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脾湯(《濟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清脾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濟生》卷一。主治①《濟生》:癉瘧脈來弦數,但熱不寒,或熱多寒少,膈滿能食,口苦舌乾,心煩渴水,小便黃赤,大便不利。②《濟陰綱目》:妊娠瘧疾。

基本介紹

  • 名稱:清脾湯
  • 別名:清脾飲子、清脾飲、九味清脾湯
  • 出處:《濟生》卷一
  • 組成:青皮、厚朴、白朮、草果仁、柴胡、茯苓、半夏、黃芩、甘草
  • 主治:①《濟生》:癉瘧脈來弦數,但熱不寒,或熱多寒少,膈滿能食,口苦舌乾,心煩渴水,小便黃赤,大便不利②《濟陰綱目》:妊娠瘧疾
組成,用法用量,主治,方義,附方,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青皮(去白)、厚朴(姜制,炒)、白朮、草果仁、柴胡(去蘆)、茯苓(去皮)、半夏(湯泡七次)、黃芩、甘草(炙)各等分。

用法用量

上㕮咀,每服四錢,以水一盞半,加生薑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主治

①《濟生》:癉瘧脈來弦數,但熱不寒,或熱多寒少,膈滿能食,口苦舌乾,心煩渴水,小便黃赤,大便不利。
②《濟陰綱目》:妊娠瘧疾。

方義

①《醫方考》:方曰清脾者,非清涼之謂,乃攻去其邪而脾部為之一清也。故青皮、厚朴清去脾部之痰,半夏、茯苓清去脾中之濕,柴胡、黃芩清去脾中之熱,白朮、甘草清去脾臟之虛,而草果仁又所以清膏粱之痰也。
②《醫方集解》:脾虛惡寒,胃虛惡熱。寒熱間作,脾亦有之,不獨少陽也。雖十二經皆能為瘧,而脾胃受傷者實多。故仲景小柴胡湯人參、甘草、半夏、姜、棗,皆脾胃藥,其治少陽,獨柴胡一味而已。嚴氏宗之,故以小柴胡加減而立清脾飲,是明從脾胃論治矣。

附方

名稱:清脾湯
組成:草果仁(炒)、厚朴(去粗皮,姜制,炙)、川姜(炮,洗)、甘草(炙)各一兩,陳皮(去瓤)、木香(煨)各半兩,麥櫱、神曲(炒)各二兩,舶上茴香三分(炒)
用法:上為細末。食後入鹽沸湯點服
主治:瘧痢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五
名稱:清脾湯
組成:青皮、厚朴(去粗皮,薑汁炒)、白朮、蘋果仁、柴胡(去蘆)、茯苓、半夏(湯洗)、黃芩、甘草、人參各等分,常山一半
用法:上為散。每服四錢,加生薑五片,地骨皮少許,水煎,溫服,不拘時候。或加麥門冬(去心)二十粒。未效,服勝金丸
主治:妊娠作瘧,熱多者
出處:《得效》卷十四
名稱:清脾湯
組成:白朮、茯苓、厚朴(制)、青皮(炒)、陳皮、半夏(泡)、大腹皮(冼)、檳榔、三棱(煨)、莪術(煨)、木通、甘草
主治:小兒瘧疾作浮腫,兼有寒熱不退,飲食不進
出處:《袖珍小兒》卷六
名稱:清脾湯
組成:白芍、淡竹葉、麥門冬、石膏、甘草、黃連
用法:水煎服
主治:脾熱消渴
出處:《萬氏家抄方》卷二

重要文獻摘要

《世醫得效方》:“清脾湯:主治癉瘧,脈來弦數,但熱不寒,或熱多寒少,膈滿能食,口苦舌乾,心煩渴大,小便黃赤,大腑不利。處方:青皮(去白)、厚朴(去粗皮,薑汁炒)、白朮(去蘆)、草果仁、柴胡(去蘆)、茯苓(去皮)、半夏(湯洗七次)、黃芩、甘草(炙)各等分,或加人參亦可。用法:上銼散。每服四錢,水盞半,姜五片,煎七分。不拘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