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態

精神病態 (psychopathy) 持久而牢固的對正常社會生活的適應不良。反映出人格總體的不協調或人格組成部分的不平衡。又稱病態人格、反社會人格或社會病態人格。

簡介,詳細說明,定義,常見人群,病因,

簡介

精神病態(psychopathy)這類人的特徵是具有高度的衝動性和攻擊性,對其貽害社會的行為缺乏罪惡感或無所悔恨,不能吸取教訓。精神病態大多始於兒童或少年期。他們在學校表現為情緒不穩定、不遵守紀律、成績低下;有的外出不歸、說謊、酗酒、與家人毆打;有的違反勞動紀律,不能接受批評和建議,經常調換工作;有的性生活輕率、放蕩,對配偶不忠實,對子女不關心。這類人的行為經常受本能欲望、情感衝動或偶然發生的動機的驅使,違犯社會法紀,如偷竊、詐欺、交通肇事等,事後又無自悔之意。

詳細說明

定義

持久而牢固的對正常社會生活的適應不良,反映出人格總體的不協調或人格組成部分的不平衡。又稱病態人格、反社會人格或社會病態人格。這類人的特徵是具有高度的衝動性和攻擊性,對其貽害社會的行為缺乏罪惡感或無所悔恨,不能吸取教訓。這種從青少年發展起來的人格缺陷多數會延續到成年。P.皮內爾於1806年報告一男人因被一婦女言語觸怒而將她投入井中,並命名這類狀態為“無譫妄躁狂症”。C.隆布羅索於1845年提出“生來犯罪人”的概念,並稱之為道德卑劣。J.C.普里查德於1845年用“悖德狂”概括這類人,認為他們心靈中的道德觀念和正義原則是高度歪曲和敗壞的,自我控制能力喪失或受到嚴重障礙。J.L.A.科奇於1889年稱這類人為精神病理性卑劣。1905年,E.克雷佩林提出“病態人格”概念,並為多數學者所接受。有的學者如K.施內德反對使用“反社會”這一社會或政治術語;H.克萊科雷從1941年起始及隨後幾十年的研究,對精神病態的特徵作了精闢的概括。儘管精神病態概念具有廣泛的含義,甚至被當作各類人格缺陷的總稱,但目前多數學者認為其僅指反社會人格。

常見人群

精神病態多見於男性、城市居民以及社會經濟條件較低的階層。D.羅森塞爾1970年估計,反社會人格的患病率為5~15%。根據C.R.克羅寧傑1975年的報告,男性精神病態的患病率為3%,女性則少於1%。儘管精神病態患者極少去精神病門診求治,但在法院、監獄和福利部門則較為多見。
精神病態大多始於兒童或少年期。在學校表現為情緒不穩定、好鬥、不遵守紀律、注意力分散,常因逃學、違紀或成績低下等屢教難改而被開除。有的表現為外出不歸、說謊、酗酒、與家人毆打;有的嚴重缺乏計畫性和責任心,違反勞動紀律,擅離職守,不能接受批評和建議,經常調換工作;有的性生活輕率、放蕩,對配偶不忠實,對子女不關心。這類人的行為經常受本能欲望、情感衝動或偶然發生的動機所驅使,違犯社會法紀,如偷竊、詐欺、交通肇事等,事後並無罪惡感或自悔之意。

病因

精神病態的病因尚未查明,腦電圖研究雖有一些發現,但並非特異性的。生理心理學研究表明,精神病態患者的植物神經系統和大腦皮層的警覺水平較低,而且警覺水平和反應性的變異較正常人大;XYY染色體異常者常伴有性格方面的異常,但與反社會人格的關係尚未確定;內分泌物質(雄激素,腎上腺皮質類固醇等)測定正常。對雙生兒和寄養兒的研究表明,在一些病例中遺傳的作用很明顯;社會因素也起作用,因為患者大多數來自破裂家庭。例如,父母一方或雙方早亡,續娶、再嫁、分居、離婚或被遺棄等;父母多為酒精中毒、藥物依賴、罪犯或賭徒等,這給孩子的身心發育帶來不良影響;家庭、學校以及其他環境(街道、鄰居、工作場所)不合理的教養和教育,也起著重要作用。
精神病態需與罪犯、癔病、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腦器質性精神病鑑別。精神病態與罪犯的不同在於,前者表現持久的生活各方面的適應障礙,他們的智力是正常的。精神病態與精神疾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一般認為,精神病態沒有精神疾病那樣明顯的發生、發展與轉歸過程,而且隨年齡增長多數病情可有所緩和。因此,對精神病態的早期發現與及時教育是極為重要的。輕者,醫生指出其人格缺陷所在,幫助患者加強其自我克制的能力;重者,應收容於有嚴格生活制度的勞動教養機構內。事實證明,教育、勞動和訓練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其適應能力。
自然界強信息刺激對大腦的作用 
人類腦部的活動機理,目前還不能完全明了其所有功能。醫學物理是根據人類大腦的活動特徵以及神經元細胞膜電位的高低和腦電波的強度變化來探明其病理成因的。(假設)神經細胞之間的信息傳遞是依靠化學分子鍵位間的相互影響作用而形成的,而外界信息的變化也是呈多樣性的,大腦在對感官的刺激信息進行綜合分析並去除干擾成分後,最終會獲得有用的信息並加工處理。
人在病態期,由於人的自身抗體弱,極易受到外來病毒的侵擾,使人體產生變化,高燒、無力、心悸、高血壓、傷口糜爛、頭暈目眩、癌症等等疾病接踵而來。在上述情況之下,病症徹底打亂了大腦的正常思維,使機體不能夠準確執行大腦所發出的命令。下面從人類的幾大病因來分析疾病給大腦造成的思想混亂狀態。
1.高燒。按西醫學理論,人的機體在受到自然界的病毒和細菌侵入之後,就會造成病變,而人體自身的免疫功能就會形成高抗體勢壘滅殺病毒,進而引起身體的溫度增高。當身體的溫度高於正常溫度時就出現發燒的現象,我們稱之為人體高燒病態,人體在病態期的身體溫度越高,就越容易引起重大疾病發生。人體處在高燒階段,往往會引起腦部疾病的延伸變化、腦炎、心肌炎等其他病症。此時,由於腦部的病變,隨即產生了神經元細胞的不正常工作狀態。由於人的腦部病變,從而形成了昏迷不醒、神志不清、語言混亂,使人很難進入到正常的思維過程。
2.精神病可分為兩種狀態。
一 是由於外界強大的刺激而導致的精神分裂症,常見的刺激有婚姻問題、感情問題和突發性的事態刺激。這種強大的刺激信息會使人大腦的某一區域中的神經元存儲細胞被激發成為高電位狀態,從而導致其他正常部位的神經元存儲細胞中的信息被壓制,這些細胞中所有存儲的信息被中斷封閉。此時的腦電波變化反應激烈,大腦的思維系統只能提取受到強大信息干擾過的神經元存儲細胞中的信息,以實施人體的局部形態控制,然而,這制約了人體其他部位行動的協調參與,也就形成了人體思維與行動和語言的專一動作,這就是人類在突發事件強刺激信息下造成的精神疾病發病機理。
二 是人由於機體的病變而導致的精神病態,如癲癇病、神經官能症、神經質、腦功能缺陷等等。這些腦部疾病是由於人體的天生遺傳或者由於其他病因而導致的腦部重病。它會使人的形體和語言控制系統受到部分制約,完全脫離正常人肢體和語言的行為動機。
還有一種暫時瞬態的精神病發病現象,也是瞬間神經質,由突發因素產生的。強大的激發信息,很容易引起大腦神經系統的專一動作行為。然而,這種行為是在一種較強的信息刺激之下形成的。它不是病態,而是一種人體自然反應下的腦神經緊張現象。當強大的激發信息過後,人的大腦情緒會很快平靜下來,恢復到自然狀態。只要這種信息不造成腦部系統的神經性病變,就不會改變人體大腦的正常思維活動。我們往往把這種較強的信息刺激行為定性為腦部神經系統的瞬間過激。
上述精神病態的人體很難康復,一般採用鎮靜安神和通絡的藥物治理。中醫則採用活血化瘀、疏通經絡和針灸的方式,也可採取中醫按摩和氣功的治療方法。人一旦得了精神病,就會完全失去正常的思維功能,更談不上思維延續。人在病態期,往往會產生性格上的突發性變化,性情暴烈,心態不平衡,極易產生主觀意識行動,思想很容易產生思維意識的特別關注現象,死亡意識很濃厚:我的病是否能夠好轉,會不會得了癌症,治療期有多長等等。在完全的自我意識期間,大腦聯想的全部都以“我”的意識為中心,對於人生的各項活動、事業、學習等等事情都會拋棄到九霄雲外,只關心自己的病情。
人類的思維意識完全建立在自私的行為過程中,夢境中的思維延續也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我做了一個夢,我遇到了誰?誰與我在一起?我去哪裡了?醒來之後記憶猶新。人類夢境思維的聯想其原因還不太清楚,按著中國古老的說法就是“黑天做夢,白天想”。然而,這只是民間的說法,但是,也有其一定的科學道理。人類夜間的夢痴、噩夢、預言、夢遊、遺精、夢魘、尿床、大叫等等,都有其不同的內在因素。我們將在後面逐步探討。人類大腦的初始化程式建立在自我感覺意識的前提之下,只有自我意識存在,才會有人類大腦的思維延伸,才會出現人類思想的邏輯性思考。先有自我意識,才會形成人類大腦的無限度思維空間擴大。大腦潛能主要因素是神經元細胞的存儲功能量,不然,人的潛能就會停止在一定的狀態之下。
當人的疾病發展到腦神經細胞基本死亡後,生命將終結,這在醫學上稱為局部腦死亡,也可稱為植物人。此時,人的有機整體功能並沒有完全消失,肺部的功能也還沒有徹底衰竭,心臟仍然存在微弱的活力,血流量和速度降到最低點。在這種情況下,人體已經喪失了思維的基本功能,意識完全消失,瞳孔擴大,眼睛失去了神韻,因為此時腦神經的局部暗示功能還沒有完全消失,所以人體的內部器官呈現微弱的工作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大腦的局部細胞在缺氧的情況下繼續死去,從而使腦神經的內部暗示機能完全喪失了所有的控制功能,心臟停止跳動,血液停止流轉,肺功能全部消失,此時,人類生命終結。
大腦處於神經質狀態的範圍是很廣的,這些人極易走向極端,它所涉及的範圍如下:
(1)社會中的上訪人員。(2)極端主義者。(3)社會上的正義人士。(4)黑惡勢力。(5)官場上的腐敗分子。(6)老人和兒童。(7)人在突發緊急情況下的精神極端作用。(8)自私自利主義者。(9)病態時期的人員。(10)社會中的弱勢群體。(11)社會中的富人……
人類大腦的意識功能喪失,不代表機體的功能全部消失。往往我們會看到這樣的情節,當人的大腦被外力震盪擊昏後,思維意識暫時失去,但人的臟腑還在繼續工作,我們稱其為假死。一般外力會首先衝擊大腦皮層的思維和語言神經等系統,從而造成暫時的大腦昏迷狀態。在大腦昏迷期,其內部暗示神經可能處於大腦中部以下的端腦至丘腦以下部位,這些部位很難受到外力的傷害,所以在外力作用下大腦的整體機能不會馬上消失。大腦“暗示”神經的作用,是指人體某些器官不受正常思維意識系統的控制,只接受來自暗示神經所發出的指令。這些器官在暗示神經系統的指揮下自發運行工作指令。在人的臟腑器官中,肺部執行兩條指令,一條是來自腦部的暗示神經所發出的工作指令,而另一條指令是來自大腦的常態意識控制系統。人在游泳時,可隨意關閉肺部的呼吸功能,這種狀態叫作憋氣過程,出水後進入正常的呼吸狀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