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脾癉
- 類型:中醫古病名
- 性質:脾熱之病
- 症狀:口中發甜
病症介紹,治療方法,
病症介紹
中醫學術語,古病名。
脾癉,癉,是熱的意思。脾癉為脾熱之病,即由於過食甘美肥味,導致內熱中滿蓄積於脾,脾氣上溢於口,從而出現口甘之症狀,日久可轉發為消渴病。
《素問·奇病論》:“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治之以蘭,除陳氣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王冰注云:“癉,謂熱也。脾熱則四髒同稟,故五氣上溢也。生因脾熱,故曰脾癉。”
丹波元簡《素問識》:“脾癉,《聖濟總錄》云:‘夫食入於陰,長氣於陽,肥甘之過,令人內熱而中滿,則陽氣盛矣。故單陽為癉也。其證口甘,久而弗治,轉為消渴,以熱氣上溢故也。’”
森立之《素問考注》:“脾好燥而惡濕,今脾傷於肥甘,而內熱熏灼,故名曰脾癉。”
治療方法
脾癉治療-“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王冰注云:“蘭,謂蘭草也。《神農》曰:‘蘭草味辛熱平,利水道,辟不祥,胸中痰辟也。’除,謂去也。陳,謂久也。言蘭除陳久甘肥不化之氣者,以辛能發散故也。”
張介賓《類經十六卷·疾病類六十一》註:“蘭草味辛甘寒,能利水道,辟不祥,除胸中痰癖,其氣清香,能生津止渴,潤肌肉,故可除陳積蓄熱之氣。”
蘭草,《神農本草經》:“味辛、平。主利水道,殺蠱毒,辟不祥。”
蘭草即今之佩蘭,味辛平,氣芳香,能化濕辟濁醒脾,用治口甘之脾癉,有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