家山和西邊的菜籽灘都要搭台唱目蓮戲,一演就是四日四夜或七日七夜,即所謂“四夜紅”、“七日紅”。 據考證,順安原來是一座古驛站,由於某種原因水陸交通方便,居民漸漸增多,逐步形成農村小集鎮。西晉後期,北方戰亂,中原人口大量南遷,史稱“永嘉南渡”。東晉王朝建立後,為了安置流民,統治者在南方僑置郡縣。當時銅陵一帶原屬宣城郡陽穀縣地,僑置後設定陵縣,縣治設在順安鎮。此後,順安日漸繁榮。隋統一後,廢定陵縣,併入南陵縣。唐初在順安設陸驛,命名為臨津驛。後又從南陵縣分出,改置義安縣,縣治仍設在順安。兩宋以後,圩田大興,順安附近的圩鄉都成了稻米產地。這樣,圩區的稻米、山區的竹木、東西湖的魚蟹水產都自然匯集到順安來集散。可見,歷史上順安就一直是銅陵地區的政治和經濟中心。 每逢春節以後,春耕之前為農閒期,氣候宜人,農民急需趁時賣出農副產品,添置鐵木農器,本地和外地的店戶商販也趁機向農民收購土產,出售日用品,這時在順安形成較大的貿易集市是可能和必須的。至於廟會形成是怎樣出現的,會日又為什麼定在三月初三,卻不見史載,無法考證。對此,當地民間有不少傳說,最具影響的是這樣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唐朝末年,天下大亂,順安一帶的貧民百姓遭戰火洗劫,慘死無數,所剩無寥寥。倖存者便蓋起一座神廟,定期祭祀,求神靈保護,祭祀日就定在三月初三。此後每年三月初三,周圍的百姓都趕來燒香祭神,祈求世道安寧,風調雨順,日久便形成了一種鄉俗,來的人也一年比一年增多。一些商人小販也趕來擺攤設點,做些生意。農民們也帶來糧食土產,調劑餘缺,互通有無。廟會便逐漸同商貿活動聯繫起來。  還有一種說法是:明朝崇禎年間,順安金帶山(今順安農具廠所在地)住著徐喬、徐仲兄弟倆,他們克勤克儉,開墾荒地,種糧植樹,家底日漸豐裕。金帶山對面的岳家山(今順安國小址)住著一個名叫岳正保的員外,他對徐氏兄弟的家業非常眼紅,便串通京城的國戚和地方官員,誣陷徐氏兄弟私造兵器,有叛亂野心。官府派了三千官兵,於某年三月三這天包圍了金帶山,查抄了徐家,由於沒有搜到造反的證據,官兵便將徐氏的農具和糧油物品拋在屋外,搶了一些貴重財物溜走了。徐氏兄弟面對圍觀的鄉親,怨憤難言,決定離開順安。於是他們一面施捨財物,一面當眾揭露岳員外勾結官府欺壓鄉民的罪行,從此以後,每年三月初三,周圍農村的百姓都要到順安來燒香趕會,同時也帶來農副產品相互交易。久而久之,三月初三就成了順安地區一年一度的集市貿易日。

特色小吃

順安酥糖  順安酥糖始制於唐代末年。採用優質麵粉、精細白糖、純黑芝麻,配以適量的桂花、青梅、金桔餅等精製而成。特點是鬆柔甜潤、成條不散。是銅陵地區的傳統風味食品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