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蛛網膜

腦蛛網膜

的被膜之一。腦蛛網膜位於硬腦膜與軟腦膜之間,薄而透明,缺少血管和神經,與硬腦膜間隔有硬腦膜下腔,與軟腦膜間隔有蛛網膜下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腦蛛網膜
  • 外文名:cerebral arachnoid mater
  • 特點:薄而透明,無血管和神經
  • 所屬:與硬腦膜間為潛在的間隙
概述,相關臨床疾病與治療,

概述

腦蛛網膜在上矢狀竇兩側有蛛網膜粒,突入靜脈竇內,腦脊液由蛛網膜下腔經蛛網膜粒滲入靜脈內。臨床腦膜發生炎變多波及蛛網膜,腦脊液中多有變化;此膜亦可生長各種腫瘤。

相關臨床疾病與治療

1、顱內血管破裂後血液流入腦蛛網膜下腔稱為腦蛛網膜下腔出血。臨床上通常分為外傷性和自發性腦蛛網膜下腔出血兩類。前者由顱腦外傷所引起,非本文討論範圍。自發性腦蛛網膜下腔出血又分為兩類,如出血部位開始就在腦底部或腦表面上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腦蛛網膜下腔者稱為原發性腦蛛網膜下腔出血;如腦實質內出血,血液穿破腦組織流入腦室及蛛網膜下腔者稱為繼發性腦蛛網膜下腔出血。
2、臨床特徵
腦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臨床標誌是突發劇烈頭痛,如爆裂樣,可伴有意識喪失,頸項強直、畏光和下腰痛都是腦膜刺激症狀,噁心和嘔吐則是因顱內壓增高和腦膜刺激引起的。也可出現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10%~25%的患者有癲癇發作,通常在發病最初幾分鐘內發生,這主要是由顱內壓突然增高或血液對皮質的直接刺激引起的。10%~15%的患者在動脈瘤破裂前有先兆症狀,最常見的是頭痛、眩暈、眼眶痛、復視和視力喪失。30%~40%的腦蛛網膜下腔出血發生於靜息狀態,其餘60%~70%的患者發病時不同程度地與精神緊張、排便、性交和頭部外傷有關。特別指出,腦蛛網膜下腔出血突發的爆裂樣頭痛並非特異的特徵,有文獻報導,良性頭痛,如良性血管性頭痛或肌收縮性頭痛,與腦蛛網膜下腔出血比例為10:1。
3、影像學檢查
(1)頭顱CT:擬診為腦蛛網膜下腔出血為第一線檢查。10%~15%的腦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CT掃描為陰性,24h內CT平掃敏感性最高,3d時敏感性為50%,可發現腦積水證據,如腦室顳角擴大和“米老鼠”樣外觀,也可發現腦實質內血凝塊、腦室內血腫或大腦半球間血腫等。
(2)腰椎穿刺(LP):若CT掃描陰性,則必須進行LP檢查以判斷腦脊液是否含有紅細胞和黃變。LP在發病12h內敏感性最高,10%~15%的腦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LP結果可為陰性。
(3)MRI和MRA:在急性期,MRI檢測腦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不如CT。MRA安全但不太適合用於急性期,因為在急性期患者躁動或需要加強監護。
(4)腦血管造影:檢測動脈瘤的金標準是常規血管造影,但該方法費時且有害,併發症(短暫性或永久性)的發生率為1.8%。據估算,血管造影后6h內破裂率為5%。
4、治療方法:(1)絕對臥床休息4~6周,避免用力排便,解除精神緊張及顧慮。套用足量的止痛和鎮靜劑,以保持病人安靜休息。(2)脫水劑的套用:急性期由於出血、腦血管痙攣可引起腦缺血而導致腦水腫、顱內壓增高,此時可套用脫水劑。最常用的為20%甘露醇250mL(近2年用125mL)靜脈滴注,每8h或6h一次。(3)止血藥的套用:常用的藥物有6-氨基己酸、安絡血等。(4)防治繼發性動脈痙攣:2003年以前口服尼莫地平20mg,每日3次。2003年用尼莫通靜脈滴注。
5、鑑別診斷:有急性腦梗塞、顱內出血、AVM、腦動脈瘤、腦膜炎、腦積水、重症高血壓、偏頭痛、上述的良性頭痛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