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開竅於口

指脾胃的功能可以從口反映出來。反映了脾的運化功能與人體的食慾、口味的關係。脾氣健旺則知飢欲食。《靈樞·脈度篇》提到:“脾氣通於口,脾和則能知五穀矣”。脾病則食欲不振,脾虛則口淡無味,脾熱往往口有甜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脾開竅於口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出處:《素問·金匱真言論》
  • 概念:脾胃的功能可以從口反映出來
中醫解讀,中醫套用,一、食慾與食量,二、口味,

中醫解讀

脾開竅於口,是指人的食慾、口味與脾的運化功能密切相關。
口腔在消化道的最上端,主接納和咀嚼食物。食物經咀嚼後,便於胃的受納和腐熟。脾的經脈 “連舌本,舌下”,舌又主司味覺,所以,食慾和口味都可反映脾的運化功能是否正常。脾氣健旺,則食慾旺盛,口味常,如《靈樞·脈度》說:“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若脾失健運,濕濁內生,則見食欲不振,口味異常,如口淡乏味、口膩、口甜等。

中醫套用

一、食慾與食量

食慾和食量,與脾、胃、腸、肝等臟腑的功能狀態密切相關。若脾胃或相關臟腑發生病變,常可引起食慾、食量異常。
1、食慾減退
食慾減退,又稱不欲食、納呆、納少或納差,指食欲不振,不思飲食,或食之無味,食量減少,甚至無飢餓感和進食要求。食慾減退是疾病過程中常見的病理現象。若新病食慾減退,一般是正氣抗邪的保護性反應,故病情較輕,預後良好;久病食慾減退,兼有腹脹便溏,神疲倦怠,面色萎黃,舌淡脈虛者,多屬脾胃虛弱;食少納呆,伴頭身困重,脘悶腹脹,舌苔厚膩者,多由濕盛困脾所致。
2、厭食
指厭惡食物,或惡聞食味,又稱惡食。厭食兼有噯氣酸腐,脘腹脹滿,舌苔厚膩者,多屬飲食停滯胃腑,腐熟功能失常。厭食油膩之物,兼脘腹痞悶,嘔惡便溏,肢體困重者,多屬脾胃濕熱;若厭食油膩厚味,伴脅肋脹痛灼熱,口苦泛嘔,身目發黃者,為肝膽濕熱。
3、消谷善飢
指食慾過於旺盛,食量增多,食後不久即感飢餓者,又稱多食易飢。若多食易飢,兼見口渴心煩,口臭便秘者,為胃火亢盛,腐熟太過所致;若兼見多飲多尿,形體消瘦者,屬消渴病,為胃腎陰虧火旺所致;若兼大便溏泄者,多屬胃強脾弱。胃強者,是指胃腐熟、消磨功能亢進,脾弱者,是指脾運化水谷的功能減弱。
4、飢不欲食
指雖有飢餓感,但不欲食,或進食不多。飢不欲食多因胃陰不足,虛火內擾所致。虛火內擾則易於飢餓,陰虛胃弱,受納腐熟水谷功能減退,故不欲食。
5、偏嗜食物或異物
偏嗜食物是指嗜食某種食物。 偏嗜異物,是指對非食物之類的偏嗜現象。 正常人由於地域與生活習慣不同,可有不同的飲食偏嗜,一般不會引起疾病。 但若偏嗜太過,則有可能導致病變,如偏嗜肥甘,易生痰濕;偏食生冷,易傷脾胃;過食辛辣,易病燥熱等婦女妊娠期間,偏嗜酸辣等食物,一般不屬病態。
若嗜食泥土、生米、紙張等異物,兼見消瘦,腹脹腹痛者,多見蟲病。常見於小兒,因飲食不潔,蟲卵入腹生蟲,使脾胃的納運失常所致。

二、口味

因脾開竅於口,其他臟腑之氣亦可循經脈上至於口,故口味異常,常是脾胃功能失常或其他臟腑病變的反映。
1、口淡:指飲食無味,常伴有食慾減退。多為脾胃氣虛。
2、口苦:指口中味苦。多見於肝膽火盛,或濕熱內蘊以致膽氣上逆所致。
3、口甜:指口中味甜。多見於脾胃濕熱或脾虛之證,其中屬脾胃濕熱者,多口甜而黏膩不爽;屬脾虛者,多口甜而涎沫稀薄。
4、口酸:指口味酸。多見於肝胃不和、傷食等原因所致。傷食者,口中多為酸腐氣味,以資鑑別。
5、口鹹:指口中味鹹。多與腎虛及寒水上泛有關。
6、口澀:指口中乾澀,如食生柿子之感 多為燥熱傷津,或臟腑陽熱偏盛,氣火上逆所致。
7、口黏膩:指口中黏膩不爽,常伴舌苔厚膩。多由濕濁停滯、痰飲、食積等所致。 口黏膩常與味覺異常同見,如黏膩而甜,多為脾胃濕熱;黏膩而苦,多屬肝膽濕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