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脾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六)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清脾湯,中醫方劑名。出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六。具有溫脾化痰之功效。主治①《三因極一方正》:胃瘧,發作有時,先覺伸欠,乃作寒慄,鼓振頤頷,中外皆寒,腰背俱痛,寒戰既已,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飲冷,或痰聚胸中,煩滿欲嘔,或先熱後寒,先寒後熱,寒多熱少,寒少熱多,或寒熱相伴,或但熱不寒,但寒不熱。或隔日一發,一日一發,或三五日一發者。及胸膈痞悶,心腹脹滿,噫醋吞酸等。②《袖珍中醫處方》:因食傷脾,停滯痰飲,發為寒熱。

基本介紹

  • 名稱:清脾湯
  • 別名:小清脾湯
  • 出處:《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六
  • 組成:厚朴、烏梅、半夏、青皮、良姜、草果、甘草
  • 功用:溫脾化痰
  • 主治:①《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胃瘧,發作有時,先覺伸欠,乃作寒慄,鼓振頤頷,中外皆寒,腰背俱痛,寒戰既已,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飲冷,或痰聚胸中,煩滿欲嘔,或先熱後寒,先寒後熱,寒多熱少,寒少熱多,或寒熱相伴,或但熱不寒,但寒不熱。或隔日一發,一日一發,或三五日一發者。及胸膈痞悶,心腹脹滿,噫醋吞酸等。②《袖珍中醫處方》:因食傷脾,停滯痰飲,發為寒熱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使用注意,附方,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厚朴四兩(姜制,炒)、烏梅(打去仁、半夏(湯去滑)、青皮、良姜各二兩,草果(去皮)一兩,甘草(炙)半兩。

用法用量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二盞,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煎七分,去滓。瘧未發前,並三服。

功用

溫脾化痰。

主治

①《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胃瘧,發作有時,先覺伸欠,乃作寒慄,鼓振頤頷,中外皆寒,腰背俱痛,寒戰既已,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飲冷,或痰聚胸中,煩滿欲嘔,或先熱後寒,先寒後熱,寒多熱少,寒少熱多,或寒熱相伴,或但熱不寒,但寒不熱。或隔日一發,一日一發,或三五日一發者。及胸膈痞悶,心腹脹滿,噫醋吞酸等。②《袖珍中醫處方》:因食傷脾,停滯痰飲,發為寒熱。

使用注意

忌生冷、油膩、時果。

附方

名稱:清脾湯
組成:茯苓、橘皮、草果、白朮、人參、桂心、白芷、甘草、川芎、半夏
用法:上為散。每服四大錢,用水二盞,加生薑七片,紫蘇三葉,煎至七分,去滓服
主治:①《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脾濕熱病,苦足寒脛熱,腹脹滿,煩擾不得臥,舌本強,體重,面黃,右脅滿痛偏脹,口唇乾裂,寒熱如瘧。②《袖珍中醫處方》:脾實伏熱,口苦咽乾,或有頭痛,寒熱如瘧
出處:《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八
名稱:清脾湯
組成:黃耆、香白芷、升麻、人參、甘草、半夏
用法: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盞半,加生薑五片、大棗二個、小麥三十粒,煎七分,去滓服,不拘時候
主治:①《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意思過度,蘊熱於脾,口乾唇燥,瀋裂無色。②《普濟方》引《如宜方》:煩渴飲水,小便赤
出處:《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六

重要文獻摘要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清脾湯,治胃瘧,發作有時,先覺伸欠,乃作寒慄,鼓振頤頷,中外皆寒,腰背俱痛,寒戰既已,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飲冷,或痰聚胸中,煩滿欲嘔,或先熱後寒,先寒後熱,寒多熱少,寒少熱多,或寒熱相伴,或但熱不寒,但寒不熱。或隔日一發,一日一發,或三五日一發者。悉主之。厚朴四兩(姜制,炒)、烏梅(打去仁、半夏(湯去滑)、青皮、良姜各二兩,草果(去皮)一兩,甘草(炙)半兩。每服四錢。以水二盞,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煎七分,去滓。瘧未發前,並三服。忌生冷、油膩、時果。此藥溫脾化痰,治胸膈痞悶,心腹脹滿,噫醋吞酸。自可常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