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積液

腦積液

腦積液是指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腦脊液分泌過多,循環受阻或吸收障礙而導致腦脊液在顱內過多蓄積。其部位常發生在腦室內,也可累及蛛網膜下腔,臨床上常伴有顱內壓增高。外科治療以腦室腹腔分流術首選,術後常見併發症有分流管阻塞、感染、繼發顱內出血、分流過度或不足、消化道症狀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腦積液
  • 外文名:Cerebral effusion
一、病因及相關疾病,二、臨床症狀及鑑別診斷,三、治療原則,

一、病因及相關疾病

根據腦脊液循環動力學可將腦積液分為梗阻性腦積液和交通性腦積液。交通性腦積液通常指腦積液梗阻部位為腦室系統以外,主因大腦凸面或顱底蛛網膜粘連、顱內靜脈回流受阻等引起腦脊液吸收障礙,而引起的腦積液。[2]梗阻性腦積水,是由於先天性或後天性因素造成的腦脊液循環通路在第四腦室以上受阻,使腦脊液流入蛛網膜下腔(或小腦延髓池)的通路發生障礙所引起的病理現象。
腦積液也可分為急性腦積液和慢性腦積液。
急性腦積液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①血腫壓迫腦脊液循環通路;②顱內血腫或腦水腫壓迫顱內靜脈竇,使其回流障礙;③腦內血腫破入腦室系統引起阻塞性腦積液;④蛛網膜下腔出血除因血凝塊阻塞腦脊液循環通路外,還有蛛網膜絨毛被紅細胞覆蓋妨礙腦脊液吸收所致。
慢性腦積液多為交通性腦積液,顱內壓一般在正常範圍,多發生在傷後3周~6周內,也有少數發生在半年乃至1年以上。主要系腦脊液吸收障礙所致,紅細胞或纖維蛋白產物阻塞蛛網膜下腔,蛛網膜絨毛顆粒纖維化粘連,將減少或停止對腦脊液的吸收,從而引起腦積液。

二、臨床症狀及鑑別診斷

交通性腦積液患者的臨床表現與年齡、顱內壓力、起病緩急等有關,可表現為頭痛、噁心嘔吐、大小便失禁及認知障礙等.[3]梗阻性腦積水其臨床表現於幼兒頭大、"落日征"、嘔吐、視力障礙、吮吸和進食困難、眼內斜、喉鳴音、頭下垂、四肢無力或痙攣性癱瘓、智力發育障礙,甚至出現驚厥和嗜睡。在成人表現為間斷性頭痛、頭脹、頭沉、頭暈、耳鳴耳堵、視力下降、下肢無力等症狀。
急性腦積液除有原發損傷表現外,還有顱內壓進行性增高,意識障礙進行性加重;雖經手術清除血腫、挫裂失活腦組織及脫水等治療,意識一度好轉後又加深;減壓窗處腦膨隆。CT或MRI顯示腦室擴大和積血。慢性腦積液常表現為淡漠、共濟失調、尿失禁等,部分患者腦室中度以上擴大卻無臨床症狀。
隨著CT和MRI等影像技術的發展以及顱內壓監護的廣泛套用,腦積液診斷相對容易。腦室擴大程度臨床上有多種測量方法,其中松果體平面CT掃描上測量Huckman值,即側腦室前角間最大距離加尾狀核頭部間距離,相對簡便、準確。因此測量Huckman值可直觀反映腦室擴大程度,結合顱內壓監測結果對臨床治療有明確指導意義。

三、治療原則

急性腦積液原發顱腦損傷均行手術治療,針對腦積液,早期在減壓、血腫及挫裂灶清除同時或術後因高顱壓先行腦室外引流,常規引流3d~7d,最長不超過14d。慢性腦積液行腦室-腹腔分流術。
①創傷後正常顱內壓腦積液伴有進行性智力下降、痴呆、共濟運動障礙、尿失禁等神經功能障礙者,行腰穿放出一定腦脊液後,臨床症狀能夠改善者常提示預後良好,可行分流。②雖有腦室擴大而無神經系統體徵,且伴有明顯腦萎縮、間質水腫者不宜分流。③處於植物生存狀態、去皮質狀態、重度負氮平衡的重殘患者伴發的腦積液行分流術,無助於功能恢復,還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導致死亡,手術應慎重對待。由於腦室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是創傷性腦積液明確病因,早期通過腦室外引流、腰穿、持續腰大池外引流,爭取早期廓清腦脊液,可以顯著減少創傷性腦積液的發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