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草湯,中醫方劑名。出自《素問》卷十三。具有醒脾化濕,清暑辟濁之功效。主治脾癉,內熱口甘,中滿。症見口中甜味,舌苔膩。臨床上常用於治療脾癉證。
基本介紹
- 名稱:蘭草湯
- 出處:《素問》卷十三
- 組成:蘭草
- 功用:醒脾化濕,清暑辟濁
- 主治:脾癉,內熱口甘,中滿
歌訣,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運用,重要文獻摘要,各家論述,
歌訣
蘭草湯煎佩蘭飲,口甜舌膩不須愁。
組成
蘭草。
用法用量
《聖濟總錄》:蘭草一兩(切),以水三盞,煎取一盞半,去滓,分溫三服,不拘時候。
功用
醒脾化濕,清暑辟濁。
主治
脾癉,內熱口甘,中滿。
方義
此出自《素問?奇病論》“治之以蘭,除陳氣也”。“蘭”多數醫家認為是“佩蘭”,取其辛平芳香、醒脾健胃、化濕辟穢、清暑和中之性能,治療濕熱內蘊脾胃、口甜苦膩、胸滿腹脹之證。後世醫家對暑濕、濕熱證,用此藥為主製成不少方劑用於臨床。諸如《時病論》的“芳香化濁法”用佩蘭加藿香、陳皮、半夏、厚朴等。《溫病條辨》的“七葉蘆根湯”用此配藿香葉、薄荷葉、桑葉、竹葉等。《廣濕熱論》“五葉蘆根湯”,用此配荷葉、枇杷葉、藿香葉等。
運用
脾癉證。症見口中甜味,舌苔膩。此證可轉為消渴病。
重要文獻摘要
《內經》:“蘭草湯,治脾疸口疳方。蘭草一味,煎服。”
各家論述
王瑞文:“亦有人認為‘治之以蘭’並非純指佩蘭一味,系指中藥中之諸芳香者。蓋芳香之味,其氣輕揚,辛香走竄,多能化濁,善驅山嵐瘴氣,且又能醒脾化濕,因此本類藥物多用於濕熱內蘊之脾癉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