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學(臨床專業)

臨床醫學(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

臨床專業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臨床醫學(Clinical Medicine)是一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於臨床醫學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五年,授予醫學學士學位。

臨床醫學專業主要研究基礎醫學、臨床醫學、手術學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進行人類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等;旨在培養具有紮實醫學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較強的實踐能力和有一定科研基礎的套用型臨床醫學人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床醫學
  • 外文名:Clinical Medicine
  • 修業年限:五年
  • 授予學位:醫學學士
  • 專業代碼:100201K
  • 專業類別:臨床醫學類
  • 學科門類:醫學
  • 專業層次:本科
設定背景,發展歷程,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課程體系,總體框架,理論課程,實踐教學,教學條件,教師隊伍,設備資源,教學經費,質量保障,培養模式,數據統計,發展前景,考研方向,就業方向,開設院校,

設定背景

醫學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社會提供優質的醫藥衛生人力資源。加強醫學教育質量保證工作,是培養高質量人才、為人民提供更好的衛生保健服務和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的需要。

發展歷程

1987年,國家教委將高等醫學教育本科專業目錄進行修訂,將醫學專業和醫療專業專業統稱為臨床醫學專業。
1998年,經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醫學協會批准,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建立了“醫學教育國際標準”項目。
2001年6月,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執行委員會通過並發布了《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標準》。
2001年7月,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辦事處制定的區域性醫學教育標準《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本科醫學教育質量保障指南》出版。
2002年,教育部召開醫學教育標準國際研討會,研究國際醫學教育標準,部署國際標準“本土化”的研究工作。
2012年9月,教育部將新的臨床醫學(專業代碼100201K)專業取代舊的臨床醫學(專業代碼100301)專業。
2020年2月21日,教育部頒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臨床醫學專業為醫學門類專業,專業代碼為100201K,屬於臨床醫學類專業,授予醫學學士學位,學制為五年。

培養目標

本科臨床醫學專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備初步臨床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良好職業素質的醫學畢業生。畢業生作為醫學從業人員,必須有能力從事醫療衛生服務工作,必須能夠在日新月異的醫學進步環境中保持醫學業務水平的持續更新,這取決於醫學學生在校期間獲得的教育培訓和對科學方法的掌握。

培養規格

  • 學制
5年
  • 授予學位
醫學學士
  • 人才培養基本要求
1.思想道德與職業素質目標
(1)遵紀守法,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熱愛祖國,忠於人民,願為祖國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類身心健康奮鬥終生。
(2)珍視生命,關愛病人,具有人道主義精神;將預防疾病、驅除病痛作為自己的終身責任;將提供臨終關懷作為自己的道德責任;將維護民眾的健康利益作為自己的職業責任。
(3)樹立終身學習觀念,認識到持續自我完善的重要性,不斷追求卓越。
(4)具有與病人及其家屬進行交流的意識,使他們充分參與和配合治療計畫。
(5)在職業活動中重視醫療的倫理問題,尊重患者的隱私和人格。
(6)尊重患者個人信仰,理解他人的人文背景及文化價值。
(7)實事求是,對於自己不能勝任和安全處理的醫療問題,應主動尋求其他醫師的幫助。
(8)尊重同事和其他衛生保健專業人員,有團隊精神精神和團隊合作開展衛生服務工作的觀念。
(9)樹立依法行醫的法律觀念,學會用法律保護病人和自身的權益。
(10)在套用各種可能的技術去追求準確的診斷或改變疾病的進程時,應考慮到病人及其家屬的利益,並注意發揮可用衛生資源的最大效益。
(11)具有科學態度、創新和分析批判精神。
(12)履行維護醫德的義務。
2.知識目標
(1)掌握與醫學相關的數學、物理學、化學、生命科學、行為科學和社會科學等基礎知識和科學方法,並能用於指導未來的學習和醫學實踐。
(2)掌握生命各階段的人體正常結構和功能及正常的心理狀態。
(3)掌握生命各階段各種常見病、多發病的發病原因,認識到環境因素、社會因素及行為心理因素對疾病形成與發展的影響,認識到預防疾病的重要性。
(4)掌握生命各階段各種常見病、多發病的發病機理、臨床表現、診斷及防治原則。
(5)掌握基本的藥理知識及臨床合理用藥原則。
(6)掌握正常的妊娠和分娩、產科常見急症、產前及產後的保健原則,以及計畫生育的醫學知識。
(7)掌握全科醫學基本知識,掌握健康教育、疾病預防和篩查的原則,掌握緩解與改善疾患和殘障、
康復以及臨終關懷的有關知識。
(8)掌握臨床流行病學的有關知識與方法,理解科學實驗在醫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9)掌握中國中醫學(民族醫學)的基本特點,了解中醫學(民族醫學)診療基本原則。
(10)掌握傳染病的發生、發展以及傳播的基本規律,掌握常見傳染病的防治原則。
3.技能目標
(1)全面、系統、正確地採集病史的能力。
(2)系統、規範地進行體格及精神檢查的能力,規範書寫病歷的能力。
(3)較強的臨床思維和表達能力。
(4)內、外、婦、兒科各類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處理能力。
(5)一般急症的診斷、急救及處理能力。
(6)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使用合適的臨床技術,選擇最適合、最經濟的診斷、治療手段的能力。
(7)運用循證醫學的原理,針對臨床問題進行查證、用證的初步能力。
(8)從事社區衛生服務的基本能力。
(9)具有與病人及其家屬進行有效交流的能力。
(10)具有與醫生、護士及其他醫療衛生從業人員交流的能力。
(11)結合臨床實際,能夠獨立利用圖書資料和現代信息技術研究醫學問題及獲取新知識與相關信息,能用1門外語閱讀醫學文獻。
(12)能夠對病人和公眾進行有關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預防等方面知識的宣傳教育。
(13)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課程體系

總體框架

  • 教育計畫
醫學院校制訂的教育計畫應與培養目標相適應,注重課程設定與教學方法的協同,調動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1.課程計畫
(1)醫學院校必須依據醫療衛生服務的需要、醫學科學的進步和醫學模式的轉變,制訂符合本校實際的課程計畫。
(2)制訂課程計畫需要教師、學生的參與和理解。
(3)課程計畫要明確課程設定模式及基本要求。
(4)醫學院校應積極開展縱向和(或)橫向綜合的課程改革,將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合理整合。課程
計畫必須體現加強基礎、培養能力、注重素質和發展個性的原則,課程設定應包括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二者之間的比例可由學校根據實際確定。
2.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包括教與學的方法,鼓勵套用引導式、問題式、互動式等模式。
進入生物醫學課程、臨床醫學課程教學階段,鼓勵採取小班、小組方式教學。
3.科學方法教育
醫學院校應在整個教學期間實施科學方法及循證醫學原理的教育,使學生養成科學思維,掌握科學研究方法。
  • 課程計畫管理
1.醫學院校必須有專門的職能機構負責課程計畫管理,這一職能機構承擔在醫學院校領導下的課程計畫制訂操作、信息意見反饋、規劃調整等具體工作,主持課程計畫的實施。
2.課程計畫管理必須尊重教師、學生和其他利益方代表的意見。

理論課程

1.思想道德修養課程
醫學院校必須在課程計畫中安排思想道德修養課程。
2.自然科學課程
課程計畫中必須安排自然科學課程,為醫學生學習醫學科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打下基礎。(自然科學課程通常包括數學及物理學、化學等)
3.生物醫學課程
課程計畫中必須安排適量的生物醫學課程,為醫學生學習臨床專業課程打下堅實基礎。(生物醫學課程通常包括人體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生物化學、生理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病原生物學、醫學遺傳學、醫學免疫學、藥理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等課程的內容,還包括體現生物醫學內容的整合課程等形式的課程)
4.行為科學、人文社會科學以及醫學倫理學課程
(1)課程計畫中必須安排行為科學、社會科學和醫學倫理學課程,以適應醫學科學的發展和醫療衛生服務需求。(行為科學、人文社會科學以及醫學倫理學課程通常包括心理學、社會醫學、醫學社會學、醫學倫理學、衛生經濟學、衛生法學、衛生事業管理等學科的內容)
(2)課程計畫中應安排人文素質教育課程。(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通常包括文學藝術類、醫學史等知識內容)
5.公共衛生課程
課程計畫中必須安排公共衛生課程,培養學生的預防戰略和公共衛生意識,使其掌握群體保健的知識和技能。(公共衛生課程通常指預防醫學和衛生學等課程,涵蓋流行病學、衛生統計學、健康教育、初級衛生保健以及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學、衛生毒理學、環境衛生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兒少衛生學、婦幼保健學等有關內容)

實踐教學

  • 臨床醫學課程
課程計畫中必須安排臨床醫學課程及臨床實踐教學,提倡早期接觸臨床,利用模擬教學進行臨床操作基本技能的初步訓練。(臨床醫學課程通常包括診斷學、內科學(包括傳染病學、神經病學、精神病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眼科學、耳鼻咽喉科學、口腔醫學、皮膚性病學、麻醉學、急診醫學、康復醫學、老年醫學、中醫學、全科醫學、循證醫學等課程的內容和臨床見習,還包括體現臨床醫學內容的整合課程等形式的課程)
課程計畫中必須制定臨床畢業實習大綱,安排不少於48周的畢業實習,確保學生獲得足夠的臨床經驗和能力。(臨床能力包括病史採集、體格檢查、輔助檢查、診斷與鑑別診斷、制訂和執行診療計畫、臨床操作、臨床思維、急診處理、溝通技能等)

教學條件

教師隊伍

  • 聘任政策
醫學院校必須實施教師資格認定製度和教師聘任制度,配備適當數量的教師,保證合理的教師隊伍結構,適應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的需求;必須明確規定教師職責;被聘任教師必須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及與其學術等級相稱的學術水平和教學能力,承擔相應的課程和規定的教學任務;必須定期對教師的業績進行評估檢查。教師數量必須符合學校的辦學規模和目標定位,滿足教學、科研、教學改革需求的需要。教師隊伍結構包括醫科教學人員與非醫科教學人員、全職與兼職教師、教師職務及學位比例等。
  • 師資政策及師資培養
醫學院校必須保障教師的合法權利和教師職責的有效履行。有明確的師資政策並能有效執行,保證教學、科研、服務職能的平衡,認可和支持有價值的業務活動,確保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必須建立教師直接參與教育計畫制訂和教育管理決策的機制,使教師理解教學內容和課程計畫調整的意義;必須制訂教師隊伍建設計畫,保證教師的培養、考核和交流,為教師提供專業發展機會。服務職能包括衛生保健系統中的臨床服務、學生指導、行政管理及其他社會服務工作。對有價值的業務活動的認可應通過獎勵、晉升或酬金來實現。師資交流應包括教師在本學科領域內、學科領域間以及校際、國際交流,特彆強調醫學院內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教師間的溝通交流。
  • 教育專家
1.醫學院校必須有教育專家參與醫學教育的決策、教育計畫的制訂和教學方法的改革。
2.建立與教育專家聯繫的有效途徑,能證實在師資培養和醫學教育中發揮教育專家的作用。
3.教育專家是醫學院校研究醫學教育問題、過程和實踐的專門人才,包括具有醫學教育研究經歷的教師、管理專家、教育學家、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等。教育專家可由學校的某一教育單位提供,也可以從其他高校或機構聘請。

設備資源

  • 基礎設施
1.醫學院校必須有足夠的基礎設施供師生的教學活動使用,對基礎設施定期進行更新及添加,確保教育計畫得以完成。
2.使用先進科學儀器裝備實驗室,保證醫學實驗教學、技能訓練的完成。
3.基礎設施應包括各類教室及多媒體設備、小組討論(學習)室、基礎實驗室和實驗設備、臨床示教室、臨床模擬技能實驗室及設備、教學考核設施、圖書館、信息技術設施和網際網路接入、文體活動場所、學生公寓等。
  • 臨床教學基地
1.醫學院校必須擁有不少於1所三級甲等附屬醫院,醫學類專業在校學生與病床總數比應達到1:1。
2.建立穩定的臨床教學基地管理體系與協調機制,確保有足夠的臨床教學基地滿足臨床教學需要。
3.加強對臨床教學基地的教學基礎設施的建設。
4.加強與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疾病預防與控制機構建立良好穩定的業務關係,為全科醫學和公共衛生的教學提供穩定的基地。
5.臨床教學基地必須成立專門機構,配備專職人員,負責臨床教學的領導與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臨床教學管理制度和教學檔案,加強教學質量監控工作,特別是加強對臨床能力考試的管理。附屬醫院和教學醫院病床數必須滿足臨床教學需要。
7.臨床教學基地按與醫學院校的關係及所承擔的任務,基本上可以分為附屬醫院、教學醫院和實習醫院三類。教學醫院必須符合下列條件:有省級政府部門認可為醫學院校臨床教學基地的資質;學校和醫院雙方有書面協定;有能力、有責任承擔包括部分臨床理論課、見習和實習在內的全程臨床教學任務;有臨床教學規章制度、教學組織機構和教學團隊;有1屆以上的畢業生證明該醫院能夠勝任臨床教學工作。
  • 圖書及信息服務
醫學院校必須擁有並維護良好的圖書館和網路信息設施,必須建立相應的政策和制度,使現代信息和通信技術能有效地用於教學,使師生能夠利用信息和通信技術進行自學、獲得信息、治療管理病人及開展衛生保健工作。

教學經費

  • 教育預算與資源配置
1.醫學院校必須有足夠的經濟支持,有可靠的經費籌措渠道。教育經費投入應逐年增加,教學經費投入必須保證教育計畫的完成。
2.依法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明確教育預算和資源配置的責任與權力,嚴格管理教育經費,提高教育投資效益。
3.學校收取的學費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管理和使用,其中教學經費及其所占學校當年會計決算的比例必須達到國家有關規定的要求。
4.教育經費預算視各醫學院校或區域的預算慣例而定。鑒於醫學教育成本較高,醫學院校生均撥款額度標準應高於其他學科。

質量保障

  • 與畢業後繼續醫學教育的聯繫
教育計畫必須考慮與畢業後醫學教育的有效銜接,並使畢業生具備接受和獲取繼續醫學教育的能力。
  • 學生成績評定
1.學業成績評定體系
醫學院校必須建立學生學業成績全過程評定體系和評定標準,積極開展考試方法的研究,套用和借鑑各種先進的考試方法,如多站的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計算機模擬病例考試等。對學生考核類型及成績評定方法有明確的規定和說明,以便全面評價學生的知識、技能、行為、態度和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獲取知識能力及人際交流能力。
評定體系包括形成性評定和終結性評定。形成性評定包括測驗、觀察記錄、查閱實習手冊等,終結性評定包括課程結束考試及畢業綜合考試等。
2.考試和學習之間的關係
評價活動必須圍繞培養目標和課程的目的與要求,有利於促進學生的學習。提倡進行綜合考試,以鼓勵學生融會貫通地學習;提倡學生自我評估,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能力的形成。考試頻次和類型應注意發揮考試對學習的導向作用,避免負面作用的產生。
3.考試分析與反饋
在所有考試完成後必須進行基於教育測量學的考試分析,應將分析結果以適當方式反饋給有關學生、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並將其用於改進教與學。考試分析包括整體結果、考試信度與效度、試題難度與區分度,以及專業內容分析。
4.考試管理
管理部門必須制定有關考試具體的管理規章制度、建立專門的組織、規定相應的人員負責。醫學院校應對教師開展考試理論的培訓,以提高命題、考試質量。
  • 教育評價
1.教育評價機制
(1)醫學院校必須建立教育評價體系,使領導、行政管理人員、教師和學生能夠積極參與教育評價活動,形成有效的教育質量監控運行機制,以確保課程計畫的實施及各個教學環節的正常運行,並能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2)教育評價必須覆蓋各個教學環節,其重點是對教育計畫、教育過程及教育結果狀況的檢測。
2.教師和學生的反饋
醫學院校必須確定相應機構,系統地蒐集和分析教師與學生的反饋意見,以獲得有效的教學管理信息,為改進教學工作提供決策依據。
3.利益方的參與
(1)醫學院校的教育評價必須有領導、行政管理人員、教職人員和學生參與。
(2)教學評價必須有政府主管部門、用人單位、畢業後受教育機構的積極參與,並考慮他們對教育計畫提出的改進意見,讓他們獲知教育評價的結果。
4.畢業生質量
(1)醫學院校必須建立畢業生質量調查制度,從醫學畢業生工作環境中蒐集改進教育質量的反饋信息。
(2)必須將畢業生的工作表現、業務能力、職業素質及就業情況等有關信息,作為調整教育計畫和改進教學工作的主要依據。
  • 管理和行政
1.管理
(1)舉辦醫學教育的高等學校必須建立醫學教育管理機構,承擔實施教學計畫等職能。
(2)建立科學的教學管理制度及操作程式。
(3)設立學術委員會、教學委員會等組織,審議教學計畫、教學改革及科研等重要事項。
2.醫學院校領導
醫學院校必須明確主管教學的領導在組織制訂和實施教育計畫、合理調配教育資源方面的權力。
3.行政管理人員
醫學院校必須建立結構合理的行政管理隊伍,行政管理人員必須承擔相應的崗位職責,執行相應的管理制度,確保教學計畫及其他教學活動的順利實施。
4.與衛生部門的相互關係
醫學院校必須主動與社會及政府的衛生相關部門加強聯繫和交流,爭取各方面對人才培養的支持。衛生相關部門包括衛生保健服務體系、醫學研究機構、健康促進組織、疾病控制機構和衛生行政管理及協調機構等。

培養模式

  • 新醫科醫教協同背景下中醫院校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
一、醫學與人文相融合,術德兼修
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員全過程全方位進行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質教育,培養方案構建了“課堂教學-校園文化-社會實踐”三位一體的醫學思想教育模式。
1.加強課堂教學,提升思想道德素養:第一,加強課程思政,教師在專業授課過程中,以醫學人文素養、職業素養、科學素養和時代精神為內涵,深挖課程思政元素,並將其融入專業課堂教學過程中。第二,增設醫學人文選修課程,設定人文基本素質、道德倫理素質、人格藝術修養、交往溝通能力4個模組,開設相關選修課程31門,如近代湖湘文化概論、跨文化交際、國學經典導讀、影視欣賞等。
2.強化校園文化,提升綜合文化素養:第一,打造校園精品人文活動,開展“校長第一課”“校友講壇”“醫學人文論壇”等活動。第二,發揮學生社團的載體作用,成立學生社團,開展志願服務活動。第三,做好班主任工作,專業任課老師擔任班主任,重點做好學業輔導,並著力組織好班級團建、團組織生活會、青年大學習等活動。
3.開展社會實踐,提升職業道德素養:第一,開展校內活動,通過一系列醫療診斷技能實訓、臨床思維訓練,國家衛生政策宣講,參觀抗疫精神展覽、中醫藥博物館等活動,增強職業歸屬感和使命感。第二,組織校外實踐,建立長效穩定的社會實踐平台,高校-政府-社會三方合作,開展頂崗實習、下鄉調研、社區義診、公益服務、支教活動等活動,奉獻社會,服務民眾。
二、基礎與臨床相融合,學用結合
貫徹“多臨床、反覆臨床、早期接觸臨床,後期回歸基礎”的教學理念,多方位布局,提升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1.強化課程設定:第一,整合課程,建設“以基礎理論為依託的驗證性實驗、以課程整合為依託的綜合設計性實驗、以科學研究為依託的研究探索性實驗”的多層次課程體系。第二,開設選修課程群,增加臨床相關選修課程,增加學生接觸臨床的機會。如基於症狀的臨床技能與思維訓練、臨床病原生物學、臨床藥理學等。
2.採用多元化教學方法:採用以問題為導向的PBL教學,促進學生學習知識,完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情境式教學能創設臨床情境,促進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獲得臨床經驗。案例式教學採取臨床案例的形式,縮短基礎教學與臨床實踐的距離,提高教學效率。
3.開展課外臨床實踐:第一,成立臨床興趣小組,把課堂搬進病房,儘早培養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第二,開展臨床冬(夏)令營活動,寒暑假組織低年級學生臨床見習,讓學生提早到醫院熟悉病房環境,將醫學理論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
4.舉辦基礎教學培訓:編寫與臨床知識密切相關的實習專題輔導資料,舉辦對學生臨床實習有重要指導意義的解剖、生理、生化、病理、病生、藥理等方面講座專集。同時,實習點定期舉辦基礎教學班,邀請優秀基礎課程授課老師與臨床醫生、學生交流。
三、學習與科研相融合,學研並進
把科研創新能力貫穿於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全過程,讓科學研究融入專業培養,激活科研育人功能,構建課程融入、科創活動與科研實踐“三位一體”系統性培養機制,培養學生科研創新能力。
1.強化課程融入,培養科研思維:重構課程體系,強化實驗教學和設計性實驗,增設創新學分,開設《醫學科研方法與循證醫學》《醫學文獻檢索》《醫學信息學》等系列課程。進行課程改革,把專業課程教學融入學術前沿,開展研究型教學,啟發式講授、互動式交流、探究式討論。
2.開展科研活動,培養科研素養舉辦國醫大師系列講座,開設杏林學術講壇,培養學生科研興趣。定期舉辦科研基本功和實驗室操作培訓,使學生掌握科研方法。開展動物實驗技能大賽、實驗設計大賽、論文比賽、創新論壇等活動,提高學生科研素養。
3.增強科研實踐,提升科研能力:指導學生組建團隊申報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畫項目,研究生、導師和學院三級全程指導和督促項目開展。每年舉辦級基礎醫學實驗設計大賽、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等系列學科競賽,選拔和培育優秀的團隊和項目參加省級、國家級比賽。開展助研計畫,邀請學生參與教師團隊和課題,讓學生可以深入學習和研究。
四、專業與中醫相融合,中西互補
中醫特色融入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構建中醫藥特色課程、課外實踐和中醫育人文化鏈,厚植臨床醫學專業學生“懂中醫、愛中醫”的中醫情懷。
1.建設中醫藥特色課程體系,熟悉中醫藥知識:開設中醫學概論必修課程夯實中醫基礎知識。同時,開設《中醫經典選讀》《泛血管疾病的中西醫診療思維綜合訓練》《詩意本草》等自建課程,提高學生中醫藥知識與技能。
2.開展中醫藥特色課外實踐,提升中醫藥素養:成立中醫藥學術類和中醫藥文化類社團,定期舉辦特色活動,培養學生中醫藥科研興趣。開放中西醫結合心腦疾病防治等5個省重點實驗室,鼓勵中西醫交叉融合研究,立項中西醫結合研究課題,提高學生中醫藥科研思維和操作能力。
3.打造中醫藥特色育人文化,培植中醫情懷:鼓勵專業課程融入中醫藥特色文化,充分融入中醫藥人文元素與人文精神。打造藥植園—圖書館—雕像—展覽中醫藥文化長廊,讓中醫藥文化,深入人心。
代表院校:湖南中醫藥大學
  • 健康中國戰略下基層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
一、構建有效體制,推進協同創新
學校為培養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建立了學校、政府和用人方共同參與的育人、留人和用人的校內外協同體制,形成了“醫教、校地、家校”協同育人格局。
1.校內協同:建立了學校、院系和科室三級聯動的協同管理培養體系,構建了適應預防、保健、診斷、治療、康復及健康管理等“六位一體”服務需求的教學體系。成立了領導小組,由分管教學的校領導任組長,下設辦公室和多個工作組,定期召開工作研討會,有序推進相關工作。率先在貴州省成立了全科醫學系,組建了相應的黨政機構,設立了包括全科醫學教研室在內的8個教研室,成立了全科醫學科及相應的病房。召開相關利益方參與的訂單定向醫學生培養方案論證會,構建了適應“六位一體”服務需求的人才培養體系。
2.校外協同:採取開展課題研究、基層調研以及與衛生行政部門和用人單位座談等方式來了解基層人才需求和破解人才留用難題。將研究成果提供給政府,作為政府制定政策的依據。圍繞學生“來自農村、服務家鄉”的意願,提出了“縣域招生、屬地就業”的生源地招生就業辦法和梯度式崗位激勵政策來鼓勵畢業生到邊遠鄉鎮就業辦法。通過用人單位參與在校生管理、學生早期與工作單位接觸等措施增強其歸屬感。建立了家校聯繫制度,定期開展學生家訪活動,從家長的角度了解學生思想、生活以及身體狀況,開展具有針對性的特色活動,為全科醫學生成長成才鋪設道路.
二、改革培養機制,最佳化培養過程
1.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建了知識、能力、素質全面養成,理論、實踐、人文有機融合,醫教、校地、家校有機協同的“三養成、三融合、三協同”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集預防、保健、診斷、治療、康復及健康管理“六位一體”服務需求的醫學人才。
2.以能力提升為主線,實施全程實踐教學:學校把早臨床、多臨床教學貫穿於人才培養始終,構建了“一條主線、兩個結合、三個平台、四種能力、五個模組”的全學程實踐教學體系。即以能力培養為主線,通過虛擬仿真與真實實驗相結合、共性培養與個性發展相結合,依託基礎實踐、專業實踐、綜合實踐教學平台,開展軍事訓練、實驗教學、社會實踐、見習實習、科技文化活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初步臨床能力和全科醫療基本能力。
3.以長征精神為引領,鞏固專業思想:發揮老區優勢,傳承紅色基因,實施以長征精神為引領,結合感恩教育、勵志教育、家訪活動、少數民族特色文體活動等,激勵學生紮根基層、服務基層的信念。以開展長征精神“十個一”工程、優秀畢業生代表報告、全國最美鄉村醫生勵志報告以及道德講堂巡講等活動,激勵同學們紮根基層的責任感和榮譽感;定期開展困難學生家訪,強化家校協同育人;將少數民族特色、學生身體健康等狀況相結合,開展民族知識競賽、健康伴我跑等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實施專業教育和思想教育相結合的社會實踐活動,促進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有機融合。
代表院校:遵義醫科大學

數據統計

截至2022年12月31日,臨床醫學專業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80000-85000人。

發展前景

考研方向

內科學、外科學、急診醫學、臨床醫學、腫瘤學眼科學老年醫學神經病學神經病精神衛生學、 麻醉學

就業方向

內科醫生、事業單位人員、外科醫生、兒科醫生、綜合門診/全科醫生、放射科醫師、眼科醫生/驗光師。

開設院校

地區
院校數量
院校名單
北京
4
——
——
天津
5
——
河北
8
——
山西
4
山西醫科大學
山西大同大學
山西醫科大學晉祠學院
長治醫學院
——
——
內蒙古
4
內蒙古科技大學
內蒙古民族大學
赤峰學院
內蒙古醫科大學
——
——
遼寧
8
中國醫科大學
瀋陽醫學院
錦州醫科大學醫療學院
錦州醫科大學
大連大學
遼寧何氏醫學院
大連醫科大學
大連醫科大學中山學院
——
吉林
5
吉林大學
長春中醫藥大學
吉林醫藥學院
延邊大學
北華大學
——
黑龍江
4
佳木斯大學
牡丹江醫學院
齊齊哈爾醫學院
哈爾濱醫科大學
——
——
上海
5
復旦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海軍軍醫大學
同濟大學
上海健康醫學院
——
江蘇
12
南京大學
江蘇大學
南京中醫藥大學
蘇州大學
南通大學
揚州大學
東南大學
南京醫科大學
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
江南大學
徐州醫科大學
南通大學杏林學院
浙江
18
浙江大學
台州學院
杭州醫學院
溫州醫科大學
麗水學院
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浙江中醫藥大學
嘉興學院
溫州醫科大學仁濟學院
杭州師範大學
寧波大學
浙江中醫藥大學濱江學院
湖州師範學院
浙江樹人學院
杭州師範大學錢江學院
紹興文理學院
浙大城市學院
嘉興南湖學院
安徽
6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安徽醫科大學
皖南醫學院
安徽理工大學
蚌埠醫學院
安徽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
福建
6
廈門大學
福建醫科大學
莆田學院
華僑大學
福建中醫藥大學
廈門醫學院
江西
6
南昌大學
宜春學院
九江學院
贛南醫學院
井岡山大學
南昌醫學院
山東
8
山東大學
濱州醫學院
齊魯醫藥學院
濰坊醫學院
山東中醫藥大學
青島大學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
濟寧醫學院
——
河南
10
鄭州大學
新鄉醫學院
河南開封科技傳媒學院
河南理工大學
河南大學
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
河南科技大學
平頂山學院
黃河科技學院
河南中醫藥大學
——
——
湖北
16
武漢大學
湖北文理學院
三峽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湖北理工學院
荊楚理工學院
武漢科技大學
湖北科技學院
三峽大學科技學院
長江大學
湖北醫藥學院
長江大學文理學院
湖北民族大學
江漢大學
湖北醫藥學院藥護學院
湖北恩施學院
——
——
湖南
10
吉首大學
湘南學院
長沙醫學院
中南大學
邵陽學院
湖南醫藥學院
湖南中醫藥大學
南華大學
湖南師範大學樹達學院
湖南師範大學
——
——
廣東
14
中山大學
廣東醫科大學
深圳大學
暨南大學
廣州中醫藥大學
南方醫科大學
汕頭大學
廣東藥科大學
南方科技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韶關學院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廣州醫科大學
嘉應學院
——
廣西
5
廣西科技大學
右江民族醫學院
桂林醫學院
廣西醫科大學
廣西中醫藥大學
——
海南
1
海南醫學院


重慶
4
重慶大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
陸軍軍醫大學
重慶醫科大學
——
——
四川
8
四川大學
西南醫科大學
川北醫學院
電子科技大學
成都中醫藥大學
成都大學
攀枝花學院
成都醫學院

貴州
4
貴州醫科大學
遵義醫科大學醫學與科技學院
貴州醫科大學神奇民族醫藥學院
遵義醫科大學
——
——
雲南
6
雲南大學
昆明醫科大學
昆明學院
昆明理工大學
大理大學
昆明醫科大學海源學院
西藏
2
西藏大學
西藏民族大學
——
陝西
6
西北大學
陝西中醫藥大學
西安醫學院
西安交通大學
延安大學
空軍軍醫大學
甘肅
5
蘭州大學
河西學院
甘肅醫學院
甘肅中醫藥大學
西北民族大學
——
青海
1
青海大學
——
——
寧夏
1
寧夏醫科大學
——
——
新疆
4
塔里木大學
新疆醫科大學
新疆第二醫學院
石河子大學


參考資料來源:陽光高考,摘錄時間:2023年7月9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