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出《傷寒論》。指寸部和尺部俱現浮象。寸脈屬陽,尺脈屬陰, 兩部脈俱浮,即浮洪脈。見於風溫病外熱已盛,而誤用辛溫發汗, 津液受傷,致使熱邪內外充斥。
語出《傷寒論》。指寸部和尺部脈俱現緊象。寸脈屬陽,尺脈屬陰 ,兩部脈俱緊,即浮緊之脈。見於外感寒邪,腠理密而無汗,表氣秘而不宣,是表實的見證。
見《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並治》:“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張氏醫通·雜門》:“汗出不止,名曰亡陽。以附子理中加黃芪,外用溫粉撲之。”...
陰陽俱盛 病熱之極 浮之而滑 沉之散澀 惟有溫病 脈散諸經 各隨所在 不可指名 暑傷於氣 所以脈虛弦細芤遲 體狀無餘 或澀或細 或濡或緩 是皆中濕 ...
漢 張仲景 《傷寒論·辨溫病脈證》:“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中文名 鼻息 外文名 snort 拼音 bíxī 釋義 從...
溫風之病,脈陰陽俱浮,汗出體重,其息必喘,其形狀不仁,嘿嘿但欲眠,下之者則小便難,發其汗者必譫語,加燒針者則耳聾難言,但吐下之則遺矢便利。
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癎,時瘛瘲,若火熏之。一逆...
脈之動也,氣血使之。故氣血俱盛,脈陰陽俱盛。氣血俱衰,脈陰陽俱衰。陰陽指寸尺,兼浮按沉按,脈隨氣血為變化也。氣獨盛者則脈強,血獨盛者則脈滑,氣偏衰...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概括:凡出現發熱,惡寒,頭痛,項強,脈浮等脈證,就叫太陽病。太陽病分為經證和腑證...
主治:風溫之病,脈陰陽俱浮。汗出體重,其息必喘,其形狀不仁,嘿嘿不欲眠,下之則小便難,發其汗必譫語,加燒針則耳聾難言,但吐下之則遺矢便利。如此疾者,葳蕤...
溫病與傷寒即便脈象相類,但總體證治各異,不可混同,如風溫證見脈陰陽俱浮、頸痛身熱、汗出體重、乃先傷於風,後傷於熱而為病,與傷寒中風證汗出惡風,脈陰弱...
仲師謂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皆陽明經熱,津液耗傷之證。仲師未出方藥,近賢謂白虎湯可以借用,自是正論。《千金》是方...
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凡此皆誤汗劫液後變現之證,非溫病固有之證也,續雲,若被下者,直視失溲,若被火者,發黃色,劇則如驚 狀...
中風之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濕溫之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傷寒之脈,陰陽俱盛而緊澀;熱病之脈,陰陽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澀;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
師曰:寸口脈陰陽俱平。榮衛調和,按之滑,浮之則輕,陽明、少陰,各如經法,身反洒淅,不欲飲食,頭痛心亂,嘔穢欲吐,呼則微數,吸則不驚,陽多氣溢,陰滑氣盛...
《杏苑生春》,八卷,明代芮經編。卷一、卷二為醫理、醫論,包括陰陽五行、病因病機、臟腑經穴、脈證診治、制方之法等;卷三至卷五為臨證各科,列舉內、外、婦...
由外感寒邪所致,以發熱、惡寒、無汗、脈緊等為特徵。解讀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哎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發熱惡寒為太陽...