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藥代動力學與藥效動力學(第4版)》分為5個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主要論述了機體暴露與藥物攝入、效應與機體暴露間的基本概念;第二部分,單劑量給藥後的暴露和效應,主要討論單劑量給藥後,由生理解剖特徵所決定的藥動學和藥效學事件;第三部分,治療方案,揭示了達到和維持藥物效應的原理,重點闡述靜脈及其他途徑恆速給藥、多劑量給藥;第四部分,用藥方案個體化,討論了變異性的來源以及如何個體化用藥;第五部分,專題,本部分新增了一些內容,主要是分布動力學、代謝物動力學、蛋白質藥物以及人體動力學的預測,這些內容將有助於完整地理解《臨床藥代動力學與藥效動力學(第4版)》內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床藥代動力學與藥效動力學
- 外文名: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 作者:羅蘭德 (Malcolm Rowland)
- 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
- 頁數:500頁
- 開本:16
- 品牌:人民衛生出版社
- 類型:醫學
- 出版日期:2012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117154550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藥學院名譽教授和前院長(1998-2001)。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藥學院兼職教授。歐洲藥學聯合會主席(1996-2000)。國際藥學聯合會副主席(FIP;2001-2008),該組織代表和服務於全世界的藥師和藥學科學家。Rowland教授在英國倫敦大學獲藥學學士、哲學博士學位,繼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藥學院任教(1967-1975)。Rowland教授與Tozer教授共同編寫了教材《臨床藥動學和藥效學簡明讀本:藥物治療的定量基礎》。先後發表論文300餘篇。他致力於生理藥動學研究及其在藥物研發和臨床使用中的套用。首先提出了“清除”的概念和套用,並發展了套用藥物的理化性質和體外數據來預測藥動學的研究方法。曾任《藥效學與藥物代謝動力學》雜誌的編委(1973--2006),該雜誌是致力於這方面研究的第一本雜誌,創建了基礎及高級藥動學培訓基地。他還被多家著名國際製藥公司聘為顧問,為他們提供多方面的科學諮詢。Rowland教授分獲法國Poitiers大學和瑞典Uppsala大學榮譽博士學位,是英國皇家內科醫師學會榮譽會員。曾獲得“Distinguished Investigator Award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美國臨床藥學協會ACCP,2007)、“Millennial Pharmaceutical Scientist Award”(國際藥聯科學藥學委員會,FIP BPS,2000)等諸多獎項。為美國臨床藥學協會(名譽)、美國藥學科學家協會、英國皇家藥學會、數學研究所的會員。
Tozer教授先後在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獲得學士、藥學博士、哲學博士學位,現為該校藥學院生物製藥和藥物化學專業榮譽教授,和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藥理學兼職教授,在Skaggs藥學與製藥工程學院講授生物製藥和臨床藥動學課程。曾於1963年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所任博士後研究員,師從B.B.Brodie教授,1965年在舊金山藥學院任職。此外,他還在美國及歐洲多所研究機構講授藥動學、藥效學和臨床藥動學課程。Tozer教授與Rowland教授曾合著《臨床藥動學:概念與套用》(本書前三版的名稱)。主要研究藥動學在藥物治療中的套用,發表了論文155餘篇。Tozer教授在退休前主要研究以下四個領域:結腸靶向給藥、毒物動力學、新型磁共振影像造影劑的動力學、非線性動力學。其他的研究還包括疾病狀態下的藥物處置,尤其是針對終末期腎病,重點在於評估和預測腎病患者如何調整用藥方案。Tozer教授是“2000 Meritorious Manuscript Award”(美國藥學科學家協會,AAPS)獎項的獲得者。曾於1996-1999年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做訪問學者。為美國藥學科學家協會會員,並任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和多家製藥公司顧問。
圖書目錄
第一章治療相關性
第二章基本概念及術語
第二部分單劑量給藥後的暴露和效應
第三章靜脈推注給藥動力學
第四章生物膜與分布
第五章消除
第六章血管外給藥動力學
第七章吸收
第八章單劑量給藥效應
第三部分治療方案
第九章治療窗
第十章恆速給藥
第十一章多劑量給藥方案
第四部分用藥方案個體化
第十二章變異性
第十三章遺傳
第十四章年齡、體重和性別
第十五章疾病
第十六章非線性動力學
第十七章藥物相互作用
第十八章治療的啟動與管理
第五部分專題
第十九章分布動力學
第二十章代謝物和藥物效應
第二十一章蛋白質藥物
第二十二章從體外、臨床前和早期臨床研究的數據對人體動力學進行預測和最佳化
附錄
附錄A AUC的計算方法
附錄B電離作用和pH分配假說
附錄C高血漿蛋白結合率藥物的分布
附錄D血漿—全血藥物濃度比
附錄E肝清除充分攪拌模型
附錄F吸收動力學
附錄G Wagner—Nelson法
附錄H平均滯留時間
附錄I藥物在體內的蓄積
附錄J思考題答案
中英文對照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