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熱多涎,病證名。指脾經風熱上壅而多涎。《太平聖惠方》卷八十九:“兒多涎者,風熱壅結,在於脾臟,積聚成涎也。若涎多,即乳食不下,涎沫結實,而生壯熱也。”治宜清脾泄熱,方用瀉黃散。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splenopyretic polysaliva
- 就診科室:中西醫結合科
- 常見病因:脾熱上蒸,升降失常,運化無力所致
- 常見症狀:涎多
病因,臨床表現,辨證施治,預防保健,
病因
兒多涎者,風熱壅結,在於脾臟,積聚成涎也。多由脾熱上蒸,升降失常,運化無力所致。
臨床表現
涎多,即乳食不下,涎沫結實,而生壯熱。若涎多黏稠而臭,為脾熱。
辨證施治
證候:口燥唇乾,口瘡口臭,煩渴易飢,涎多黏稠而臭;或小兒身黃睛黃,疳熱口臭唇焦,泄瀉黃沫,脾熱口甜,胃熱口苦,不吮乳;小兒弄舌。治則:清脾泄熱。主方:瀉黃散。《小兒藥證直訣》卷下之瀉黃散。方藥:藿香葉、山梔子仁、石膏、甘草、防風(去蘆,切,焙)。治脾胃伏火。
預防保健
1.攝涎餅
【原料】炒白朮20~30克,益智仁20~30克,鮮生薑50克,白糖50克,白麵粉適量
【製作】先把炒白朮和益智仁一同放入碾槽內,研成細末;把生薑洗淨後搗爛絞汁;再把藥末同白麵粉、白糖和勻,加入薑汁和清水和勻,做成小餅15~20塊,放入鍋內,如常法烙熟,備用。
【用法】早晚2次,每次1塊,嚼食,連用7~10天。
【功效】健脾攝涎。適用於小兒口角流涎。
2.益智粥
【原料】益智仁30~50克,白茯苓30~50克,大米30~50克。
【製作】先把益智仁和白茯苓烘乾,後一併放入碾槽內研為細末;將大米淘淨後煮成稀粥,待粥將熟時,每次調入藥粉3~5克,稍煮即可;也可用米湯調藥粉3~5克稍煮。
【用法】每日早晚2次,每次趁熱服食,連用5~7天。
【功效】益脾,暖腎,固氣。適用於小兒遺尿,也可用於小兒流涎。
3.白朮糖
【原料】生白朮30~60克,綿白糖50~100克。
【製作】先將生白朮曬乾,後研為細粉,過篩;再把白朮粉同綿白糖和勻,加水適量,調拌成糊狀,放入碗內,隔水蒸或置飯鍋上蒸熟即可。
【用法】每日服10~15克,分作2~3次,溫熱時嚼服,連服7~10天。
【功效】健脾攝涎。適用於小兒流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