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介紹
精神衛生(mental health)的定義和內容大致分為兩種,即狹義和廣義。
狹義精神衛生,是指研究
精神障礙的發生預防、遺傳發育、醫療康復。即預防精神發育障礙的發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促使慢性
精神障礙者的康復,重歸社會。
廣義精神衛生,是指研究健康者增進和提高精神健康、
精神醫學的諮詢。
從上述精神衛生定義和內容看來,精神衛生的對象、範圍和任務,一方是精神障礙者的預防、醫療和康復,一方面是健康者的提高和維護精神健康和精神醫學諮詢。
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提出的含義,包括軀體的,心理的和社會三方面完全安寧幸福狀態。
精神衛生活動領域和對象,一般可歸納以下幾種:
年齡區別
兒童期的精神衛生
兒童期是正常心理開始成長和發育階段,正處於正常發育時期。在父母、教師正確教育和引導有規律的健康發展。不可違反正常心理發育規律。此期兒童可有說謊、逃學、鬥毆、甚至吸菸、盜竊等行為和異常行為,且易患兒童期精神疾病,這個時期可能由於兒童心理活動開始發育和精神狀態還未達到成熟階段,往往缺乏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緒的能力。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且對各種事物過於敏感。因此急需父母、教師等進行心理、道德、品質和行為的引導和教育。父母對子女不可過於溺愛,但也不要使其壓抑、粗暴、過於嚴苛、更不可挫傷其自尊心。對於
精神發育遲滯、
兒童多動綜合徵、神經症要進行特殊教育、訓練和治療。
青少年期精神衛生
青少年的心理活動是活躍而波動的階段,是精神衛生保健最關鍵時刻。由於青少年期處於發育前後時期,內分泌生理改變突出、植物神經不穩定、情緒易波動。這個時期易受家庭、學校、和社會不良環境的影響,可出現放蕩、出走、流浪、飲酒、吸菸、鬥毆、行兇、欺騙和色情行為等。也易患
精神分裂症、神經症等精神病。在這關鍵時期父母、教師要進一步加強、注視其行為和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質指導、心理衛生保健和性的教導等。在方法上、應以誘導、勸解、說服、疏通、糾正等耐心教育。不可歧視和用粗暴手段管教。
青年期精神衛生
現代社會快節奏、高壓力、精神緊張、用腦過度,使人易患“精神障礙”。嚴重威脅到人類的大腦健康。
導致精神障礙的主要原因可以歸納為“壓力”、“刺激”、“精神緊張”、“用腦過度”。這裡所說的壓力主要指工作壓力。導致工作壓力的原因很多,下面列出一些可能的原因,以供參考:
1、員工的工作能力不能滿足工作崗位的要求;工作環境、工作崗位不能滿足員工的個人需求。
2、腦力勞動者用腦過度(例如技術員、軟體程式設計師等等)。
3、工廠流水線上的工作大多重複、單調、枯燥,導致員工的工作態度變得消極,進而導致心理壓抑。
4、有些工作流程是機器控制的,員工在這些工作中對所做的工作缺乏控制,經常難以與機器恰當共處,難以跟上機器的速度和節奏,導致他們的生理壓力水平、焦慮和壓抑程度都較高。
5、有些工作需要員工保持長時間的持續注意力(例如組裝電路板,需要保持對細節的持續關注),造成員工心理緊張。
6、有些工作要求員工擔負很大的生產責任,工作的失誤往往造成嚴重的後果,造成員工心理緊張。
7、輪班工作經常打亂員工的工作和睡眠周期;影響個人的社會生活,特別是對結婚和有孩子的人來說;夜晚上班,白天睡覺導致與社會隔絕。
8、藍領工人需要承受更多的工業環境危險(包括噪音、高溫、寒冷、化學有毒物品、工傷等等)。
9、員工的工作超負荷(包括工作難度大、工作量大、工作質量要求高、時間緊迫)。
10、員工的工作任務模糊(例如工作責任範圍模糊、工作方法模糊)。
11、領導向下屬傳達互相矛盾或互不一致的工作任務(例如某部門經理要求下屬提高產量,但同時要減少加班時間)。
12、多名領導向同一個下屬傳達互相矛盾或互不一致的工作任務(例如多個上司向一名員工傳達互相矛盾的任務)。
13、工作和家庭衝突,無法兼顧。
14、員工與領導的道德準則不一致。(上司的行為違背了該員工的道德準則)。
15、隨著計算機和自動化的普及,很多工作崗位變成冗餘,員工有失業壓力。
16、由於公司收購、兼併和技術革新,導致公司縮減規模、裁員,員工往往從失業中體驗到沮喪、不安全感和自信心喪失。
除了工作壓力,還有就業壓力、生活壓力等等,再加上中國人固有的傳統、保守、思維定勢、思維慣性,受到各種規矩、習慣、思想的束縛,共性太多而個性太少,牆頭草,順風倒,使得青年人在就業時選擇面太窄(包括工作城市、公司地點、公司類型、公司規模等等,都會限制人的選擇),在生活上選擇面也太窄。導致青年人出現各種壓力,這是導致精神障礙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壓力以外,導致精神疾病的原因還有: 長期出差(孤獨)、單相思(深度暗戀)、生悶氣(嚴重生氣)、大腦受刺激(例如突發事件、超出本人想像的事件、驚嚇)、過度專注某一事物(例如工作太敬業、太認真)、朋友少、孤獨、被冤枉、被人騙、遭受重大損失、遭遇重大變故、喪失某種能力、精神壓抑、無處宣洩等等。
為了防止得了精神障礙而不自知,貽誤治療,導致重度精神障礙,如抑鬱症、強迫症、精神分裂症、神經官能症等等,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甚至喪失勞動能力、精神衰退、造成精神殘疾、喪失社會功能(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喪失、工作學習能力喪失、人際交往能力喪失、遵守社會規範的能力喪失)、自殺或故意傷害他人。下面我列出一些精神障礙的可能症狀,以便您自查,如果疑似患病,應及時到醫院精神科檢查、治療,以免耽誤病情。當然,有了這些症狀或部分症狀,並不代表一定患上精神障礙疾病,但是如果症狀長時間存在,通過自我調節也得不到好轉,那么建議到醫院精神科做檢查,以防萬一。
如果出現以下某些症狀,並且持續時間較長,通過自我調節也不能消除,希望能引起您的重視!
1、在頭腦中反覆閃現過去經歷過的事物,例如聽到的某句話、看到的某個人、遇到的某個場景,這些話、這些人、這些場景,通常令人不愉快,甚至厭惡。例如過去與別人發生口角的情景、討厭的人的臉、看到的恐怖場面、別人對自己的議論等等。這些內容在大腦中反覆閃現,使注意力無法集中,無法專心工作,想極力排斥這些干擾,但是自己卻控制不住自己的大腦,任憑這些東西在大腦中反覆閃現,非常苦惱,卻無法擺脫。無能為力,任其發展,想辭職看病而又不敢,怕失去工作,但工作效率極低,實際已經不能勝任工作了。這些東西很多都是過去發生的,過去的話、過去的人、過去的事,對於當下來說沒有什麼大的關係,也沒有什麼大的意義,但大腦不聽使喚,控制不了。本人表面上正常,而大腦極其痛苦!
以上這些症狀在精神醫學中叫做強迫思維,大腦中反覆想同一句話,或反覆想同一件事,但自己控制不住,感覺是大腦強行想出這些東西,並不是自己願意想這些東西。如果長時間存在上面所說的某些症狀,請及時到醫院精神科做檢查,以防止患上重度強迫症。
2、情緒特別低落,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心裡感到悲觀,腦子反應遲鈍,記性變差,丟三落四,工作出錯,沒有主動性,沒有鬥志,對什麼都沒熱情,睡覺很差(晚上睡不著、早上醒的早),無精打采、整天疲倦,感覺乾什麼都沒精力,感覺精力衰退了,感覺生活沒意思,鬱鬱寡歡、心情壓抑,不愛活動,不愛說話,不願參加任何活動,生活懶散,以前的愛好也沒了,喜歡閉門獨處,與親友疏遠了,人際交往沒有了,感情變的很淡,對人很冷漠,情感麻木、對什麼都沒情感(對小動物都沒情感),嚴重貶低自己,把自己看的一無是處,感覺前途一片黑暗,感覺自己沒用,感覺自己沒價值,感覺自己的世界是陰沉沉的、看不到光明,感覺世界上只有自己一個人,孤立無援,內心痛苦、絕望,感覺生不如死、不想活了,生活質量極低、有自殺念頭。
以上這些症狀在精神醫學中屬於抑鬱症的典型症狀,如果長時間存在上面所說的某些症狀,請及時到醫院精神科做檢查,以防止患上重度抑鬱症。
中年期精神衛生
中年期的心理活動和生理髮育是穩定的階段。正處於腦力和體力充沛、心理活動活躍和思維豐富較多的時期。日常工作、思考問題和生活處於緊張、興奮狀態。在家庭、夫妻、子女、父母、工作、學習、經濟和人際關係諸問題上,易發生矛盾和衝擊,這時在心理上或思想上可出現緊張或焦慮、抑鬱、恐懼興奮等狀態。可有的誘發抑鬱症、
心身疾病、神經症和其他精神障礙。偶可有飲酒、離婚、藥物依賴或有消極、厭世、甚至自殺企圖。如發生上述各種異常行為或
精神病態,急需進行心理衛生保健工作,如心理諮詢、個別心理治療等。以防止精神障礙的發生。
更年期的精神衛生
更年期由於機體生理機能,特別是內分泌系統機能變動,心理活動不穩定、情緒易脆弱、易傷感、易於敏感、激動等,如有子女、婆媳、經濟、生活、配偶死亡和其他意外事故等生活事件,最易表現出焦慮、消極、抑鬱、哭泣、緊張、驚恐等情感、甚至可有妄想、自傷等行為。有的可患更年期綜合徵、
憂鬱症、
偏執症和心身疾病等。這些表現都需要在不同的症狀要早期進行精神衛生保健工作。防止各類精神疾病的發生、發展。如早期心理諮詢、早期心理醫療等。
老年期的精神衛生
老齡期軀體的生理衰老、內分泌系統機能衰退,隨著心理活動也逐步減弱或改變,如遇某些生活事件時,如家庭成員分居,經濟困難、配偶疾病或死亡和子女諸問題等,常感孤獨、寂寞、悲觀、失望、消極、或表現為沉默、少動、怪僻、空想等。智力也可逐漸下降,近事遺忘、思考貧乏等。容易產生老年
精神障礙。如老年性
偏執症,老年期憂鬱症,腦動脈硬化症精神障礙和阿爾采末病。現在歐美、日本和我國人口結構出現了高齡社會化。因此,老年期精神衛生是當前重大問題之一。因而精神衛生保健措施需要加強。要從預防著手,減少發病率,也要增設老年精神衛生機構。
群體區別
家庭的精神衛生
家庭的精神衛生是精神健康最基本的群體的精神衛生。家庭中父母、子女、同胞、夫妻等相處較為複雜。常因思想矛盾、經濟問題、婆媳關係、子女教育等家庭問題引起感情不睦,對心理活動、精神健康有著不良影響。甚至產生精神疾病的危險。往往可誘發心身疾病、神經症、精神分裂症、
心因性精神障礙等。因而家庭的精神衛生工作越來越重要。因為家庭是群體的精神衛生最重要的一環,增強個體和家庭精神健康,最為重要。
學校的精神衛生
學校的精神衛生包括教育者的精神衛生。因而學術精神衛生不僅是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關係,而學校和社會環境,對學生和教師有密切關係。特別是教師的素質,如政治思想、道德品質、精神文明、生活作風等表率作用有極其重大的影響。有的學校對學生偏重智的教育,重視升學率,放鬆德的教導,忽視紀律管教,往往引起心理活動障礙。有的同學放任自流,紀律鬆懈、道德敗壞,混放社會中滋長不良思想惡習,甚至觸法等。且在師生之間、同學之間不協調,也可導致心理活動異常。因此,學校和教師以及家庭除政治思想、道德品質、組織紀律、文明禮貌、更需要率先加強精神衛生的教育。
工礦企業的精神衛生
目的是為了增進工人精神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增強勞動力、防止心理活動障礙。在場礦中可有空氣污染、嘈雜聲音、環境衛生不良等公害和機械操作、儀表、信號、高溫等對工人民眾的心身健康常有影響。另一方面,人際關係,進級升職、工資調整、工種轉換、頻繁調動、集體生活、干擾和違犯場礦規則等,也可引起心理活動障礙。這些可能有的曠工、缺勤等現象。甚至飲酒、鬥毆、傷害等行為。有的可患心身疾病、神經症和其他精神病。因此,工礦企業的工人群體也要進行精神教育。如精神醫學的心理諮詢、心理治療等。同是時要勞逸結合,保證安全,減少精神緊張,合理安排工作,照顧生活。
開展活動
精神衛生的組織領導的建立
我國已正式成立了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理事會,領導全國各省、區的精神衛生協會分會。已開展精神衛生工作,指導和組織各省、區分會的精神衛生工作規則,展開學術交流;提出重點學術研究課題,開辦精神衛生的各類學習班或進修班,培養幹部,出版了心理衛生學術性雜誌,各省、市也刊出精神衛生通訊。
省、區精神衛生協會分會工作
各省區的精神衛生中心,各綜合醫院精神醫學教研室和精神衛生研究所等開展精神衛生諮詢、門診、學術活動、開辦學習班、進修班等。也有走向學校、工廠、企業訪問和實際調查。精神衛生工作者與社會學工作者、心理學工作者和教育學工作者共同協作。開展省、區、市區精神衛生服務工作。
開展精神衛生知識宣傳和普及工作
向家庭、學校、機關、工礦、企業、事業團體等和青少年、中年、老年以及政工人員宣傳、講解精神衛生知識、心身保健、對健康的重要性。防止心理障礙和精神疾病的發生和心身的影響。在宣傳和普及精神衛生知識的同時,要結合聯繫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質指導和組織紀律的管教,特別是精神文明的教養。
社會服務
近幾十年來,有效抗精神病藥物的研製和套用,精神病人離開醫院回歸社會已成為可能。隨著非住院化運動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讓精神病人置身於家庭和社會之中。
已有研究顯示,精神病人和其家庭成員之間相互關係能夠改善或加重其病情,因此,家庭治療已被用來對慢性病人進行干預,並能有效地
預防復發,減少反覆住院。今天,精神病的家庭比過去更多地參與了對精神疾病的治療,家庭醫生在促進病人康復和回歸社會中已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另外,需要住院的病人也不像過去那樣受到隔離和嚴厲的管束,他們常常很快就出院,而被轉入部分治療的醫療機構和日間治療中心。這些醫療服務的重點是對病人進行集體治療而不是個體治療,病人常在夜間返家或去社會康復訓練所。由於工作人員相對較少,病人在這些機構花費亦要少得多。
然而非住院化運動自身也存在一些問題。那些對自己和社會沒有危險的精神病人可以不再住院或接受治療,因此很多精神病人變得無家可歸,這對整個社會都會產生不良影響。法律政策雖然是用來保護人權,但在為那些明顯失去理性的病人提供必要的治療時,它也造成很多麻煩。
每個人都需要有一定的社會關係來滿足需求、得到照料並在情感上得到支持,尤其是處在
應激狀態的時候。已有研究證實,良好的社會支持可以明顯地促進軀體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康復。隨著社會的變革,傳統的由家庭和鄰居提供的支持已經減少了,同時,自我照料小組、互助集體也在社區蓬勃發展起來。
有些自我照料小組,如嗜酒者互誡協會、麻醉劑成癮者互誡協會,其主要目標是擺脫或改造
成癮行為,其他類似的相互提供幫助集體有殘疾人互助會和老人互助會。另外的一些團體,如全國精神病聯盟,還要為重病患者的家屬提供支持和幫助。
分類診斷
在醫學各個領域,疾病的分類是隨著知識的更新而不斷變化,精神醫學亦是這樣。關於大腦的功能及其受環境和其他因素影響的生物學機制是非常複雜的,雖然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但關於大腦生理功能的知識仍然少得可憐。很多研究證實精神疾病已經能夠比較可靠地互相鑑別,但標準的診斷系統還是需要越來越完善。
美國精神病學會於1952年出版了《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DSM-Ⅰ),最近新版是1994年出版的DSM-Ⅳ。此分類是根據症狀(即由病人所說和所做來反映其思維和感受)和病程把精神疾病進行歸類。
《國際疾病分類》(臨床用)第9版(ICD-9-CM),由世界衛生組織出版,其中精神疾病診斷標準與DSM-Ⅳ相似。這說明某些精神疾病的診斷已變得比較規範,並且在世界各國都很一致。
在診斷方法上也有新的進展,一些新的腦影像學技術,如
計算機體層攝影(CT)、
磁共振成像(MRI)、正電子發射體層攝影(PET),後者可以測量特定腦區的血流量(見第60節)。這些影像技術已被用來衡量正常或異常的腦結構和功能,使科學家們能夠深入了解精神病病人和正常人的腦功能狀況。對精神疾病進行分類的研究,使其診斷標準變得更為嚴謹和精確。
治療
精神疾病治療基本上可以分為
軀體治療和精神治療,軀體治療主要有藥物治療和
電休克治療,而精神治療則包括心理治療(個體、集體、家庭),
行為治療(如放鬆訓練)以及催眠治療。許多精神障礙都需要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的聯合使用。事實上,很多研究均證實,對於重型精神病,藥物和心理治療的聯合套用,比單一治療的效果要好得多。
藥物治療
近40年來,有大量精神藥物問世,這些藥物療效肯定,已廣泛被
精神科和其他科醫生接受。精神藥物常是根據其所治療精神疾病的性質進行分類的。例如,抗抑鬱藥,包括丙咪嗪、氟西汀、丁螺環酮等,常用來治療
抑鬱症;抗精神病藥,如氯丙嗪、氟哌啶醇、氨碸噻噸,可以用來治療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礙。新型抗精神病藥氯氮平和利培酮,對那些用其他藥物治療無效的病人可能奏效;抗焦慮藥,如氯硝西泮和安定可以治療
驚恐障礙和
恐怖症;心境穩定劑,如鋰鹽,卡馬西平治療
躁狂抑鬱性疾病有效。
電抽搐治療
電抽搐治療是用電極貼緊頭部,使病人顱部接受短暫電休克而造成抽搐發作。這種治療對嚴重
抑鬱症有非常好的效果。和普通人群理解的相反,電抽搐治療是安全的,很少引起嚴重的併發症。現代改良電抽搐治療使用麻醉劑和
肌肉鬆弛劑,更很少對病人造成危險。
心理治療
近年來,心理治療領域已有了很大的發展,心理治療是治療家運用心理技術並與患者建立穩定的醫患關係的過程。在精神衛生服務領域,不僅精神科醫生,還有臨床心理學家、社會工作者、護士以及很多相關專業的工作者均參與了心理治療的實踐,但只有精神科醫生可以開出處方和對患者進行藥物治療。
雖然個體心理治療在實踐中有多種多樣的形式,但其中大多數都可歸屬下列四種治療之一,即動力學心理治療、認知
行為治療、人際關係治療和行為治療。動力學心理治療來源於精神分析,其目標是幫助病人理解無意識衝突,領悟陷入人際困境和出現症狀的心理學機制。認知行為治療主要是糾正病人的思維和認知方面障礙。人際關係治療強調人際關係的改變對病人心理健康影響的過程。行為治療的重點是幫助病人擺脫對周圍事件產生不良的條件化反射。在
心理治療實踐中,心理治療家可以根據病人的需要,聯合套用多種心理治療技術。
心理治療適合套用於多種情況下,人們即使沒有精神障礙,也會發現心理治療對他們有很大幫助,諸如存在就業困難、居喪反應,或家裡有慢性病人等。集體治療和家庭治療因此也被廣泛地套用。
催眠術和催眠治療
催眠術和催眠治療正越來越廣泛地被用來處理疼痛和治療伴有心理因素的軀體疾病。這種治療技術可以通過放鬆來降低焦慮、緩解緊張。例如,催眠術和催眠治療可以幫助癌症病人減輕焦慮或抑鬱以及疼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