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安旅邸答蘇虞叟

《臨安旅邸答蘇虞叟》是南宋姜夔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是一首感懷境遇身世的悲秋之詞。此詩第一、二句寫詩人流離失所、窮困潦倒的生活,使他“不忍看”秋詞;第三、四句寫垂老之年,還漂泊京城,無處安身的悲慨。 此詩語意徑直,血脈貫通,韻味豐贍。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臨安旅邸答蘇虞叟
  • 作者:姜夔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處:《白石道人詩集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鑑賞,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臨安旅邸答蘇虞叟
垂楊風雨小樓寒,宋玉秋詞不忍看。
萬里青山無處隱,可憐投老客長安。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旅邸(dǐ):旅館。蘇虞:浙江紹興人,姜夔的朋友。
②宋玉秋詞:宋玉是戰國時楚國辭賦家,曾為楚頃襄王大夫。有人稱他是屈原的弟子,他作有《九辯》,抒發政治上不得志的悲傷。《九辯》開頭為“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送將歸”,故後人常以此為悲秋之詞,以宋玉為悲秋傷懷的代表人物。
③投老:到老,垂老,臨老,遲暮之年。 客長安:漂流在京城。長安,此處代指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涼風斜吹,雨水打在低垂的楊柳枝條上,小樓上充斥著寒冷,此時實在不忍心去欣賞宋玉的《九辨》。
青山萬里,可是卻沒有我的容身之所,遲暮之年卻只能飄泊在臨安。

創作背景

南宋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年)春,臨安(今杭州)發生一場火災,燒毀兩千多家居民房屋,姜夔的寓所也被焚毀,此後姜夔只好移到旅館暫住,對原本落魄、無計謀生的姜夔來說,那場災難無異是雪上加霜。大火燒了他的住處,也毀了他隱居湖畔的心愿。年屆五十的他早已厭倦了漂泊,卻仍要被迫東西奔走,向人求助。這首酬答他朋友蘇虞的七絕,反映了寓所被焚後,姜夔無處安身的困窘和棲身旅邸的苦況,因而這首詩寫得頗清苦悽惻。

作品鑑賞

整體鑑賞

這是一首感懷境遇身世的悲秋之詞。
“垂楊風雨小樓寒”,寒冷的風雨、東搖西擺的垂楊、孤獨寂寞的小樓,詩的開始就營造了一派淒清悲涼的氣氛。一個“寒”字,不僅交代時令是乍暖還寒的早春,還透露出詩人沐風櫛雨時的身寒心也寒。春日西湖,垂楊毿毿,有些風雨,本來可以使湖山增色, “山色空濛雨亦奇”,可是如今這風雨摧折著垂楊,顯得十分淒寂。詩人棲身於臨時租賃的小樓中,直覺寒氣逼人,再加上此時詩人流離失所、窮困潦倒的社會生活,使他不自覺地與宋玉的《九辨》相對照,自然引出“宋玉秋詞不忍看”之句。《九辨》的悲秋氛圍,《九辨》中宋玉政治上不得志的悲傷,使詩人找到了感情上的契合,惆悵黯然,不忍看。而“不忍看”,首先是無心看。任宋玉的華詞麗藻、精思巧構,也激不起鑑賞的興致。其次,“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容易了觸動姜夔自己的愁思——政治上失意,生活上潦倒的傷感。由春風寫到秋詞,實是為“寒”註明在於“愁”。
“萬里青山無處隱,可憐投老客長安。”“萬里青山”極言天地廣闊,“無處隱”與之形成極大反差。這既切火災後的無處安身,又暗射天地之大卻無容身之地意。隱不得,又歸不得。可嘆到了垂老之年,還漂泊在京城。而這正是詩人心中致命的隱傷。年已半百,操勞一生,飄零一世,辛辛苦苦,到處奔波,最後卻什麼都沒有得到,連個容身之所都失去了,這真可以說是人生莫大的失敗和悲哀了。姜夔自幼隨父宦居漢陽。每當他漂泊異鄉遇上某種契機,便自然懷鄉念舊,“聽得秋聲憶故鄉”,見了春花也思家,在這“風雨滿人間”的境遇中,更激起無處安身的悲慨。
這首詩雖然緊切寓所被焚寄居旅舍的事情,實是藉此抒發了平生不得安處的感慨。姜夔詞名盛於詩,而詩之高妙有時實不在詞下。因他不僅有詩的寫作實踐,且有理論概括,著有《白石道人詩說》。即如此篇,一、三兩句語意徑直,但不致“雕刻傷氣,敷衍露骨”,乃在於第二句力挽第一句之意,尤其末句的一“老”一“客”兩意,把第三句的從空間上說的意思更為深進,確乎做到了“小詩精深,短章蘊藉”、“篇終出人意表”,因而通篇血脈貫通,韻味豐贍。

名家點評

浙江工業大學教授彭萬隆、浙江工業大學教授肖瑞峰西湖文學史:唐宋卷》:垂老之身卻只能住在旅館,縱有萬里之地也無自己的一室之居,淒風寒雨間,怎敢再讀悲秋之詞?孤苦之言,盡見其哀。

作者簡介

姜夔(1154—1221年),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後移居湖州(今浙江吳興)。一生未仕,往來於贛、湘、鄂、蘇、浙間,故與劉過被人視為早期江湖派代表人物。其詩初學黃庭堅,後深造自得,與范成大楊萬里多有唱酬。尤以詞著稱,精音律,能自度曲。又擅長書法。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詩集》《白石道人詩說》《續書譜》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