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簡介,描述,病理分析,併發症,注射療法,中醫治療藥方,術式選擇,術後處理,注意事項,
疾病簡介
脫肛痔,病名。指患痔瘡且合併有脫肛者。見《瘡瘍經驗全書》卷七。該病多因患痔日久,復感濕熱外邪,氣虛失攝所致。症見大便時肛腸及痔核努出,疼痛下血或滋流黃水等。治宜清利濕熱,益氣升陷,可用提肛散化裁,外用五倍子、明礬各一兩,水煎熏洗。
描述
脫肛痔的病因和病理比較複雜, 有肛管脫垂和內痔脫出同時存在,兩者可互相影響,加重病變。肛管脫垂多見於長期便秘 、便頻、暴力排便、年老體弱、消瘦、慢性咳嗽、過度勞累、急性感染、妊娠等。當排便時 ,特別是怒掙,促使靜脈壓增高加劇,肛墊充血,使肛墊向下滑行,如此反覆發生,導致Tr eitz肌伸展和斷裂,肛門括約肌鬆弛,襯墊下移;內痔多以左側、右前及右後的母痔核脫出 為主。肛墊組織以大量靜脈擴張的血管組織,平滑肌組織,彈力纖維組織形成,3個肛墊, 相當於直腸上動脈的3個終點末支位置。
病理分析
併發症
1、脫垂:在內痔和混合痔病情加重之後,由於痣核變大會隨著大便脫出肛門之外,但在大便結束後會自行回納肛門內部,而病情發展到晚期時就脫出的痣核就要依靠外物的幫助方可回納。
2、肛門疼痛、便血:由於痣核的脫出會擦傷直腸黏膜壁和肛周齒線,並導致局部出現裂口而產生血液的流出。同時在排便的過程中患者的肛門部位還會有強烈的疼痛感出現。
3、肛周膿腫、肛瘺:在痣核反覆脫出之後,肛門部位會產生充血症狀,並導致肛周出現水腫或膿腫。而肛周膿腫一旦產生還會引起肛瘺的產生,由此還會引起其它的疾病產生。
4、腸癌:由於痣核的脫出會影響直腸並造成肛周膿腫和肛瘺的產生,在肛瘺產生之後會加重直腸的刺激,導致直腸部位出現炎症,長期不治會引起病變導致直腸癌的產生。
注射療法
操作方法:
取側臥位,會陰及肛門部消毒,局麻,直腸內潔爾滅消毒後,在喇叭口肛門鏡下用20ml注射器抽2:1消痔靈,在痔上動脈區 3、7、11點各注射3-4ml,然後將肛鏡退至齒線處,按痔核大小每個痔核注射1-3ml,完畢後再行三間隙注射。
第一步 左側骨盆直腸間隙注射:在截石位3點處距肛緣1.5cm,用7.5cm腰穿針作皮下穿刺,經肛門括約肌至肛提肌,穿過肛提肌有落空感時,即進入骨盆直腸間隙,此時用左食指伸入直腸壺腹觸摸針尖部位,證實針體位於直腸壁外而未穿透直腸時,再將腰穿針全部刺入,準確定位後邊退針邊推藥,使藥液呈扇形分布,一側總藥量約15-20ml。
第二步 右側骨盆直腸間隙注射, 更換手套及腰穿針用同法在右側9點處穿刺並注藥。
中醫治療藥方
藥效:治療脫肛、痔瘡有特效,服一天藥便奏效,嚴重者服藥不超過20天。本藥方特效,若病人不滿意則不收分文。
忌食:服藥期間不飲酒、不吃辛辣食品、油炸食品、愈後亦注意少吃以上食品。
服法:每天服二至三次、每次服3粒,開水送服,七天為一療程,大部分患者一療程便可治癒,嚴重者需服兩療程。
術式選擇
脫肛痔,因其外痔部分為結締組織增生而成環形,加之合併有肛管向下鬆弛移位及痔內無曲張靜脈、血管甚少等因素,被認為是重度環狀痔中治療難度最大的一種疾病,為國際公認的三大肛病難題之一。以往的手術治療,尤其是單純的分段結紮開放式,因殘留的痔核易水腫、復發,徹底切除病灶又易導致肛門狹窄及不同程度的失禁等併發症而使手術效果欠滿意。分段整形提縮注射術是在痔的新概念、新理論指導下,結合臨床實踐而摸索出的一項新術式,經過2年半的臨床實踐觀察,我們認為該術式操作簡便、療效肯定,且術後併發症、後遺症少,既能比較徹底地去除痔核,又保證了肛管的大小和功能,可能成為治療脫肛痔的較理想術式。
術後處理
①臥床休息1天,禁止大便1~2天,便秘者術後給予牛黃解毒片、痔根斷或麻仁丸。不可怒掙排便或蹲廁過久。 術後第1次大便不能自解者可給予開塞露灌腸助排便。每次便後1∶3000高錳酸鉀溶液坐浴15 ~20分鐘。治療期間,禁食刺激食物,可食香蕉、蔬菜等軟便食物,避免過多活動 。
②體溫38℃以上可適當加用抗菌消炎藥。
③疼痛可口服止痛片緩解,疼痛明顯肌注度冷丁 50~100mg。
注意事項
1、充分攝取含高食物纖維食品,使裂桿菌快速增殖而能達到順暢排便。
2、 控制酒精類,像啤酒,威士忌等的飲用量。
3、 少吃香辣,刺激性強的食物。
4、 充分補充水分,使糞便不致太硬。
5、 適度的運動。
6、 注意不要久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