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熱,經外奇穴名。出自《新醫療法彙編》。位於背部,第6、7胸椎棘突之間點,左右旁開各0.5寸處,左右計2穴。主治脾腫大 ,消化不良,胰腺炎等。直刺0.3-0.5寸;可灸。
基本介紹
- 出處:《新醫療法彙編》
- 隸屬經絡:經外奇穴
- 主治: 脾腫大、消化不良、胰腺炎等
- 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脾熱,經外奇穴名。出自《新醫療法彙編》。位於背部,第6、7胸椎棘突之間點,左右旁開各0.5寸處,左右計2穴。主治脾腫大 ,消化不良,胰腺炎等。直刺0.3-0.5寸;可灸。
脾熱病病證名。指脾受邪熱而致的病證。... ”關於脾熱的特點,《證治準繩·雜病》:“……輕手捫之不熱,重按至筋骨又不熱;不輕不重,在輕手重手之間,此...
脾熱,經外奇穴名。出自《新醫療法彙編》。位於背部,第6、7胸椎棘突之間點,左右旁開各0.5寸處,左右計2穴。主治脾腫大 ,消化不良,胰腺炎等。直刺0.3-0.5...
病因病理學術語。即指濕熱困脾的病機。脾與胃相表里,脾熱往往伴隨胃熱,故臨床多見脾胃濕熱。症見脘腹脹滿、食少倦怠、頭重如裹、噁心欲吐、口淡不渴、便溏不...
脾熱多涎,病證名。指脾經風熱上壅而多涎。《太平聖惠方》卷八十九:“兒多涎者,風熱壅結,在於脾臟,積聚成涎也。若涎多,即乳食不下,涎沫結實,而生壯熱也...
脾熱病 ,病證名。指脾受邪熱而致的病證。《素問·刺熱》:“脾熱病者,先頭重,頰痛,煩心,顏青,欲嘔,身熱。熱爭則腰痛不可俯仰,腹滿泄,兩頷痛。……刺...
炭疽(脾熱)編輯 鎖定 討論 本詞條缺少概述、信息欄、概述圖,補充相關內容使詞條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級,趕緊來編輯吧!動物(包括人、牛、羊和豬)的一種傳染性疾病...
脾熱痿軟,病證名。由膏梁積熱、濕熱傷脾所致之痿弱病證。... 脾熱痿軟 ,《症因脈治》:“脾熱痿弱之主,唇焦齒燥,口乾作渴,肌肉不仁,身重不能轉側,縱...
《醫學答問》:“里有脾熱,舌中苔薄而黃,唇赤,右關脈數。其症為熱吐者,食不入,食即吐也,宜竹茹、黃連、石膏,知母、黃柏、厚朴等藥;流涎者,睡中出沫,脾...
主治:脾熱消渴 出處:《萬氏家抄方》卷二清脾湯重要文獻摘要 《世醫得效方》:“清脾湯:主治癉瘧,脈來弦數,但熱不寒,或熱多寒少,膈滿能食,口苦舌乾,心煩...
《靈樞·脈度篇》提到:“脾氣通於口,脾和則能知五穀矣”。脾病則食欲不振,脾虛則口淡無味,脾熱往往口有甜味。中文名 脾開竅於口 類別 中醫基礎術語 出處 ...
(3)脾熱證候:目瘡口臭,煩渴易飢,渴喜涼飲、口燥唇乾,口腔潰瘍、大便秘結,舌紅脈數,以及脾熱弄舌等。治則:瀉脾胃伏火。主方:瀉黃散(又名瀉脾散)。 (...
10、先頭重頰痛,煩心顏青,欲嘔身熱:脾熱則胃亦受影響,胃脈循頰車上耳前至額顱,所以頭重頰痛。脾脈上注於心故煩心,脾病木乘之故色青,胃氣上逆故欲嘔,...
脾癉為脾熱之病,即由於過食甘美肥味,導致內熱中滿蓄積於脾,脾氣上溢於口,從而出現口甘之症狀,日久可轉發為消渴病。《素問·奇病論》:“帝曰:有病口甘者,病...
張民慶1.探求病機脾熱陰虛為本 張師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指出本病以內因為本,外因是引發本病的條件。體質虛弱、勞累過度、情志不遂、喜食燒酒炙煿椒姜之物及肥甘...
瀉黃散是一種中藥方劑,主治脾胃伏火證。目瘡口臭,煩渴易飢,口燥唇乾,舌紅脈數,以及脾熱弄舌等。...
《醫學心悟》卷四:“喉瘡,少陰腎經陰火上沖也,其上齶生瘡脾熱也;舌上生瘡心熱也。”宜結合全身情況論治。自覺局部有脹感、瘙癢,遇熱後更甚,嚴重者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