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戰鬥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3月,在徐州會戰台兒莊戰役中,中國第5戰區部隊在山東省臨沂地區抗擊日軍第5師團的防禦戰鬥。

基本介紹

  • 名稱臨沂戰役
  • 地點:山東臨沂
  • 時間:1938年3月2日~4月19日(第一次)
  • 參戰方:國民黨軍,侵華日軍
  • 結果:兩次擊退南下日軍後臨沂失守
  • 參戰方兵力:國軍兩個軍,日軍多個師團
  • 傷亡情況:三次總共殲滅日軍5000餘人
  • 主要指揮官張自忠龐炳勛板垣征四郎
背景,交戰過程,戰果,

背景

第5戰區第3軍團(轄第40軍第39師、海軍陸戰隊山東省保全隊)在2月中旬為配合第3集團軍對濟寧汶上地區日軍的攻擊,對蒙陰。泗水方面的日軍發動攻擊。時日正逢日軍第5師團坂本支隊對莒縣沂水進攻。第3軍團節節抵抗,退守沂河東岸。

交戰過程

歷史的腳步從不停息,多少故事如流星划過,塵封記憶里。 有些故事過去了也就過去了,有些故事因其意義非凡常在我們耳邊迴響,而有些故事則需要拂去塵埃,重新打量,以全新的角度審視其曾存在的意義。發生在67年前的國民黨軍隊與日寇間的臨沂戰役就是一個這樣的故事。
1937年底,日軍板垣、磯谷兩師攻陷濟南,繼於1938年初又占領青島,遂採用分進合擊的戰術,兵分兩路南犯,並策應自南京北犯之日軍,以達南北夾擊徐州之目的。由於南路之敵受到中國軍隊李品仙廖磊于學忠部的沉重打擊,難以北進,日軍遂改為從北面以正面進攻為主的戰略。第10師團磯谷廉介部沿津蒲路南侵,於1月4日攻陷兗州,5日再濟寧,7日又陷鄒縣,至此,津蒲正面大門洞開。號稱日寇“鐵軍”的板垣征四郎第5師團由青島沿膠濟鐵路西侵,至濰縣轉南,經高密,循諸城、莒縣一線,進迫臨沂,妄圖奪取臨沂後,與津浦線上磯谷師團在台兒莊會師,爾後從左翼迂迴徐州。
臨沂為魯南軍事上所必爭的重鎮,得失關係全局。此時,臨沂守備力量僅有三區專員兼臨沂城防司令張里元所屬的保全團隊2000餘人。張深知單憑所部難以拒敵中之最強者,遂立即向第5戰區急電求援。第5戰區司令李宗仁急調駐守海州的第40軍龐炳勛部馳往臨沂,固守縣城,阻擊敵人。龐部到達臨沂後,龐立即派人察看臨沂周圍的地形,研究敵情及攻守戰略,在湯頭至葛溝一線,構筑前沿陣地,並從白塔(今屬河東區太平街道)起沿沂河東岸向南至郁九曲一線構築主陣地。板垣師團企圖強行通過臨沂防地向台兒莊進攻。先後占領了湯頭以南沙嶺子、白塔、太平、亭子頭等村莊,以優勢兵力圍攻守軍第40軍的5個團。龐部以誓與臨沂城共存亡的決心,利用沂河這一天然屏障,集中火力與敵血戰數日,漸感不支。這時適接李宗仁復電:“臨沂為台、徐屏障,必須堅決保衛,拒敵前進。除已令張自忠部前往增援外,並派本部參謀長徐祖詒前往就近指揮。”徐祖詒到達臨沂後,認為軍部距前線太近,敵彈不斷凌雲呼嘯,主張軍部應立即撤到臨沂以南的傅家莊,以免影響參謀作業的心情,而且便於指揮。龐則不以為然,他很堅決地說:“如果我龐某臨危後退,前方士氣動搖,臨沂城就難保了。”徐、龐意見相左,最後請示戰區長官,仍尊重龐的意見,軍部不動。
1938年3月2日,第59軍接到命令後,軍長張自忠親自率部出征,一晝夜強行軍180公里,主動出擊,以攻為守,以解臨沂之圍。張在龐、張兩部高級軍事人員會議上說:“在一般情況下,59軍以急行軍到此,非常疲勞,似宜稍作休息,再與敵人作戰。 但兵貴神速和出敵不意,且以我劣勢裝備,對現代化之強敵,必須利用夜戰、近戰,方可奏效。應打破常規,提前開始行動。”14日凌晨,張自忠指揮全軍暗渡沂水,向日寇“鐵軍” 的精銳第5師團右側背發起攻擊,在亭子頭、大太平、申家太平、徐家太平、沙嶺子等處突破敵防線。敵初不及料,損失慘重,一夜之間,殲敵逾千。日本第5師團被迫放棄正面攻城,轉對59軍作戰。雙方展開混戰,59軍與日軍短兵相接,在沂河兩岸反覆衝殺,戰線犬牙交錯,形成逐村、逐屋爭奪之拉鋸戰。雙方衝殺不下數十次,幾度形成白刃戰,59軍兩師連、排長几乎全部易人,營長也傷亡近半。戰至16日,戰區認為59軍傷亡過重,建議撤退。但張自忠堅持再打一天一夜。他說:“我軍傷亡很大,敵人傷亡也大。敵我雙方都在苦撐,戰爭的勝利,決定於誰能堅持最後5分鐘。 既然同敵人幹上了,我們就要用精神和血肉拚命乾一場,不打敗敵人誓不罷休!”16日夜10時,59軍向敵發起空前猛烈的攻擊,雷霆萬鈞,大地震顫。拼殺至17日凌晨4時,59軍勝利攻克日軍全部主陣地。同日,龐炳勛抓住有利戰機,率部猛襲日軍側背,有力地配合了59軍的正面攻擊。18日,張、龐兩軍從東南西三面夾擊日軍,經過三晝夜血戰,日寇“鐵軍”精銳第5師團終被擊潰,殘敵大部竄逃。
在此戰役中,張、龐兩軍共殲敵4000餘人,其中包括第11聯隊長野裕一郎大佐、牟田九次中佐和一名大隊長。臨沂戰役成為抗戰史上有名的“臨沂大捷”。蔣介石親自致電嘉勉,李宗仁通電全國告捷。報紙輿論盛讚:“是役亦當增我抗戰中之光榮一頁。”有資料說:“日軍以載重汽車運回莒縣屍體約一百餘車。敵在湯頭、葛溝屢次焚化屍體,來不及運回者、就地掩埋者達七八百具。”
從3月14日至19日,59軍傷亡4482人,其中軍官傷亡199人,全軍可戰之兵僅有1.3萬人。成建制戰死者有獨立26旅678團第2營,113旅226團第6、第10連,114旅227團第12連,38師225團第7連。張自忠心情沉重地說:“多年患難的弟兄們為國家犧牲了,這心裡的難過,真比油煎還狠!但我相信,我領導他們走的是一條光明大道,雖死猶榮!軍人報國,此其時也!說不定哪天我張自忠也會犧牲在抗日戰場上,這是一個軍人在國家危難時應盡的責任。”後來張果然犧牲在抗日戰場上。
21日下午,59軍餘部奉令冒雨向費縣集結,欲威脅進攻敵磯谷第10師團左側背。22日,龐部迅速掃除湯頭附近之敵後,以一部向莒縣方向追擊,主力則集結於湯頭附近,並對沂水、蒙陰方面實行警戒。不料被打得一籌莫展的板垣征四郎,偵得張自忠部他調,忙糾集殘部,調派援軍,向臨沂發起猖狂反攻。 龐炳勛以疲憊之師孤軍應戰,只有招架之力,被迫退到城東桃園、黃山一帶防守,並頻頻發出求援的急電。 蔣介石獲知臨沂戰局緊急,即於23日致電張自忠,命59軍速返臨沂。
當晚10時,59軍以強行軍回返臨沂。全軍官兵浴血奮戰,誓死堅守陣地,給日寇“鐵軍”以極大殺傷。29日,中國援軍20軍團騎兵團和57軍333旅先後到達臨沂。30日,張自忠下令反攻,日軍抵擋不住,師團長坂垣征四郎丟棄了大衣和手杖,落荒逃命,第二次臨沂戰役勝利結束。3月30日,國民黨軍事委員會軍令部致電李宗仁指出:“張軍堅忍抗戰,斃敵累累,希傳諭慰勉。”兩次血戰,59軍傷亡慘重,僅連長就傷亡120名。
號稱“鐵軍”的日寇精銳第5師團兩次敗北。日軍第5師團從3月3日發起臨沂之戰,苦戰至月底,仍未能越雷池半步,這對於日本“鐵軍”來說,實在是太難堪了。板垣征四郎寢食難安,惱羞成怒,幾欲自殺。
4月18日,沂河兩岸之日軍,會同從青島開來的6000援軍,第三次全線圍攻臨沂城。自午夜起,日軍全線發起進攻,炮火猛烈。中國軍隊官兵與國土共存亡,至死不退,短兵搏鬥,反覆爭奪,傷亡慘重。晚,固守水田之13 師朱旅激戰竟夜,爭奪陣地多次,傷團長1人、營長2人,全旅官兵只餘300餘名。19日晨,日軍復集中炮火,配合空軍轟炸臨沂城。守城之軍傷亡奇重,遂於當晚被迫撤出。20日晨,臨沂城守軍作戰略轉移,城陷敵手。
日寇占領臨沂後對臨沂城進行瘋狂的蹂躪,燒殺姦淫,規模雖不如南京大屠殺,但其情狀如出一轍。窮凶極惡的日軍,每到一家,遇人就是一刺刀,對中青年婦女先奸後殺,連老人和小孩也不放過。在西門裡天主教堂附近,日軍一次槍殺手無寸鐵的難民近700人。在城內西北壩子3個防空洞及城牆根躲難的民眾,被日軍發現後,先用機槍掃射,又用刺刀戮殺,480多人全部被殘害。日軍殘害百姓,其手段之殘忍無以復加。
崔家巷一戶小孩出疹子,門口掛紅布條,日軍怕傳染,點火把小孩活活燒死;日軍搜查城隍廟東楊家園時,各家婦女紛紛跑出跳井自殺,頃刻之間,死屍塞滿井筒;茶棚街胡士英的防空洞較大,藏人很多,日軍堵門用機槍掃射,並向洞內扔手榴彈,死者甚多,日軍走時還在胡家大門上寫著:“此院死屍大有。”日軍在城內瘋狂屠殺10餘日後還嫌不夠,又在火神廟旁和南門裡路西,設有兩處殺人場,用軍犬、刺刀、軍刀連續殘殺無辜民眾取樂。日軍在進行大屠殺的同時還縱火焚城,大火一直延續了六七天,整個城西南隅化為灰燼,財產損失難以數計。現在還有一些倖存者健在,仍對日軍暴行記憶猶新,切齒痛恨。侵華日軍所犯的滔天罪行,臨沂人民是永遠也不會忘記的。

戰果

擊斃日軍約5000餘人,包括長野裕一郎(聯隊長,大佐)等,是台兒莊戰役的有機組成部分,臨沂是獨立於台兒莊方面的另一個主戰場,意義遠遠超出了台兒莊戰役序幕戰和外圍戰的範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